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直格》~ 卷中 (2)
卷中 (2)
1. 傷寒六經傳受
此亦大略言之耳,傷寒受不必拘此,但以明其諸證而如法治療耳。
白話文:
這只是大概地說一下而已,傷寒的傳變不一定會拘泥於這些規則,只要能了解各種證候,然後依照正確的方法治療就可以了。
2. 裡外傷
如得病脈便沉,而里病表和者,內傷也;脈浮而表病里和者,外傷也。
病在身體四肢為表病,病在胸腹之內為里病。
白話文:
裡外傷
如果病人脈象沉而裡證與表證都緩和,這是內傷;脈象浮而表證與裡證都緩和,這是外傷。
疾病位於身體四肢是表證,疾病位於胸腹部內是裡證。
3. 表裡證
身熱為熱在表。
言皮膚壯熱而反憎寒,非謂自發熱燥也。
引飲(煩渴)或小便黃赤為熱在裡。身熱、飲水或小便黃赤,為表裡皆有熱。身涼不渴,小便清白,則表裡皆無熱。
不言為寒者,蓋表裡熱微,則亦有身表不熱而里亦不渴故也。
渾身疼痛拘急,表熱惡寒而脈浮者,皆為熱在表也。引飲、譫妄、腹滿實痛,發熱而脈沉者,皆為熱在裡也。胸脅痞痛或嘔,而寒熱往來,脈在肌肉,不浮不沉,則邪熱半在表、半在裡也。
夫邪熱在表而淺,邪微而畏正,故病熱而反憎寒也。寒則腠理益閉而怫熱益加故也。邪熱在裡而深,邪甚則不畏於正,物盛其極,故不惡寒而反自惡熱也。半在表、半在裡,進退無常,則寒熱往來也。寒多,為表多,脈稍浮,熱多,為里多,脈稍沉也。諸病寒熱並同,惟瘧疾反此。
由表之正氣與邪熱並之於里,表氣虛而裡熱實,亢則害,承乃制,故里之火熱極甚,而反兼寒水之化制之,故病熱極而反寒戰也。臨汗而戰及諸戰皆然,寒戰為裡熱表虛故也,飲水而脈微不見也。里之正氣與邪氣並出於表,則表熱裡虛,是以煩熱汗出而脈浮也。經以熱並於里之陰分,則為陰勝而發寒;熱並於表之陽分,則為陽勝而發熱也。
俗未知其為表裡之陰陽,而妄為寒熱之陰陽,故皆失《內經》之本旨也。夫傷寒之寒熱者,惡寒為表熱里和,故脈浮;發熱為里,表氣不虛,故發熱而脈沉實也。氣並、不並,故寒熱相反而有微甚也,熱並則甚,不並則微也。
白話文:
表裡證
身體發熱,表示熱在體表。
皮膚發熱,反而怕冷,並不是指自然發熱乾燥。
口渴想喝水或小便顏色黃赤,表示熱在裡邊。身體發熱、想喝水或小便顏色黃赤,表示表裡都有熱。身體涼爽不渴,小便清澈,則表裡都沒有熱。
沒有說到寒證,是因為表裡熱邪輕微,也會出現體表不熱,內裡也不渴的情況。
全身疼痛、肌肉緊繃,體表發熱怕冷,脈象浮,都是熱在體表。口渴、神志不清、腹部脹滿疼痛,發熱而脈象沉,都是熱在裡邊。胸脅部痞悶疼痛或嘔吐,寒熱交替出現,脈象在肌肉層,不浮不沉,則邪熱一半在體表,一半在裡邊。
邪熱在體表而淺,邪氣輕微而畏懼正氣,所以發熱反而怕冷。怕冷則體表毛孔更加閉塞,導致熱邪更甚。邪熱在裡邊而深,邪氣嚴重則不畏懼正氣,邪氣盛到極點,所以不怕冷反而自己覺得熱。一半在體表,一半在裡邊,病情進退無常,所以寒熱交替出現。怕冷多,表示體表邪氣多,脈象稍浮;發熱多,表示裡邊邪氣多,脈象稍沉。各種疾病寒熱症狀都相同,只有瘧疾例外。
由於體表正氣與邪熱一起進入裡邊,體表正氣虛弱而裡邊熱邪實證,熱邪亢盛則會造成傷害,正氣承擔制約邪氣的作用,所以裡邊的熱邪非常嚴重,反而會兼有寒邪水氣來制約它,所以病情嚴重時反而會寒戰。臨床上出汗時寒戰以及各種寒戰都是一樣的道理,寒戰是因為裡邊熱邪盛,體表正氣虛弱。喝水後脈象微弱看不清,是因為裡邊正氣與邪氣一起排出體表。體表發熱裡邊虛弱,所以會煩躁發熱出汗,脈象浮。經絡中的熱邪進入裡邊的陰分,則陰盛而發寒;熱邪進入體表陽分,則陽盛而發熱。
世俗之人不知道表裡是陰陽的關係,而錯誤地把寒熱當作陰陽,所以都違背了《內經》的本意。傷寒的寒熱症狀,怕冷是體表熱邪,裡邊平和,所以脈象浮;發熱是裡邊的熱邪,體表正氣不虛,所以發熱而脈象沉實。正氣與邪氣是否同時存在,所以寒熱的症狀會互相矛盾,有輕有重。熱邪同時存在則症狀重,不同時存在則症狀輕。
4. 主療
傷寒表證,當汗而不可下。
反下之,則蓄熱內余而成結胸。或為虛痞、懊憹、喘滿、腹痛、下利不止、發黃、驚狂、斑出,諸熱變證,危而死矣。
里證當下而不可汗。
反汗之,則熱甚發黃、驚狂、斑出、譫妄而喘、悶亂,危極而死矣。
半在表、半在裡,則宜和解。
相和通解表裡也。
不可發汗、吐、下,妄治之則有前諸證。
在上則湧(音湧,吐也)之。
言病在膈上,如胸滿而嘔或眩,脈關前緊甚者,宜瓜蒂散吐之。
在下者瀉之。
言蓄熱下焦,則承氣、抵當之類瀉之,皆隨病所在攻之。
傷寒無汗,表病里和,則麻黃湯汗之,或天水散之類亦佳。
身熱、惡寒、無汗,脈浮緊而數。
表不解,半入於裡,半尚在表者,小柴胡湯主之,或天水、涼膈二藥各一服,合同服之尤佳。表裡之熱勢俱甚者,大柴胡湯微下之,更甚者,大承氣湯下之。
表雖未罷而里證已甚,若不下之,則表熱更入於裡,而裡熱危極,宜以大柴胡、大承氣下之,雙除表裡之熱,則免使但下里熱,而下後表熱乘虛又入於裡,而生結胸及痞諸病之類也。
表熱多,裡熱少,天水一、涼膈半,以和解也。
煎涼膈半服,調天水一服。上下同法。
裡熱多、表熱少,未可下之者,涼膈一、天水半調之。勢更甚者,小承氣湯下之。表證罷,但有里證者,熱傳於裡也,調胃承氣湯下之,但除裡熱也。凡此諸可下之(言大柴胡、三承氣諸下證),通宜三乙承氣下之,善能開發峻效,而使之無表熱入里而成結胸及痞之眾病也。
發汗不解,下證前後別無異證者,通宜涼膈散調之,以退其熱,便無熱甚危極也。除此之外,遠勝小柴胡湯,兩感仿此而已。
但隨表裡微甚而以調之。兩感謂一日太陽與少陰兩證俱見,二日陽明與太陰、三日少陽與厥陰俱病,前六經之證是也。
傷風自汗,表病里和者,桂枝湯解肌。
無汗為傷寒,不可服桂枝湯。
有汗為傷風,不可服麻黃湯。
半在表、半在裡(脈在肌肉而半入於裡),白虎湯和解之。病在裡,脈當沉也,大承氣湯下之。一法無問風寒暑濕,有汗無汗,但有可下諸證,或表裡兩證俱不見,而病日深,但目睛不了了者(昏昧不精明),或腹滿實痛者,或煩渴、或譫妄、或狂躁、喘滿者,或蓄熱極深而將死者,通宜大承氣湯下之,或三乙承氣湯下之尤良。傷寒,大發汗,汗出不解,反無汗,脈尚浮者,蒼朮白虎湯再解之。
或中暑、大汗自出、脈虛弱、頭痛、口乾、倦怠、煩躁、或時惡寒、或畏日氣、無問表裡,通宜白虎湯;或裡熱甚,腹滿而脈沉可下者,宜大承氣湯,或三乙承氣湯尤妙。傷寒表熱極甚,身疼、頭疼不可忍,或眩,或嘔,里有微熱,不可發汗、吐下,擬以小柴胡、天水、涼膈之類和解,恐不能退其熱勢之甚者。
白話文:
主療
傷寒初期症狀,應該發汗,但不能瀉下。如果錯誤地使用瀉下方法,會導致體內熱邪鬱積,形成結胸等嚴重病症,可能出現脹滿、心煩、呼吸困難、腹痛、腹瀉不止、黃疸、驚恐狂躁、紫斑等危急症狀,甚至危及生命。
內在病症應該瀉下,但不能發汗。如果錯誤地使用發汗方法,會加重病情,出現發熱、黃疸、驚恐狂躁、神志不清、呼吸困難、胸悶等危急症狀,甚至危及生命。
如果病情既有表證又有裡證,則應該採取調和解表的方法。
調和解表裡,使表裡之氣相互流通。
不可隨意發汗、催吐、瀉下,錯誤治療會導致前面提到的各種嚴重症狀。
病情在上焦者,應當催吐。
如果病邪在上焦,例如胸部脹滿伴隨嘔吐或頭暈,脈象在關脈之前緊緊按壓感覺明顯者,宜用瓜蒂散催吐。
病情在下焦者,應當瀉下。
如果熱邪積聚在下焦,則應用承氣湯、抵當湯等瀉下藥物,總之要根據病情所在位置施治。
傷寒無汗,表裡證兼夾者,可用麻黃湯發汗,或用天水散等藥物也很好。
發熱、惡寒、無汗,脈象浮緊而數,表證未解,半入裡證,半尚在表證者,宜用小柴胡湯,或天水、涼膈散各一劑,合在一起服用效果更好。表裡之熱都非常嚴重者,可用大柴胡湯略微瀉下;更嚴重者,則需用大承氣湯瀉下。
表證尚未痊癒而裡證已很嚴重,如果不瀉下,表熱會更深入裡證,導致裡證病情極度危急,應當用大柴胡湯、大承氣湯瀉下,同時清除表裡之熱,這樣可以避免只瀉下裡熱,而瀉下後表熱乘虛而入裡,從而導致結胸和痞等疾病。
表熱多,裡熱少,可用天水散一劑,涼膈散半劑,以調和解表。先煎涼膈散半劑,再調入天水散一劑,上下的用藥方法相同。
裡熱多,表熱少,暫時不可瀉下者,可用涼膈散一劑,天水散半劑調和治療。病情更嚴重者,可用小承氣湯瀉下。表證已除,只有裡證者,是熱邪傳入裡證,可用調胃承氣湯瀉下,只清除裡熱。凡是可以用來瀉下的藥物(如大柴胡湯、三承氣湯等),都可用三乙承氣湯瀉下,此方峻猛有效,可以防止表熱入裡而形成結胸、痞塊等疾病。
發汗後病情未解,瀉下前後沒有其他不同症狀者,可用涼膈散調和治療,以退熱,以免病情加重而危及生命。除此之外,涼膈散比小柴胡湯效果更好,外感風寒同此法。
根據表裡症狀輕重而調整治療。所謂兩感,是指一日太陽經與少陰經,二日陽明經與太陰經,三日少陽經與厥陰經同時患病,即六經合病。
傷風伴有自汗,表裡證兼夾者,可用桂枝湯解肌。
無汗則為傷寒,不可服用桂枝湯。
有汗則為傷風,不可服用麻黃湯。
病情半在表半在裡(脈象在肌肉層,但部分已入裡證),可用白虎湯調和治療。病邪在裡證,脈象應當沉按,可用大承氣湯瀉下。有一種方法不論風寒暑濕,無論有汗無汗,只要有需要瀉下的症狀,或者表裡兩證皆不見,而病情日益加重,例如眼睛昏暗不清,或腹部脹滿疼痛,或口渴煩躁,或神志不清,或狂躁不安,呼吸困難,或熱邪蓄積很深,危在旦夕者,都應該用大承氣湯瀉下,或用三乙承氣湯更好。傷寒,大量發汗後,汗出不止,反而無汗,脈象仍然浮者,可用蒼朮白虎湯再次解表。
或中暑,大量自汗,脈象虛弱,頭痛,口乾,倦怠,煩躁,或間或惡寒,或怕日光,無論表裡,都可用白虎湯;如果裡熱嚴重,腹部脹滿而脈象沉按可以瀉下者,應用大承氣湯,或三乙承氣湯更好。傷寒表熱極度嚴重,身痛、頭痛難忍,或頭暈,或嘔吐,裡證有微熱,不能發汗、催吐、瀉下,考慮用小柴胡湯、天水散、涼膈散等藥物調和治療,但擔心不能退除其劇烈的熱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