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直格》~ 卷中 (11)
卷中 (11)
1. 諸可下證
調胃承氣湯,治諸發汗、和解、吐後,不惡寒,但發熱而或蒸蒸然者;或日深,心下溫溫欲吐而胸中滿痛,大便反溏,腹微滿,鬱郁微煩,先此時,自極吐下者(先,蘇佃切)。
先此時者,先此時之前,已曾自極吐、下而復此證也。
或日深,裡熱、譫語,法當承氣下之。誤以銀粉、巴豆燥熱大毒丸藥下之,以致真陰損虛,則邪熱轉甚(甚者為邪,衰者為正),因而協熱下利不止,脈反調和也(協,胡劫切,和也,合也)。
今言病本為熱,而又與辛熱大毒丸藥下之,則兩熱協和相合而熱甚,下利不止也。下利脈當微厥,而其熱藥攻之,故脈反適當其調和也。言有熱,利不止而脈反平,或滑、實、大而緊者也。
及或表病里和,而下之太早,表熱乘虛入里,而或不成結胸,但為熱利不止,心下滿硬或痛,煩渴咽乾,脈滑數而或實者,或諸腹滿實痛者,或煩渴譫妄者,小便赤澀,大便或硬,或熱泄,脈滑實而緊甚也,並宜調胃承氣湯下之。
三一承氣湯,通治大、小、調胃,三承氣湯證。
大法表證罷,熱傳於裡則宜下之,熱除即愈,宜調胃承氣也;此失下,熱極則危而死矣。表病里和,則當汗之,熱泄身涼即愈;若反下之,則表熱乘虛入里而成結胸之類諸病也。或表熱半傳於裡,半尚在表,則不可汗、下,宜小柴胡之類和解之也。或表裡兩證熱勢俱甚,而和解不能已者,雖邪熱半在裡、半在表,法當寒熱往來,以其表裡熱勢俱甚,故亦不惡寒而俱惡熱也,宜大柴胡湯微下之,通除表裡之熱也。
或誤用調胃承氣,則只能攻裡不能除其表熱;或用小承氣,多攻裡、少除表,則表熱乘虛入里,皆能為害也。其大柴胡證,勢更甚者,宜大承氣下之。設未全愈,而或有表之微淺邪熱入之於里,以其厚朴、枳實之類,善開結滯,而不能成其結胸之類諸病也。故《活人書》言:攻裡之藥,調胃承氣最緊,小承氣次之,大承氣又次之,大柴胡最緩慢。
故表證未罷而為裡熱已甚,須可緩下者,先大柴胡,次大承氣,亦可通也。若論善開鬱結,怫熱峻疾得利,而效至大,設未痊除而亦難再鬱結者,大承氣也。故《活人書》復言大承氣最緊,小承氣次之,調胃承氣又次之,大柴胡最慢也。是以可急下之者,宜大承氣也,故雖大柴亦可通用,而復無急下之證也。
或可微下及微和胃氣者,小承氣湯、調胃承氣為後、先之次。由是觀之,而緩下、急下,善開發而難鬱結,可通用者,大承氣湯最為妙也。故今加甘草名曰三一承氣湯,通治三承氣湯證於效甚速而無加害也。然以其甘草味能緩其急結,溫中潤燥而又善以和合諸藥而能成功,故《本草》云國老子也。
是以大承氣湯得其甘草則尤妙也。然此一方,是三承氣等湯也。
白話文:
[諸可下證]
調胃承氣湯: 這個方子治療的是發汗、和解、或嘔吐後,病人不覺得怕冷,但發熱,有時候會覺得身體蒸蒸發熱;或者病情加重,心下部位感覺溫溫的想吐,胸中滿悶疼痛,大便反而稀溏,腹部微微脹滿,悶悶不樂稍微煩躁,這之前可能已經自己用過很強烈的吐瀉方法(這個「先」字,是說在這個時間之前的意思)。
說「先此時」的意思,是指在這個時間之前,已經自己用過很強烈的吐瀉方法,然後又出現了這些症狀。
或者病情加重,出現裡熱、說胡話等症狀,就應該用承氣湯來瀉下。如果誤用銀粉、巴豆等燥熱且毒性很大的丸藥來瀉下,會導致身體的陰液虧損,邪熱反而更嚴重(邪氣盛就代表病重,正氣衰就代表體虛)。這樣會因為協熱導致腹瀉不止,但脈象反而會變得平和(「協」是和合的意思)。
現在說的是病原本就是熱,又用辛熱且毒性很大的丸藥來瀉下,就會讓兩種熱邪聯合加重,導致腹瀉不止。正常來說,腹瀉應該脈微弱,但如果用熱藥來攻,脈象反而會變得平和。總之就是,有熱、腹瀉不止,但脈象卻是平和的,或者是滑、實、大而緊的。
或者有的人是表證已經解除,但裡證卻平和,如果太早用瀉法,表熱就會乘虛進入體內,可能會形成結胸,也可能只是熱利不止,心下滿悶、硬結或疼痛,煩渴咽乾,脈象滑數或實,或者各種腹部脹滿、疼痛,或者煩渴、說胡話,小便赤澀,大便或硬或熱瀉,脈象滑實而緊,這些情況都應該用調胃承氣湯來瀉下。
三一承氣湯: 這個方子可以治療所有大承氣湯、小承氣湯、調胃承氣湯的證候。
一般來說,表證解除後,熱邪如果傳到體內就應該用瀉法,熱邪清除後病就會好,這時適合用調胃承氣湯。如果錯過瀉下的時機,熱邪過盛就會導致危險甚至死亡。如果表證已好,裡證也平和,應該用發汗的方法,熱邪散去身體涼爽後病就會好。如果反而用瀉法,表熱就會乘虛進入體內,形成結胸等各種疾病。或者表熱一半傳入體內,一半還在體表,就不能用發汗或瀉法,應該用小柴胡湯等藥來和解。或者表裡兩證熱勢都很嚴重,和解的方法無法解決,雖然邪熱一半在裡,一半在表,按理應該出現寒熱交替,但因為表裡熱勢都很嚴重,所以不會怕冷,反而都怕熱。這種情況應該用大柴胡湯微微瀉下,同時清除表裡之熱。
如果誤用調胃承氣湯,只能攻裡,不能清除表熱;或者用小承氣湯,攻裡多,清除表熱少,表熱就會乘虛進入體內,都會造成危害。如果大柴胡湯的證候更加嚴重,就應該用大承氣湯來瀉下。如果病沒有完全好,還有少量表邪進入體內,因為厚朴、枳實等藥可以開解淤滯,所以不會形成結胸等疾病。《活人書》說:攻裡的藥,調胃承氣湯最快,小承氣湯次之,大承氣湯又次之,大柴胡湯最慢。
所以,如果表證還沒完全解除,但裡熱已經很嚴重,需要緩慢瀉下的,可以先用大柴胡湯,再用大承氣湯,也可以通利。如果論及開解鬱結、消除急促的熱邪且效果極快,且病好後也很難再出現鬱結的,那就是大承氣湯。所以《活人書》又說大承氣湯最快,小承氣湯次之,調胃承氣湯再次之,大柴胡湯最慢。因此,可以快速瀉下的,應該用大承氣湯,所以即使可以用大柴胡湯,但也不能用在需要快速瀉下的證候上。
如果可以稍微瀉下或者稍微調理胃氣,那麼小承氣湯和調胃承氣湯可以先後使用。由此可見,緩慢瀉下、快速瀉下,開解鬱結、不容易再次鬱結,都能使用的,大承氣湯最為精妙。所以現在加入甘草,稱為三一承氣湯,可以治療所有三承氣湯的證候,而且效果很快,不會有其他危害。甘草味甘,能緩和急迫的症狀,溫養脾胃、滋潤乾燥,又善於調和各種藥物,使其發揮功效,所以《本草》稱之為「國老」。
因此,大承氣湯如果加上甘草,效果會更好。其實這個方子,就是三承氣湯等方子的總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