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直格》~ 卷中 (10)
卷中 (10)
1. 吐愈佳
瓜蒂散,治表證罷,邪熱入里,結於胸中,煩滿而飢不能食,微厥而脈乍緊者,宜以吐之。
白話文:
吐愈佳:瓜蒂散適用於治療外感症狀消失,但邪熱入侵內臟,停滯於胸中,導致胸悶飽脹、飢餓卻無法進食、輕微厥冷且脈搏時而緊緊的症狀,此時宜用此方催吐。
2. 諸可下證
大柴胡湯,諸服小柴胡湯證後,病不解,表裡熱勢更甚而心下急郁微煩,或發熱汗出不解,下心痞硬,嘔吐下利(以上屬太陽);或陽明病,多汗;或少陰病,下利清水,心下痛而口乾;或太陰病,腹滿而痛;或無表裡證,但發熱七、八日,雖脈浮而數,或脈在肌肉,實數而滑者;及兩感諸證,可微下者,雙除表裡三熱者,並宜此劑。
大承氣湯,治大、小二柴胡證後,表裡俱熱,病勢更甚者;或陽明脈遲、汗出、不惡寒。
陽明主肌肉,熱甚,自汗多,故脈不能數而反遲也。裡熱更甚,故不惡寒而反惡熱也。
身重短氣,腹滿而喘,有時潮熱,
惡寒為表熱,當汗而不可下;發熱為裡熱,當下而不可汗。
或手足心濈然汗出者。(濈,阻立切,和也。)
今言,唯手心足心氣似和,然而汗出也。
此大便已硬也;或吐下後不解,不大便五、六日至十餘日,日晡潮熱,不惡寒,獨語如見鬼狀,劇者發則不識人,循衣摸床,惕然而安,微喘,此陽明裡熱極甚也。
足陽明胃經外為肌肉十二經之長;內為五臟之本,六腑之大源。故陽明胃病雖為腑病,其脈沉數而實者,皆當下之也。然腸胃熱甚則大便自黃赤變褐以至於黑者,難治也。凡潮熱譫語,不能食者,腸中已有燥糞,能食者但硬耳。舊云胸中有燥糞,是寄手陽明證在足陽明也。燥糞實非在於胸耳。
或陽明病,下之後,心胸燥熱而懊憹煩躁者(亡液故也);或煩熱,汗出則解,復如瘧狀,日晡發熱而脈沉實者,宜以下也。
脈浮虛者,桂枝湯主之。
或六、七日不大便,目不了了,睛不和,無表裡證,大便難,身微熱者;或小便不利,大便乍難乍易,時發微熱,喘冒不能臥者,有燥糞也;或三部脈皆平,心下硬;或脈大而緊者;或下利、脈滑而數者;或下利,脈遲而滑者。
遲由熱泄不止而致之,實非寒也。
或少陽病,二、三日,口燥咽乾者;或自利清水,色純青,心下痞痛,口燥者。
皆濕相搏於腸胃之內而或下利也。然熱則鬱結,濕則痞閉,故水液不結及浸潤於外,則腸胃之外,燥熱太甚,而煩渴不止,腸胃之內濕熱瀉也,本因熱鬱而留飲以成濕也。
或諸腹滿實痛,煩渴譫妄,脈實數而沉者,無問日數,並宜大承氣下之。或裡熱燥甚,腸胃怫鬱,留飲不散,煩渴不止,胸腹高起痛不可忍,但嘔冷液,大渴反不能飲飲亦不能止其渴,喘急悶亂但欲死者,熱服下咽立止其渴有若無病之人,須臾大汗而愈,至此往往多未利而汗出,亦有藥力但隨汗之宣通,則不利而愈者也。
小承氣湯,治傷寒日深,恐有燥屎,欲知之法,少服小承氣湯,腹中轉矢氣(謂動轉失泄之氣也),有燥屎也,乃可攻之;不轉矢氣者,必初硬後溏,未可攻之,攻之則腹滿不能食也。欲飲水而噦,其後發熱者,大便復硬而少也,宜小承氣和之。若腹大滿不通與小承氣湯微和胃氣,勿大泄也。或陽明多汗,津液外出,腸胃燥熱,大便必硬而譫語也。或譫語、脈滑疾,或發汗、吐、下後,微煩,小便、大便因硬者;或下利譫語者,多復有燥屎也,通宜小承氣湯下之。或得病二、三日,脈弱,無太陽柴胡證,煩躁,心下硬,至四、五日,雖能食,少少與小承氣湯和之,令小安。
白話文:
諸可下證
大柴胡湯適用於服用小柴胡湯後,病情未見好轉,表裡熱勢加劇,且心下急迫鬱悶、微感煩躁;或發熱汗出不止,心下痞塊堅硬,嘔吐腹瀉(以上屬太陽病);或陽明病,多汗;或少陰病,下利清水,心下疼痛且口乾;或太陰病,腹滿疼痛;或無明顯表裡證,但發熱七、八日,脈象雖浮數,或脈在肌肉,有力數且滑利;以及兼有以上諸證,可以輕微下瀉者,用以去除表裡三焦之熱,都適合服用此方。
大承氣湯用於治療服用大小柴胡湯後,表裡俱熱,病情加重者;或陽明脈象遲緩、汗出、不惡寒。陽明經主司肌肉,熱盛則自汗多,故脈象不數反遲;裡熱加重,故不惡寒反惡熱。症狀包括身體沉重氣短,腹滿喘息,有時潮熱,惡寒是表熱,應發汗而不可下瀉;發熱是裡熱,應下瀉而不可發汗。或手心足心微微出汗(「濈」字意為和緩)。此處指的是手心足心氣血似通暢,但卻出汗,表示大便已經乾燥;或吐瀉後病情未見好轉,大便秘結五、六日至十餘日,午後潮熱,不惡寒,獨自說話像見到鬼一樣,嚴重者發病時不認識人,摸衣摸床,驚恐不安,輕微喘息,這是陽明裡熱極度嚴重。足陽明胃經外絡肌肉,為十二經脈之長;內為五臟之本,六腑之大源。因此陽明胃病雖屬腑病,但脈象沉、數而有力者,都應當使用下瀉之法。然而腸胃熱盛則大便顏色由黃赤變褐甚至變黑,則難以治療。凡是出現潮熱、譫語、不能進食者,腸中已有乾燥糞便;能進食者只是大便乾燥而已。古人說胸中有燥糞,是指手陽明證候表現在足陽明經上,乾燥糞便並非真正在胸中。
或陽明病,下瀉之後,心胸燥熱煩躁不安(因津液不足);或煩熱,汗出則解,又像瘧疾一樣,午後發熱而脈象沉實者,都宜用下瀉之法。脈象浮虛者,宜用桂枝湯。
或六、七日不大便,視力模糊,眼睛不舒服,無明顯表裡證,大便困難,身體微熱;或小便不利,大便時通時不通,間歇性發熱,喘息不能平臥者,都有燥糞;或三部脈象皆平,心下堅硬;或脈象有力而緊;或腹瀉、脈象滑數;或腹瀉,脈象遲緩而滑利。脈象遲緩是因熱邪洩瀉不止所致,並非寒證。
或少陽病,二、三日,口乾咽燥;或自利清水,顏色碧綠,心下痞塊疼痛,口乾者。都是濕邪與熱邪搏結於腸胃內而引起腹瀉。然而熱則鬱結,濕則痞塞,因此水液不能凝結而外滲,則腸胃外部燥熱嚴重,煩渴不止,腸胃內濕熱瀉下,本因熱邪鬱結而留飲成濕。
或各種腹滿堅痛,煩渴譫妄,脈象實數而沉者,無論病程幾天,都應該用大承氣湯下瀉。或裡熱燥盛,腸胃氣機阻滯,留飲不散,煩渴不止,胸腹脹滿疼痛難忍,只能嘔吐冷水,非常口渴卻喝不下水,也止不住渴,喘息氣悶煩亂,只想死去,服用熱性下瀉藥後,立刻止渴,像沒病一樣,片刻之後大汗淋漓而痊癒,此時往往尚未排便而汗出,也有藥力隨汗液宣通,則不排便而痊癒者。
小承氣湯用於治療傷寒病程較長,懷疑有燥屎者,驗證方法是少服小承氣湯,若腹中排出氣體(指腸道蠕動排氣),則表示有燥屎,可以攻之;若不排氣,則必定是先硬後軟,還不可攻之,攻之則腹滿不能進食。想喝水卻呃逆,之後發熱,大便又乾燥且量少,宜用小承氣湯調和。如果腹脹滿不通,可用小承氣湯輕微調和胃氣,不要過度瀉下。或陽明病多汗,津液外洩,腸胃燥熱,大便必硬而譫語;或譫語、脈象滑疾;或發汗、吐、瀉後,微感煩躁,小便、大便皆硬;或腹瀉譫語,大多也有燥屎,都宜用小承氣湯下瀉。或得病二、三日,脈象虛弱,無太陽柴胡證,煩躁,心下堅硬,到四、五天,即使能進食,也應少量服用小承氣湯以調和,使病情稍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