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直格》~ 卷中 (8)
卷中 (8)
1. 俱中風寒
閻孝忠集《小兒方論》未達錢氏本意,不明造化之理,反妄言疹病黑陷為寒,及曰凡癍疹始終不可服涼瀉之藥。後人因之反致熱甚黑陷而死者不可勝計也。閻公豈不詳自所編錢氏方治癍疹黑陷用牛李膏及百祥丸,凡寒藥下之而多得痊愈者,而不救則必死。然則痘疹為熱病豈不明哉。
況經曰:諸痛癢瘡瘍皆屬於心。及夫癍瘡黑陷,無不腹滿喘喝(嘶聲)而小便赤澀不通,豈不是熱極乎。況癍疹本因熱而生,病勢轉甚也,豈能反為寒者也。
並兩感諸證(三陰三陽雙傳諸證),並宜服之。或傷寒熱極將死,陰氣衰殘則不宜下,下之則陰氣暴絕,陽氣後竭而死矣。惟宜養陰退陽,以至脈復而有力,而後以三一承氣湯微下之。下後未愈者,更以涼膈散調之,雖愈後猶宜少少服之,庶邪熱不致再作也。
白虎湯治傷風自汗,桂枝證表未解,半入里,可以和解者。
脈在肌肉而不可下者也。
或中暑自汗脈虛弱者。
熱傷氣而反自汗大出,故脈不能自實而反虛弱。
或傷寒自汗,脈滑數而實,表裡俱熱。
脈沉浮皆得有力而數,身熱、頭痛、煩渴、腹滿、小便赤黃也。或三陽合病(言太陽、少陽、陽明合受其為病之熱氣),腹滿、身重,難以轉側,口燥、面垢、譫語、遺尿。
如誤發汗則譫語益甚,下之則便額上出汗,後必發黃。
或厥逆自汗者,是謂熱越(言自汗散越也)。如或裡熱而脈厥者;或下證未全者;兼和解兩感傷寒。此方最解頭痛,並止自汗,無問中暑、傷寒、風熱雜病,及傳染時疫,本非外傷風寒,脈便不浮,而自汗、頭痛,欲作汗病者,並宜服之。
無問四時,但隨證而用之。他藥仿此。
五苓散,治中暑,並傷寒大發汗後,胃中干,煩躁不得眠,脈浮,小便不利,後熱煩渴及表裡俱熱,飲水反吐(名曰水逆),或攻痞不解,或口乾煩渴,小便不利,或痞尚在而利不止者,或當汗而反下之,利遂不止,脈浮表不解,自利或小便不利者。
凡用五苓散,證無問脈之沉浮。
或一切留飲不散,以此散水止渴,並解兩感,太陽、少陰俱病。
經言六經病證者是也。
或一切吐瀉霍亂(無問寒熱),及小兒瀉驚風(無問急慢),皆宜服之。
桂苓甘露散(一名桂苓白朮散)治傷寒中風,冒暑飲食,內外一切所傷,傳受濕熱內甚,或頭痛、口乾,或吐瀉、煩渴,或小便赤澀、大便急痛,或瀉利間作,並一切濕熱,霍亂吐瀉,轉筋急痛,腹滿痛悶,或中外諸邪所傷而並吐瀉者,濕熱之時尤宜服之。
並治小兒驚風。
白朮散,治傷寒雜病,一切吐瀉、煩渴、霍亂、虛損及氣弱久虛,保養衰老兼治酒膈嘔噦。
四逆湯,治傷寒,表熱未入於誤以寒藥下之太早,其表熱本未入,因而裡寒,下利不止,或表熱裡寒,自利不止者,急以四逆溫里。
白話文:
閻孝忠編撰的《小兒方論》沒有理解錢乙的真正意思,不明白自然造化的道理,反而胡亂說麻疹黑陷是寒症,還說凡是疹子從頭到尾都不能吃涼藥瀉藥。後人因為這樣反而導致熱毒更盛,黑陷而死的,簡直數不清。閻孝忠難道不清楚他自己編撰的書中,錢乙治療麻疹黑陷時用牛李膏和百祥丸,這些寒涼藥服用後大多能治好,不用就會死嗎?這樣看來,麻疹是熱病不是很明顯嗎?
況且經典上說:各種疼痛、瘙癢、瘡瘍都與心有關。麻疹黑陷的情況,沒有不是腹部脹滿、喘氣嘶啞、小便赤澀不通的,這難道不是熱到極點嗎?而且麻疹本來就是因為熱而產生的,病情加重也是因為熱,怎麼可能反而是寒症呢?
還有,同時感染多種疾病的情況(三陰三陽同時傳染),也應該服用這個藥。如果傷寒發熱嚴重到快要死了,陰氣衰弱,就不適合用瀉藥,用了反而會導致陰氣突然耗盡,陽氣也隨之衰竭而死。只能滋養陰氣,退卻陽氣,等到脈象恢復有力後,再用三一承氣湯稍微瀉下。瀉下後還沒好的,再用涼膈散調養,即使好了也要少量服用,以免邪熱再次發作。
白虎湯治療因風邪引起的自汗,或者桂枝證表證還沒解除,病邪已經半入裡的,可以用來調和。
脈搏在肌肉,不可用瀉藥。
或者是中暑後自汗,脈搏虛弱的。
這是因為熱損傷氣,反而導致汗出不止,所以脈搏不能充實反而虛弱。
或者是傷寒自汗,脈象滑數有力,表裡都有熱。
脈象沉取、浮取都有力而且數,身體發熱、頭痛、煩渴、腹脹、小便赤黃。或者是三陽合病(指太陽、少陽、陽明同時受到熱邪侵襲),腹脹、身體沉重、難以翻身、口乾、臉色污垢、說胡話、遺尿。
如果誤用發汗的藥,說胡話會更嚴重,如果用瀉藥,額頭會出汗,之後必定會發黃疸。
或者是手足厥冷而自汗的,這是熱邪外散(指汗水過度散發)。如果體內有熱脈搏卻呈現厥冷的,或者是下證還不完全的,可以用這個方子來調和,治療同時感染多種傷寒。這個方子最能緩解頭痛,並且能止自汗,不論是中暑、傷寒、風熱等雜病,以及傳染的時疫,如果不是外感風寒,脈搏不會浮,但卻有自汗、頭痛,想要發汗的情況,都適合服用這個藥。
不論什麼季節,只要對應症狀就可以使用。其他藥方也是一樣的道理。
五苓散,治療中暑,以及傷寒大發汗後,胃中乾燥,煩躁無法入睡,脈象浮,小便不利,之後出現發熱煩渴,或者表裡都有熱,喝水反而吐(稱為水逆),或者攻打痞塊沒有效果,或者口乾煩渴,小便不利,或者痞塊還在而腹瀉不止,或者應該發汗反而用了瀉藥,導致腹瀉不止,脈浮表證還沒解除,自利或者小便不利的。
凡是用五苓散,不用管脈象是沉還是浮。
或者是各種體內水液停滯不散,用這個方子可以化解水液、止渴,也可以治療同時感染太陽、少陰兩種病。
經典所說的六經病證,就是這種情況。
或者是各種嘔吐腹瀉的霍亂(不論寒熱),以及小兒驚風腹瀉(不論急慢),都適合服用這個藥。
桂苓甘露散(又名桂苓白朮散),治療傷寒中風,冒暑飲食,內外各種損傷,傳染濕熱內盛,或者頭痛、口乾,或者嘔吐腹瀉、煩渴,或者小便赤澀、大便急痛,或者腹瀉時好時壞,以及各種濕熱,霍亂嘔吐腹瀉,轉筋抽痛,腹脹疼痛,或者內外各種邪氣損傷而同時有嘔吐腹瀉的,濕熱天氣尤其適合服用。
也治療小兒驚風。
白朮散,治療傷寒雜病,各種嘔吐腹瀉、煩渴、霍亂、虛損以及氣虛久病,保養衰老,同時治療喝酒引起的嘔吐。
四逆湯,治療傷寒,表熱還沒進入裡就錯誤地用寒藥瀉下,表熱本來沒進入裡,卻因此導致裡寒,腹瀉不止,或者表熱裡寒,腹瀉不止的情況,要趕快用四逆湯溫暖裡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