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直格》~ 卷中 (1)
卷中 (1)
1. 卷中
2. 傷寒總評
3. 傷寒六經傳受
經言:寒傷形,寒傷皮毛,寒傷血,寒傷榮。然寒主閉藏而腠理閉密,陽氣拂鬱不能通暢,怫然內作,故身熱燥而無汗。故經曰;人之傷於寒也,則為病熱。又曰:夫熱病皆傷寒之類也。《內經》既直言熱病者,言一身為病之熱氣也;以至仲景直言傷寒者,言外傷之寒邪也,以分風、寒、暑、濕之所傷,主療不同,故只言傷寒,而不通言熱病也。其寒邪為害至大,故一切內外所傷,俱為受汗之熱病者,通謂之傷寒也。
一名大病者,皆以為害之大也。又春曰溫病,夏曰熱病,秋曰濕病,冬曰傷寒。傷寒者是隨四時天氣春溫、夏熱、秋濕、冬寒為名,以明四時病之微甚,及主療消息,稍有不等,大而言之則一也,非為外傷及內病有此異耳。
或云冬伏寒邪於肌膚骨肉之間,至於春變為溫病,夏變為熱病,秋變為濕病,冬變為正傷寒病者,及名冒其寒而內生拂熱,熱微而不即病者,以至將來陽熱變動,或又感之而成熱病,非謂伏其寒氣而反變寒為熱也。經曰:冬傷於寒,春必病溫。亦其義也。亦有一時冒寒而便為熱病者,或感四時不正乖戾之氣,或隨氣運興衰變動,或內外諸邪所傷,或因他病變成,或因他人傳染皆能成之,但以分門隨證治之耳。經言此六經傳受,乃外傷於寒而為熱病之大略,主療之要法也。
大法曰:傷寒一日,太陽受之,故頭項痛,腰脊強。
此足太陽膀胱之經也,故與經言五日足少陰腎水為其表裡。或言為手太陽者,誤也。此六經之證也,或以此直云傷寒不傳手經者,亦誤也。豈不詳熱論云五臟六腑皆受病,又刺熱篇皆言五臟熱病。但以熱病多於足經,而其病甚少於手經,而其病微,且與足經微為兼證,汗下之治,但分表裡,故不單言手經,而但寄於足經而已。若針刺,則本經補瀉,各分五臟手足之經矣。
二日陽明受之,故身熱、目疼、鼻乾,不得眠也。
三日少陽受之,故胸脅痛而耳聾。
四日太陰受之,故腹滿而咽乾。
五日少陰受之,故目燥、舌乾而渴。
六日厥陰受之,則煩滿囊縮。
或言傳手厥陰包絡相火,則水火既濟而愈;傳足厥陰肝經,則土敗木賊而當死者,妄說也。此經言足厥陰肝經之證也。
大法曰:前三日三陽病,在表,故宜汗之。
汗泄熱退身涼而愈。
後三日三陰病,在裡,故宜下之。
下,退裡熱,則怫熱宣通,汗出氣和而愈也。亦有內熱下盡,無汗氣和而愈者也。或曰前三日寒在表者,誤也。此皆熱證也。
或未愈者,再經衰之,七日太陽病衰(自此以下皆言病自衰減),頭項少愈;八日陽明病衰,身熱少愈;九日少陽病衰,耳能微聞;十日太陰病衰,身熱少愈,腹滿如故;十一日少陰病衰,渴止、不滿(以言腹不復滿),舌乾,已而嚏;十二日厥陰病衰,囊縱、少腹微下,大氣皆去(言大病熱氣散去),病則瘳(音抽,愈也)矣。
白話文:
傷寒六經傳受
古人說:寒邪能傷害人的形體、皮毛、血液和營養。然而,寒邪會導致閉塞,使肌膚毛孔閉合,陽氣鬱結不通暢,於是心中煩悶,感到身體燥熱卻不出汗。因此經書上說:人體受寒就會生病發熱。又說:所有熱病都是傷寒的一種。古代醫書《內經》直接稱之為熱病,指的是全身性的熱症;而張仲景則直接稱之為傷寒,指的是外受寒邪。他們這樣區分風、寒、暑、濕四種邪氣的致病和治療方法,因此只稱傷寒,而不泛稱熱病。寒邪的危害極大,所以所有內外受邪而發熱的疾病,都統稱為傷寒。
所謂大病,都是指危害極大的疾病。又如,春天稱溫病,夏天稱熱病,秋天稱濕病,冬天稱傷寒。傷寒這個名稱是根據春溫、夏熱、秋濕、冬寒的四季天氣而定,用來說明四季疾病的輕重程度和治療方法略有不同,但總體來說,都是一類疾病,並非外感和內傷有根本區別。
有人說,冬天寒邪侵入肌膚骨肉之間,到春天就變成溫病,夏天變成熱病,秋天變成濕病,冬天就變成真正的傷寒病。有些人只是稍微受寒,體內產生輕微的熱症,並不立即發病,等到陽氣活動旺盛時,或者再次受寒,就會發展成熱病。這並不是說寒邪潛伏體內後,會轉化成熱邪。經書上說:「冬天受寒,春天必得溫病。」就是這個道理。也有些人一時受寒就立刻發熱,或者感受不正的時令氣候,或者隨著氣候運行的盛衰變化,或者內外諸邪侵襲,或者由其他疾病轉變而來,或者因他人傳染而得病,這些情況都能導致傷寒,但要根據不同的情況和症狀來治療。經書上講述的六經傳變,就是外受寒邪而導致熱病的大概過程和主要的治療方法。
主要的治療方法是:傷寒第一天,太陽經受邪,所以頭痛項強,腰脊僵硬。這是足太陽膀胱經的病症,因此和經書上說的第五天足少陰腎經表裡相應。有人說屬於手太陽經,這是錯誤的。這是六經的病證,有人因此而說傷寒不傳手經,也是錯誤的。難道不曾看過《熱論》說五臟六腑都會得病嗎?又《刺熱篇》也說到五臟的熱病。只是熱病多見於足經,而手經發病較少,病情較輕,而且和足經的病症略有兼顧,汗下療法只分表裡,所以不單獨說手經,而把它歸屬於足經。如果針灸治療,就要根據經絡的補瀉法,分別治療五臟手足的經絡了。
第二天陽明經受邪,所以身熱、目疼、鼻乾、失眠。
第三天少陽經受邪,所以胸脅痛、耳聾。
第四天太陰經受邪,所以腹滿、咽乾。
第五天少陰經受邪,所以目乾、舌燥、口渴。
第六天厥陰經受邪,所以煩躁、腹部脹滿、陰囊收縮。
有人說,傳到手厥陰包絡經(相火)則水火交濟而痊癒;傳到足厥陰肝經則土克木,會危及生命,這些都是錯誤的說法。經書上指的是足厥陰肝經的病症。
主要的治療方法是:前三天三陽經的病症在表,所以要發汗。
汗出熱退,身體涼爽就痊癒了。
後三天三陰經的病症在裡,所以要下瀉。
下瀉排出裡熱,則鬱熱之氣得以宣通,汗出氣順就痊癒了。也有一些人裡熱下盡,不出汗,氣息順暢而痊癒的。有人說前三天寒邪在表,這是錯誤的。這些都是熱證。
如果沒有痊癒,病情就會自然減輕,第七天太陽經病症減輕(以下都是說病情自然減輕),頭痛項強好轉;第八天陽明經病症減輕,身熱減輕;第九天少陽經病症減輕,耳朵能稍微聽到聲音;第十天太陰經病症減輕,身熱減輕,但腹脹如故;第十一天少陰經病症減輕,口渴停止,腹脹減輕,舌燥,然後打噴嚏;第十二天厥陰經病症減輕,陰囊鬆弛,小腹略微下墜,全身熱氣消散,病也就好了。
這些只是大概的說法,傷寒的傳變不必拘泥於此,只要明白各種症狀,然後對症下藥就可以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