劉完素

《傷寒直格》~ 卷中 (9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中 (9)

1. 俱中風寒

脈浮不渴,小便清白不溫,完穀不化者是也。或辨便、溺之色者,須更審其飲食萬物之色也。或下後協熱利不止者,咽乾煩渴也,謹不宜溫也,宜五苓之類散其濕熱也。惟裡寒者可以溫之,止其寒瀉。

利止里和,表證尚在者,急以桂枝湯解表也。或雜病寒飲嘔吐者,或寒濕泄瀉者。

然雖雜病,若濕熱吐瀉者,不宜此方。雖亦有濕熱痞閉之微者,誤中辛熱開發而效,甚者強劫不開,則怫熱病轉加也。惟裡寒可通用四逆湯也。

茯苓半夏湯,治傷寒雜病,一切嘔吐或喘咳、頭痛者。

半夏橘皮湯,治傷寒雜病,嘔噦風眩,痰逆咳喘,頭痛並風熱反胃吐食諸證。

黃連解毒湯,治傷寒雜病,並酒燥熱毒,煩悶乾嘔,口燥呻吟,錯語,不得眠,凡一切大熱狂躁喘滿及陰厥極甚,蓄熱內深,俗妄傳為陰毒者(見前辨);表熱太甚,頭項、肢體痛不可忍,脈洪躁,里有微熱不可汗者;或濕熱內甚,或欲作痢者。

大便溏數而少腹急痛,小便赤或澀者,必欲作痢也。

或已利,熱勢甚者(並服本方);及下之前後,寒涼諸藥不能退其熱勢之甚者。兩感諸證同法。

兩感者:一日,太陽與少陰俱病,則頭痛、口乾而煩滿;二日陽明與太陰俱病,則耳聾、囊縮而厥,通宜此方以退表裡諸熱。朱氏不明此皆熱證,妄言前三日真為病寒,以四逆湯急溫里,而後以桂枝湯急解表,大誤人也。

此二方皆不可用,但隨表與里,熱勢微,甚以退其熱,使無致熱極而死者是也。若勢甚宜下者,加大承氣湯下之。及夫經言,此三日傳受,亦大略之法也。大抵宜隨證以施治,亦不必拘也。

或勢甚欲下,慮不能退其熱者,加大承氣湯下之。或熱結極深,而諸藥數下,畢竟不能利,不救必死者,此法更下甘逐末一錢以下之(吐利同效)。或但自熱結胸中,心胸高起,腹雖不滿,而但喘急、悶結、譫妄、昏冒,關脈沉數而緊者,尤宜此法急以下之。

白話文:

[俱中風寒]

如果脈象浮但沒有口渴,小便清澈但沒有溫熱感,且食物無法完全消化,就屬於這種情況。如果從大小便的顏色來判斷,必須更仔細地考量飲食內容的顏色影響。如果瀉下後反而出現發熱且腹瀉不止,同時有咽喉乾燥、煩躁口渴的症狀,要謹慎不可使用溫熱藥物,應該使用像五苓散這類藥方來散發體內的濕熱。只有體內寒冷的情況才能使用溫熱藥物,來停止寒性腹瀉。

如果腹瀉停止、體內寒熱平衡,但表證(如發熱、惡寒)仍然存在,就要趕緊用桂枝湯來解表。另外,如果出現因雜病引起的寒飲嘔吐,或是寒濕引起的腹瀉也屬於此類。

雖然上述情況屬於雜病,但如果是因濕熱引起的嘔吐腹瀉,就不適合使用桂枝湯這類藥方。即使有輕微的濕熱阻滯,誤用辛溫發散的藥物有時也能奏效,但如果情況嚴重,藥物無法發揮作用,反而會使體內熱邪更盛。只有體內寒冷的情況才可以使用四逆湯。

茯苓半夏湯:可以治療因傷寒引起的雜病,所有類型的嘔吐、咳嗽、氣喘、頭痛等症狀。

半夏橘皮湯:可以治療因傷寒引起的雜病,如嘔吐、眩暈、痰逆、咳嗽、氣喘、頭痛,以及因風熱導致的反胃嘔吐等症狀。

黃連解毒湯:可以治療因傷寒引起的雜病,以及酒後引起的燥熱毒邪,症狀包括煩悶、乾嘔、口乾呻吟、胡言亂語、失眠,所有因大熱引起的狂躁、喘滿,以及陰厥嚴重、體內積熱深重,被民間誤傳為陰毒的症狀(前面已辨析過)。也適用於表熱過盛,導致頭部、頸部、四肢疼痛難忍,脈象洪大躁動,體內有輕微熱象但不適合發汗的情況;或者體內濕熱過盛,或是即將出現痢疾的情況。

如果大便稀溏次數多,且小腹急痛,小便顏色赤紅或排尿困難,就表示即將發生痢疾。

如果已經出現痢疾,且熱勢很盛(可服用本方),或者在瀉下前後,使用寒涼藥物都無法減退熱勢,都可服用本方。兩感(太陽與少陰、陽明與太陰同時發病)的症狀也可用此法治療。

所謂「兩感」:第一天,如果太陽和少陰同時發病,會出現頭痛、口乾、煩躁滿悶的症狀;第二天,如果陽明和太陰同時發病,則會出現耳聾、陰囊收縮而手腳冰冷的症狀。以上情況都應該用黃連解毒湯來退體內的表裡之熱。朱氏不明白這些都是熱證,錯誤地認為前三天是寒證,急著用四逆湯溫補體內,然後再用桂枝湯解表,這是非常錯誤的做法。

上述兩種藥方(指桂枝湯和四逆湯)都不應該使用,而應該根據表裡熱勢的大小來退熱,避免熱邪過盛而導致死亡。如果熱勢很盛,適合瀉下的情況,應該使用加大承氣湯來瀉下。此外,古籍說「病傳三日」,這只是一個大致的規律,應該根據具體情況來治療,不必拘泥於這個時間限制。

如果熱勢很盛,想要瀉下,又擔心瀉下後熱邪無法退去,可以加大承氣湯的劑量來瀉下。如果熱邪結聚很深,使用多種藥物瀉下,仍然無法通暢,不救治就會死亡的情況,可以用甘遂末一錢以下的劑量來瀉下(效果與吐法相同)。或者只是因為熱邪結聚在胸中,導致心胸高起,雖然腹部沒有脹滿,但出現喘急、悶結、胡言亂語、昏迷等症狀,且關脈沉數而緊的情況,尤其要用這種方法來急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