《傷寒直格》~ 卷中 (2)
卷中 (2)
1. 傷寒表證
夫傷寒之候,頭項痛,腰脊強,身體拘急,表熱惡寒,不煩躁,無自汗;或頭、面、目痛,肌熱,鼻乾;或胸滿而喘,手足指末微厥,脈浮數而緊者,邪熱在表,皆麻黃湯發汗之證也,或天水散之類甚佳。無使藥不中效而益加害也。
益元散(一名天水散,一名太白散)治身熱、嘔吐、泄瀉、腸澼、下痢赤白;治淋閉、癃閉疼痛、利小腑,偏主石淋,蕩胸中積聚寒熱,大益精氣,通九竅、六腑津液,去留結,消蓄水,止渴利中,除煩熱、心燥,治腹脹痛悶,補益五臟,大養脾腎之氣(此腎水之臟,非胃土之腑也),理內傷、陰痿,安魂定魄,補五勞七傷,一切虛損。主癇瘛、驚悸、健忘,止煩滿、短氣、臟傷咳嗽,療飲食不下,肌肉疼痛。治口瘡、牙齒疳蝕,明耳目,壯筋骨,通經脈,和氣血,消水穀,保真元,解百藥、酒、食邪熱毒,耐勞役、飢渴、寒熱,闢中外諸邪所傷,久服強志、輕身、駐顏、益壽,及解中暑、傷寒、疫癘、飢飽勞損、憂愁思慮、恚怒驚恐、傳染、並汗後遺熱、勞復諸疾,兼解兩感傷寒,能遍身結滯宣通,和氣而愈;及婦人下乳、催生,併產後損液血虛,陰虛熱甚,一切諸證,並宜服之。兼愈吹乳、乳發或已覺吹乳,乳癰頻服即愈。乃神驗之仙藥也。
石淋:服金石熱藥,結為砂石,自小便中出,痛不可忍。
白話文:
傷寒表證
傷寒初期症狀,會有頭痛、頸項僵硬、腰背痠痛、全身肌肉緊繃、發熱怕冷,但沒有煩躁不安,也沒有自發性盜汗;或者頭痛、面痛、眼痛、肌肉發熱、鼻乾燥;或者胸悶氣喘,手指末端略微冰冷,脈搏浮數有力,這些都是邪氣入侵肌表,適合服用麻黃湯發汗治療的表現,或是服用類似天水散的藥物效果更好。切記不可用藥不當,反而加重病情。
益元散(又名天水散、太白散)能治療發熱、嘔吐、腹瀉、腸絞痛、赤白痢疾;治療尿路感染、排尿困難疼痛、促進小便排出,尤其針對尿路結石有效,能消除胸中積聚的寒熱之氣,大補元氣,通暢九竅、六腑的津液,去除瘀滯,消除積水,止渴利尿,消除煩熱、心燥,治療腹脹疼痛,滋補五臟,尤其能大補脾腎之氣(此指腎臟,而非胃腑);治療內傷、陽痿,安神定魄,治療五勞七傷及一切虛損。主治癲癇、驚悸、健忘,治療煩悶、氣短、臟腑損傷引起的咳嗽,治療飲食不振,肌肉疼痛。治療口腔潰瘍、牙齒疾病,明目益聰,強筋健骨,通利經脈,調和氣血,消化食物,滋補元氣,解百藥、酒、食物中毒的邪熱毒素,耐受勞役、飢餓、寒冷發熱,抵禦外邪入侵,長期服用可以增強意志、輕身健體、養顏益壽,以及治療中暑、傷寒、瘟疫、飢飽勞損、憂愁思慮、憤怒驚恐、傳染病以及汗後遺留的熱邪、勞累後各種疾病,兼治兩種傷寒,能使全身氣血運行通暢,和緩氣機而痊癒;還能幫助婦女下奶、催生,以及產後陰液血虛、陰虛火旺等各種症狀,都適合服用。還能治療乳腺炎,經常服用即可痊癒。這是一種非常神奇有效的藥物。
石淋:服用金石類熱性藥物後,結合成砂石,從尿液排出,疼痛難忍。
2. 傷風表證
(一曰中風)
夫傷風之候,頭痛項強,股節煩疼,或目疼、肌熱、乾嘔、鼻鳴、手足溫、自汗出、惡風寒,脈陽浮而緩,陰浮而弱也(關前曰陽,關後曰陰)。此為邪熱在表,皆桂枝湯解肌之證也。或汗出憎風而加項背強痛者,宜桂枝湯加葛根湯也;反無汗者宜葛根湯也。雖已服桂枝,反煩不解而無里證者,先刺風池、風府,卻與服之。
或服桂枝大汗出,脈浮而洪大,再宜服之。發汗後半日許,復熱煩,脈浮數者,再宜桂枝湯也。當汗而反下之,不成結胸而但下利,清穀不化,表證尚在者,表熱裡寒也,此言承氣寒藥下之者也,或誤用巴豆熱藥下之,而協熱利不止者,或表裡皆熱,自利或嘔者,皆宜五苓散止利兼解表也。
急以四逆湯溫里;利止里和,急以桂枝湯解表。
或表熱里和,下利同法。
或陽明病,脈浮遲、汗出、微惡寒。或太陰病,腹滿而脈浮者,並宜桂枝湯也。
脈反沉實者,大承氣湯下之。
或下之早,而心下痞,汗出、惡寒、脈浮者,表未解也。先桂枝湯以解表,已而以下血也。
宜桃仁承氣湯,或抵當丸攻之。
白話文:
傷風表證
傷風的症狀,是頭痛、頸項僵硬、大腿關節疼痛,或者眼睛痛、肌肉發熱、乾嘔、鼻塞、手腳溫熱、自發汗出、怕風寒,脈象是陽位浮而緩弱,陰位浮而微弱(手腕關脈前為陽,關脈後為陰)。這些都是邪熱在表證,都可用桂枝湯來解表。如果出汗卻怕風,而且頸項和後背疼痛加劇,就應該在桂枝湯中加入葛根湯;如果反而不出汗,就應該單用葛根湯。即使已經服用桂枝湯,仍然煩躁不安,且沒有內臟病變的症狀,可以先針刺風池穴、風府穴,然後再服用桂枝湯。
如果服用桂枝湯後大量出汗,脈象浮大而有力,可以再次服用。發汗後大約半天,又感到發熱煩躁,脈象浮而快速,可以再次服用桂枝湯。應該發汗卻反而腹瀉,沒有形成胸腹脹滿的症狀,只是腹瀉,飲食消化不良,而表證仍然存在,這是表熱裡寒,這是指服用承氣類寒性瀉藥造成的,或者誤用巴豆等熱性瀉藥,導致腹瀉不止,或者表裡都熱,自行腹瀉或嘔吐,都應該服用五苓散來止瀉兼解表。
緊急情況下用四逆湯溫補內臟;腹瀉停止,內臟和緩之後,再用桂枝湯解表。
如果表熱裡和,腹瀉的治療方法相同。
如果屬於陽明病,脈象浮而遲緩,出汗,輕微怕冷;或者屬於太陰病,腹部脹滿,脈象浮的,都應該服用桂枝湯。
脈象反而沉而有力,就應該用大承氣湯瀉下。
如果瀉下過早,而心下痞悶,出汗、怕冷、脈象浮,說明表證尚未解除,應該先用桂枝湯解表,然後再瀉下。
應該使用桃仁承氣湯,或者抵當丸攻下。
3. 俱中風寒
頭項痛、肢疼、手足溫,中風也。反無汗、惡寒、脈浮緊者,傷寒也。或頭項痛、腰脊強、身拘急、指末微厥、不自汗,為傷寒也。反煩躁而脈緩者,為傷風也。風則傷衛,而寒則傷榮。
萬物必以陰求陽、陽求陰,陰陽相應,則為和平。故榮者陰氣也,寒加之則傷耳。故又曰寒傷血,血亦陰也。衛陽氣也,風亦陽也,故風加之則傷耳。故曰熱傷氣,氣為陽也。經言陰寒主於閉藏,而陽熱主於開泄。故寒傷榮,則腠理閉密,拂熱內作,燥熱而無汗,故脈數浮而緊也;風傷衛,則腠理開泄而自汗也,故脈浮而緩;以邪熱泄越,故脈不能實;陽明主於肌肉,故自汗多而脈反遲也。熱乃陽中之至陽,故傷熱氣則大汗自出,病雖為熱,脈不能實而虛弱也。
然拂熱痞閉無汗者故當病也,其汗泄通泰而亦病者,蓋泰極則否也。夫人氣和而為汗,如天地氣和而為雨,過多則澇,久不雨則旱,有無多少貴乎應時,興衰失常則災害至矣。萬事皆然。榮衛俱傷,則表裡熱甚也,宜大青龍湯。
小青龍湯,治傷寒表未罷,心下有水氣。
表雖未罷,而已有熱入於裡,怫鬱於胃,則飲食水液不能傳化宣行,蓄積不散而為此,非裡熱大實,煩渴引飲過多,停積而為病者。
乾嘔發熱而咳,或渴、或利、或噎、或小便不利,少腹滿,或喘者。
水不能浸潤宣散,滋潤腸胃臟腑,故熱而渴,或噎、或喘、或小便不利、少腹滿而喘也;水液不能宣行,則濕熱盛於腸胃,故或利也。
小柴胡湯,治傷寒中風,其病半在表、半在裡(脈在肌肉不沉不浮),筋脈拘急。
身體疼痛,寒熱往來(惡寒為表熱,發熱為裡熱)。寒熱往來者,邪熱半在表、半在裡也,進退不已,而言無常也。
或嘔、或咳,胸脅痞滿硬痛,下之前後,無問日數及汗後餘熱不解,或無問傷寒、雜病、蒸熱作發並兩感,可和解者,並宜服之。
涼膈散(一名連翹飲子)治傷寒表不解,半入於裡,下證未全,或復未愈者;或燥熱怫結於內,而煩心懊憹不得眠者;及無問傷寒、雜病、大人、小兒、臟腑積熱、煩躁多渴、面熱、頭昏、唇焦、咽躁、舌腫、喉痹、目赤、鼻衄,頷頰結硬、口舌生瘡、痰實不利、咳唾稠黏、睡臥不安、譫語狂妄、腸胃濕燥、便尿悶結、一切風熱壅滯、風眩、瘡癬及傷寒陽明胃熱發斑、下證未全者;或誤服暖藥過多,為諸熱證,並酒甚熱毒,兼小兒癍疹、痘瘡未出及驚風積熱、傷寒不能辨別者;或熱甚痘瘡已出未快者,或熱極黑陷將死者。
小兒疹痘未出,誤以熱藥發汗,致使陽熱轉甚,則重密出不快,多致黑陷而死。因以世俗多癍疹不敢服藥,以誤小兒諸病多矣。亦不知古人所留涼瀉之藥,通治風、驚、積熱、傷寒熱病,縱誤是癍瘡,亦使熱勢稍退,而稀少出快,早得痊安也。若用此最為妙也。
閻孝忠集《小兒方論》未達錢氏本意,不明造化之理,反妄言疹病黑陷為寒,及曰凡癍疹始終不可服涼瀉之藥。後人因之反致熱甚黑陷而死者不可勝計也。閻公豈不詳自所編錢氏方治癍疹黑陷用牛李膏及百祥丸,凡寒藥下之而多得痊愈者,而不救則必死。然則痘疹為熱病豈不明哉。
況經曰:諸痛癢瘡瘍皆屬於心。及夫癍瘡黑陷,無不腹滿喘喝(嘶聲)而小便赤澀不通,豈不是熱極乎。況癍疹本因熱而生,病勢轉甚也,豈能反為寒者也。
並兩感諸證(三陰三陽雙傳諸證),並宜服之。或傷寒熱極將死,陰氣衰殘則不宜下,下之則陰氣暴絕,陽氣後竭而死矣。惟宜養陰退陽,以至脈復而有力,而後以三一承氣湯微下之。下後未愈者,更以涼膈散調之,雖愈後猶宜少少服之,庶邪熱不致再作也。
白虎湯治傷風自汗,桂枝證表未解,半入里,可以和解者。
脈在肌肉而不可下者也。
或中暑自汗脈虛弱者。
熱傷氣而反自汗大出,故脈不能自實而反虛弱。
或傷寒自汗,脈滑數而實,表裡俱熱。
脈沉浮皆得有力而數,身熱、頭痛、煩渴、腹滿、小便赤黃也。或三陽合病(言太陽、少陽、陽明合受其為病之熱氣),腹滿、身重,難以轉側,口燥、面垢、譫語、遺尿。
如誤發汗則譫語益甚,下之則便額上出汗,後必發黃。
或厥逆自汗者,是謂熱越(言自汗散越也)。如或裡熱而脈厥者;或下證未全者;兼和解兩感傷寒。此方最解頭痛,並止自汗,無問中暑、傷寒、風熱雜病,及傳染時疫,本非外傷風寒,脈便不浮,而自汗、頭痛,欲作汗病者,並宜服之。
無問四時,但隨證而用之。他藥仿此。
五苓散,治中暑,並傷寒大發汗後,胃中干,煩躁不得眠,脈浮,小便不利,後熱煩渴及表裡俱熱,飲水反吐(名曰水逆),或攻痞不解,或口乾煩渴,小便不利,或痞尚在而利不止者,或當汗而反下之,利遂不止,脈浮表不解,自利或小便不利者。
凡用五苓散,證無問脈之沉浮。
或一切留飲不散,以此散水止渴,並解兩感,太陽、少陰俱病。
經言六經病證者是也。
或一切吐瀉霍亂(無問寒熱),及小兒瀉驚風(無問急慢),皆宜服之。
桂苓甘露散(一名桂苓白朮散)治傷寒中風,冒暑飲食,內外一切所傷,傳受濕熱內甚,或頭痛、口乾,或吐瀉、煩渴,或小便赤澀、大便急痛,或瀉利間作,並一切濕熱,霍亂吐瀉,轉筋急痛,腹滿痛悶,或中外諸邪所傷而並吐瀉者,濕熱之時尤宜服之。
並治小兒驚風。
白朮散,治傷寒雜病,一切吐瀉、煩渴、霍亂、虛損及氣弱久虛,保養衰老兼治酒膈嘔噦。
四逆湯,治傷寒,表熱未入於誤以寒藥下之太早,其表熱本未入,因而裡寒,下利不止,或表熱裡寒,自利不止者,急以四逆溫里。
脈浮不渴,小便清白不溫,完穀不化者是也。或辨便、溺之色者,須更審其飲食萬物之色也。或下後協熱利不止者,咽乾煩渴也,謹不宜溫也,宜五苓之類散其濕熱也。惟裡寒者可以溫之,止其寒瀉。
利止里和,表證尚在者,急以桂枝湯解表也。或雜病寒飲嘔吐者,或寒濕泄瀉者。
然雖雜病,若濕熱吐瀉者,不宜此方。雖亦有濕熱痞閉之微者,誤中辛熱開發而效,甚者強劫不開,則怫熱病轉加也。惟裡寒可通用四逆湯也。
茯苓半夏湯,治傷寒雜病,一切嘔吐或喘咳、頭痛者。
半夏橘皮湯,治傷寒雜病,嘔噦風眩,痰逆咳喘,頭痛並風熱反胃吐食諸證。
黃連解毒湯,治傷寒雜病,並酒燥熱毒,煩悶乾嘔,口燥呻吟,錯語,不得眠,凡一切大熱狂躁喘滿及陰厥極甚,蓄熱內深,俗妄傳為陰毒者(見前辨);表熱太甚,頭項、肢體痛不可忍,脈洪躁,里有微熱不可汗者;或濕熱內甚,或欲作痢者。
大便溏數而少腹急痛,小便赤或澀者,必欲作痢也。
或已利,熱勢甚者(並服本方);及下之前後,寒涼諸藥不能退其熱勢之甚者。兩感諸證同法。
兩感者:一日,太陽與少陰俱病,則頭痛、口乾而煩滿;二日陽明與太陰俱病,則耳聾、囊縮而厥,通宜此方以退表裡諸熱。朱氏不明此皆熱證,妄言前三日真為病寒,以四逆湯急溫里,而後以桂枝湯急解表,大誤人也。
此二方皆不可用,但隨表與里,熱勢微,甚以退其熱,使無致熱極而死者是也。若勢甚宜下者,加大承氣湯下之。及夫經言,此三日傳受,亦大略之法也。大抵宜隨證以施治,亦不必拘也。
或勢甚欲下,慮不能退其熱者,加大承氣湯下之。或熱結極深,而諸藥數下,畢竟不能利,不救必死者,此法更下甘逐末一錢以下之(吐利同效)。或但自熱結胸中,心胸高起,腹雖不滿,而但喘急、悶結、譫妄、昏冒,關脈沉數而緊者,尤宜此法急以下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