劉完素

《傷寒直格》~ 卷下 (2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下 (2)

1. 諸證藥石分劑

此藥泛常多用,然須為效至大,而俗以病異藥同,將謂妄行,反招侮慢,今以黃丹加令桃紅色,名曰紅玉散;加青黛令輕碧色,名碧玉散;加薄荷葉一分,名雞蘇散,主療不殊,收效則一。俗目懵然,何能別此,可遠妄侮,可顯玄功,後之學者其究心焉。

桂枝湯

桂枝(去皴),芍藥,甘草(炙等分。三分為率。)

上銼如麻豆大,每服八錢,水一盞半、姜三片、棗三枚擘破,煎至七分,令去滓溫服,續後啜熱稀粥,溫覆令遍身微汗,或暖也。及初夏可加黃芩一兩,名陽旦湯,大熱之分及素有熱人,可再加知母半兩、石膏一兩為末,或更加升麻一分。禁生、冷、黏、滑、肉、面、五辛、酒、酪、臭物等。

桂枝證,反下之,不成結胸及痞,但腹滿證在者,本方倍加芍藥,大實痛者,更加大黃半兩;脈弱自利者,不加。

桂枝加葛根湯

桂枝,芍藥,甘草(各六錢三字),葛根(一兩三錢)

上如桂枝湯服(謂如桂枝湯銼煎服也,下並仿此)。

葛根湯

葛根(一兩),麻黃(泡去黃汁,焙乾秤三分。),桂枝(去皴),芍藥,甘草(炙各半兩)

上如桂枝湯服。

大青龍湯

麻黃(如前制),石膏(為末各三分),桂枝(一分半),甘草(炙一分),杏仁(十枚湯去皮尖雙仁)

上銼如麻豆大,抄五錢,水一盞,生薑三片,棗三枚擘破,煎至半盞,濾去滓,溫服,令身汗濕,未潤再服。

小青龍湯

麻黃(如前制),半夏(湯洗),芍藥,細辛,乾薑,甘草(炙),桂枝(去皴各三分),五味子(二錢)

上銼麻豆大,每服八錢,水一盞半。生薑四片,煎至七分,絞汁溫服。渴者去半夏加栝蔞根三錢。微利去麻黃加芫花彈子大。噎者去麻黃加附子二錢(炮),以開怫熱結滯。小便不利,少腹滿者,去麻黃加茯苓四錢。喘者去麻黃加杏仁(制如前法)。此方燥,至溫散其水,以潤腸胃臟腑之燥,以開發怫熱結滯者也。

小柴胡湯

柴胡(去苗秤二兩),黃芩,甘草,人參(各三分),半夏(六錢泡五七次)

上銼如麻豆大,抄五錢、生薑三片,棗三枚切,煎至半盞,濾去滓,溫服,日三。小兒一服作三服(諸藥法同)。

涼膈散(一名連翹飲子)

連翹(一兩),山梔子,大黃,薄荷葉(去毛),黃芩(各半兩),甘草(一兩半),朴硝(一分)

上為粗末,每服二、三錢,水一盞、蜜少許(或無蜜亦可。舊用竹葉,或亦不須),煎至七分、濾去滓,溫服。熱甚者,可服四錢,亦有可服一、二十錢者。治咽喉並涎嗽加桔梗一兩、荊芥穗半兩。咳而嘔者,本方加半夏半兩,每服生薑三片煎。衄、嘔血者,加當歸、芍藥各半兩、生地黃一兩。

淋者加滑石四兩、茯苓一兩。風眩者加川芎、防風各半兩,石膏三兩。酒毒者加葛根一兩。斑疹、痘瘡加荊芥穗、赤芍藥、川芎、防風、桔梗各半兩。三歲兒可服七、八錢;或熱甚黑陷、腹滿喘急、小便赤澀而將死者,此一服更加大承氣湯,約以下之,得利立蘇。

白話文:

諸證藥石分劑

這個藥方雖然是很常用的,但如果能發揮它的最大功效,卻可以產生很顯著的效果。然而,一般人常因病症不同,卻用相同的藥方,認為這是亂用藥,反而會招來輕視和怠慢。現在,我將黃丹加入,使其呈現桃紅色,稱作「紅玉散」;加入青黛,使其呈現淡藍色,稱作「碧玉散」;加入薄荷葉一分,稱作「雞蘇散」。這些藥方的主治病症雖然沒有差別,但效果卻是一樣的。一般人因為不了解,無法分辨這些差異,因而產生輕視和侮慢。這可以讓大家遠離胡亂用藥,彰顯藥物的奧妙功效,希望後來的學習者能深入研究。

桂枝湯

桂枝(去除粗皮),芍藥,甘草(炙烤過,以上三味藥等分。每次用量以三分為基準。)

將以上藥材切碎成如麻豆大小,每次取八錢,加入一碗半水,三片生薑,三顆掰開的紅棗,煎煮至七分。濾去藥渣,溫熱服用。服藥後繼續喝熱稀粥,並蓋上被子讓身體微微出汗,或感到溫暖即可。在初夏時,可加入黃芩一兩,稱作「陽旦湯」。對於體質燥熱或發熱的人,可再加入知母半兩、石膏一兩磨成粉末,或者加入升麻一分。服藥期間,禁止食用生冷、黏膩、滑膩的食物,以及肉類、麵食、五辛、酒、乳酪、有臭味的食物等。

若是屬於桂枝湯適用的病症,卻用瀉下的藥物來治療,不會導致胸部結塊或感到痞塞,只是腹部脹滿。這種情況,將原方中的芍藥加倍。如果腹痛劇烈,則再加入大黃半兩;如果脈象虛弱且腹瀉,則不要加入大黃。

桂枝加葛根湯

桂枝、芍藥、甘草(各六錢三分),葛根(一兩三錢)

服用方法如桂枝湯(即如同桂枝湯般切碎煎煮服用,以下藥方皆仿照此例)。

葛根湯

葛根(一兩),麻黃(用熱水浸泡去除黃汁,烘乾後秤三分),桂枝(去除粗皮),芍藥,甘草(炙烤過,各半兩)

服用方法如桂枝湯。

大青龍湯

麻黃(炮製方法同前述),石膏(磨成粉末,各三分),桂枝(一分半),甘草(炙烤過,一分),杏仁(十枚,用熱水去皮尖和雙仁)

將以上藥材切碎成如麻豆大小,每次取五錢,加入一碗水,三片生薑,三顆掰開的紅棗,煎煮至半碗。濾去藥渣,溫熱服用,使身體微微出汗,如果沒有出汗再服一次。

小青龍湯

麻黃(炮製方法同前述),半夏(用熱水洗淨),芍藥,細辛,乾薑,甘草(炙烤過),桂枝(去除粗皮,各三分),五味子(二錢)

將以上藥材切碎成如麻豆大小,每次取八錢,加入一碗半水和四片生薑,煎煮至七分。濾去藥渣,溫熱服用。如果口渴,則去除半夏,加入栝蔞根三錢。如果稍微腹瀉,則去除麻黃,加入芫花如彈珠大小。如果感到胸悶氣塞,則去除麻黃,加入炮製過的附子二錢,以疏通胸中的鬱熱和阻塞。如果小便不暢,且小腹脹滿,則去除麻黃,加入茯苓四錢。如果氣喘,則去除麻黃,加入杏仁(炮製方法同前述)。此方藥性乾燥,作用在於溫散體內的水濕,滋潤腸胃和臟腑的乾燥,並疏通胸中的鬱熱和阻塞。

小柴胡湯

柴胡(去除苗,秤二兩),黃芩,甘草,人參(各三分),半夏(六錢,用熱水浸泡五到七次)

將以上藥材切碎成如麻豆大小,每次取五錢,加入三片生薑和三顆切開的紅棗,煎煮至半碗。濾去藥渣,溫熱服用,每日三次。小兒則將一服藥分成三次服用(其他藥方也是如此)。

涼膈散(又名連翹飲子)

連翹(一兩),山梔子,大黃,薄荷葉(去除毛),黃芩(各半兩),甘草(一兩半),朴硝(一分)

將以上藥材磨成粗末,每次取二到三錢,加入一碗水和少量蜂蜜(沒有蜂蜜也可,古方會使用竹葉,但也可不用),煎煮至七分。濾去藥渣,溫熱服用。如果熱象嚴重,可服用四錢,甚至有人可服用一、二十錢。此方用於治療咽喉腫痛和痰嗽,可加入桔梗一兩、荊芥穗半兩。若有咳嗽和嘔吐,則在本方中加入半夏半兩,每次服用時再加生薑三片同煎。若有流鼻血或吐血,則加入當歸、芍藥各半兩、生地黃一兩。

若有小便淋瀝不暢,則加入滑石四兩、茯苓一兩。若有頭暈目眩,則加入川芎、防風各半兩,石膏三兩。若因酒中毒,則加入葛根一兩。若有斑疹或痘瘡,則加入荊芥穗、赤芍藥、川芎、防風、桔梗各半兩。三歲孩童可服用七到八錢,若熱勢很盛,臉色發黑、胸腹脹滿、呼吸急促、小便赤澀,情況危急時,可在此方的基礎上再服用大承氣湯,通過瀉下來治療,一旦排便順暢,即可迅速恢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