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直格》~ 卷中 (5)
卷中 (5)
1. 懊憹
懊憹者,煩心、熱燥、悶亂不寧也,甚者似中巴豆、草烏頭之類毒藥之狀也。
梔子湯,治懊憹、煩心、反復顛倒、不得眠者;
白話文:
懊憹是指煩躁不安、煩悶憂慮、熱燥煩亂,嚴重者會覺得如同中了巴豆、草烏頭這類的毒藥一樣。
燥熱怫鬱於內,而氣不能宣通也。經曰:血氣者,人之神,由榮衛血氣運行,則神在乎其中也。然神行於表則榮衛流注於經,謂之行陽,令人寤,猶天之日出為晝也。神行於里,則五臟相生而順傳,謂之行陰,令人寐。故神識外無所用而惑,神迷於內,則復為夢也,猶日入於夜。
白話文:
燥熱的情緒鬱積在內心,氣血就無法流通順暢。《黃帝內經》說:血氣是人的精神所在,榮衛之氣運行,精神就在其中。當精神在體表運行時,榮衛之氣就會流注於經脈,這稱之為「行陽」,使人清醒,就像天上的太陽升起,白晝來臨。當精神在體內運行時,五臟相生相順,這稱之為「行陰」,使人入睡。所以,精神不應該向外馳散,否則就會產生幻覺和妄想;當精神迷失於內心,就會產生夢境,就像太陽落山,夜晚來臨。
其夫燥金主澀,而濕土主滑,夫燥濕之體,必先因之於彼氣而後為其兼化也,猶先大涼而物後燥,及風勝,濕熱耗其液而成燥體,及熱太甚,則萬物濕潤而出液者也。由是表熱無燥者,氣血運行通利,而成癲狂走呼而力大者也。燥熱病於外者,氣血壅滯,則痿弱而無力也。故病內熱而無燥者,津液潤澤,氣血滑利,則昏冒多睡也。
白話文:
其寒燥的金屬性能使人體組織變澀,而濕土的性能使人體組織變滑。寒燥和濕潤的性質,必定會受到另一種氣候的影響而變成混合的氣候。就像天氣先變得很冷,東西才會變乾;及至大風盛行、濕熱消耗了水份而變成乾燥的性質;及至天氣太熱,則所有的東西都會變得濕潤而滲出液體。由此可知,如果表熱沒有乾燥,氣血運行通暢,則會產生癲狂亂跑、力量大的症狀。燥熱的疾病在外,氣血阻滯,則會產生虛弱無力的症狀。所以,如果是疾病引起的內熱而沒有燥熱,津液滋潤,氣血通暢,則會產生昏迷嗜睡的症狀。
如洗心散寒藥,言治多睡是也。故小兒晝精健,夜安寢,由血液不衰也。夫燥病於內者,氣血澀滯,則懊憹煩心不得眠也。夫傷寒之燥熱者,因於大發吐下,或嘔吐瀉痢,自汗過多,或陽熱太甚,損陰耗液,亡液則血衰而成燥熱也。或炙熨、炙烙,或誤服熱劑,或誤因銀粉、巴豆燥熱大毒丸藥下之,反損陰亡液,血衰則燥熱太甚,多為此誤。
白話文:
洗心散寒藥,是治療多睡的藥物。所以小孩白天精力充沛,晚上睡得安穩,是血液沒有衰竭的緣故。燥病在內的人,氣血不通暢,就會煩躁不安,無法入睡。傷寒燥熱的人,是因為大發吐下,或嘔吐腹瀉,或是自汗過多,或是陽熱過盛,損耗陰精和液體,液體耗盡則血液衰竭,而導致燥熱。或是使用炙熨、炙烙,或是誤服熱性藥物,或是誤用銀粉、巴豆等燥熱毒性大的藥物來瀉下,反而會損耗陰精,導致液體耗盡,血液衰竭,以致燥熱太盛,很多都因為這樣的錯誤而引起。
經曰:目得血而能視,耳得血而能聽,手指得血而能操,掌得血而能握,足得血而能步,髒得血而能液,腑得血而能氣。然則一身之至貴者莫過於血,故陽熱雖甚而血液不衰,則榮衛通利而為病微。血液既衰以伐,燥熱怫鬱則甚也。且如酒熱方甚,而血液未衰,則氣血宣通而和暢;因其酒熱損陰亡液,以致血衰而酒漸以散之,燥熱怫鬱而煩渴,病於酒也。而再飲後得平者,氣液宣行而燥熱怫鬱後得散也。
白話文:
古籍記載:眼睛靠血液才能看見,耳朵靠血液才能聽見,手指靠血液才能拿捏,手掌靠血液才能握住,腳靠血液才能行走,臟腑靠血液才能滋潤,五臟六腑靠血液才能運作。因此,人體最珍貴的莫過於血液,所以即使陽熱很盛,只要血液不衰竭,氣血就能暢通,疾病就會輕微。一旦血液衰竭,燥熱鬱結就會加重。比如,酒熱過度,但血液未衰,氣血就會流通順暢;一旦因為酒熱傷陰耗液,導致血液衰竭,酒力就會逐漸消散,燥熱鬱結就會加劇,感到口渴,這是因酒而病。再次飲酒後卻感到舒服,是因為氣液流通,燥熱鬱結散去。
或不受,復者,酒毒已甚,燥熱不能散也。亦猶世俗妄意以分陽毒微於陰毒者,是謂內外燥熱太甚,而血液不衰,則氣血運行之太甚,而為病者,猶泰極失常,以為陽毒也。以血液衰竭,燥熱太甚,蓄之於內,則陽氣不能營運於表,故遍身青冷、厥逆,病危極將死者,妄謂寒極陰毒也,因以中外急救其陽,而反招暴禍。
白話文:
如果沒有改善症狀,而且還復發,說明酒毒已經非常嚴重,燥熱不能散發。也如同世俗中錯誤的認為陽毒比陰毒輕微的說法,這都是因為內外燥熱太過,而血液沒有衰竭,則氣血運行太過,而成為疾病的人,就像太過極端失去常態,以為是陽毒。由於血液衰竭,燥熱太過,積聚在體內,則陽氣不能運行到體表,因此全身發青發冷、厥逆,病情危急將要死去,錯誤的認為是寒極陰毒。因此在內外急救其陽氣,反而招來嚴重的禍害。
倘或病熱尚微,而誤中《素問》言辛熱開發強劫之效,因以妄矜己能,以謂陰毒必死之證,救之以活,致使世俗愈感而惟恨救之不及,誤人多矣。殊不知,但以退熱、潤燥、散結,則氣液宣行而愈也。故經曰:腎苦燥,急食辛以溫之。開腠理,致津液,通氣脈也。然氣通和即津液宣行也(故經曰:氣和而生津液相盛而神自生)。
白話文:
如果病人的熱症還很輕微,卻誤解了《素問》中「辛熱開發強劫」的說法,因此妄自尊大,認為陰毒必定會致死,用熱藥搶救,導致世俗之人更加怨恨搶救不及,誤人甚多。殊不知,只要退熱、潤燥、散結,那麼氣液就會運行通暢而痊癒。所以《黃帝內經》上說:「腎臟怕寒冷乾燥,趕快吃辛熱的東西來溫暖它。」這是為了打開肌膚腠理,讓津液到達,疏通氣脈。而氣血運行通暢,津液自然就會流通運行了。(所以《黃帝內經》上又說:「氣血運行和調,津液就會充盛,精神就會自然產生。」)
或胸滿結滯,或頭微汗出,劇煩者,梔子湯主之。或少氣者,加甘草一錢,或加嘔者,及初誤以丸藥下之者,加生薑半兩。凡懊憹虛煩者,皆用涼膈散甚佳,及宜湯濯手足,使心胸結熱宣散而已。
梔子厚朴湯,治心煩、腹滿、坐臥不安。
白話文:
-
胸口滿悶脹塞,或是頭部微微汗出,煩躁厲害的情況,應以梔子湯為主方。
-
氣不足的,可加入一錢的甘草。
-
有嘔吐症狀的,或是服用錯誤藥丸導致的不良反應,可加入半兩生薑。 *所有煩躁不安、精神不佳的情形,都適用涼膈散,效果非常好。
-
也適合用湯水洗手腳,使胸中鬱熱宣散即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