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直格》~ 卷中 (5)
卷中 (5)
1. 主療
俗又妄言人生則身溫,而死則身冷,及病雖身熱未至於死,將死者必熱反變寒而後死也。因雲陽則生,陰則死。以此專欲養於陽熱,殊不知一身之內,寒、暑、燥、濕、風、火,六氣渾而為一,雨停則和平,一興一衰,病以生也。夫和平之常者,溫涼得所適當,其陽和之氣,如俗云人體溫和是也。
然冬寒而人腠理閉密,則身當溫和;夏熱則腠理開通,而多汗出,則身當微涼;相反者病,過與不及亦病。其中臟腑陰分以為根本,則固守陽和之氣,但當溫和乃為和平。唯臟腑之氣,各隨五行休囚旺相死之時位,而微有虛實不一也,此之虛實乃自然之道,而不為病者。然冬腎水陰至而寒,復以天氣寒則腠理閉密,而陽氣收藏固守於內,則適當其平,而以能內外之寒。夏心火陽旺而熱,復以天氣熱則膚腠開泄,而陽熱散越於外,適當其平,而以能內外之熱。
萬物皆然。此陰陽否泰大道造化之理,蓋莫大乎此也。然雖秋冬痞閉,此以其肺腎陰王而得其所,故康強省病,而病亦輕微也;春夏開泰,以其肝心陽王,故胠(音區)弱多病,而病熱怫鬱,則陽氣散越,故病甚而多死亡。及夫地理方位高下,四時寒熱溫涼,安危壽夭病同。
故經曰:陰精所奉人多壽,陽精所奉其人夭。又《仙經·西山記》言:平人四時嘗有唏,謂三焦相火無不足;八節不得吹,謂腎臟陰難得實。然則豈可不明陰陽虛實,但欲養於陽熱耶。凡病致死者,陽和氣既不存,則止為陰濕形體而已,非冷何哉。俗未知熱甚則熱蓄於內,而陽熱不能營運於四肢、身表,故四肢逆冷,以致身冷、脈細而微則死;蓄熱甚者,氣血不通而身面俱青,此則蓄熱之深也。所以仲景言傷寒熱極失下則厥,厥深者,熱亦深;而厥微者,熱亦微。
如此則熱極而死者,莫不身冷、脈微,而以致於絕也。俗未明其然,直反妄曰陽在則生,陽去則死,又曰陽熱變為陰寒則死,因以但欲養其陽熱,而反致殘陰暴絕,則陽氣後竭而死不為少也。
俗醫未深明造化,又以妄為傷寒得之勢惡,陽勢暴甚而便蓄熱以深,身冷厥逆,手足無復溫和者,直以為寒極而為陰厥,以對陽厥;及表裡熱勢俱甚,而不蓄熱於內者以為陽毒,以配陰毒,分為寒熱陰陽之異證。曾不知傷寒汗病,便是熱病,實無陰毒、陰厥者也。嗚呼!病本熱甚,熱蘊於裡,則陽氣陷下,以致厥逆身冷或青,而脈微,乃妄以寒極而內外急救其陽,而反招其暴害,因以妄言必死之證。
間或強實之人,素本不衰,及熱鬱怫結,況衰微者,偶中辛甘熱藥發散,而腠理氣通,怫熱以隨汗泄而愈者,遂以為必死之病而救之以活,反恨往之死者,救助其陽之不及,因以互相議論。但見蓄熱內結厥逆者,或未厥者,早以溫之,無用寒涼,恐成陰毒、陰證而死。俗醫治傷寒,誤人多者,無過於此。
白話文:
一般人錯誤地認為,活著的人身體是溫熱的,而死人身體是冰冷的。生病時,即使身體發熱,也不會馬上死亡。將要死亡的人,一定是熱症轉為寒冷後才去世。因此,他們認為陽氣代表生命,陰氣代表死亡。所以他們只想著如何補充陽氣,讓身體保持溫熱。卻不知道人體內寒、熱、燥、濕、風、火這六種氣息是混合在一起的,就像雨停後天氣就會恢復平靜一樣,這些氣息的興衰變化,就會導致疾病的產生。正常情況下,身體的溫涼應該是適當的,陽氣平和,就像人們常說的身體溫和一樣。
冬天寒冷,人體的皮膚毛孔會緊閉,身體應該保持溫暖;夏天炎熱,皮膚毛孔會張開,並且容易出汗,身體應該稍微涼爽。如果情況相反,就會生病。任何事物過度或不足都會導致疾病。而人體的臟腑陰液是根本,它會保護陽氣的和諧,只要保持溫和的狀態,身體就會和平健康。只是臟腑之氣會隨著五行(木、火、土、金、水)的休囚旺相死等時令變化,而有稍微的虛實不一致,這是自然規律,並不會導致疾病。冬天腎臟陰氣旺盛,寒冷,加上天氣也寒冷,皮膚毛孔緊閉,陽氣收藏於體內,這樣就能與外界的寒冷保持平衡。夏天心臟陽氣旺盛,炎熱,加上天氣也炎熱,皮膚毛孔張開,陽氣會散發到體外,這樣就能與外界的炎熱保持平衡。
萬物皆是如此,這就是陰陽交替,自然造化的道理。即使在秋冬季節,身體的毛孔會緊閉,這是因為肺腎陰氣旺盛而達到平衡,所以身體健康,較少生病,即使生病也比較輕微。而在春夏季節,身體的毛孔會張開,這是因為肝心陽氣旺盛,所以身體虛弱多病,病症多為發熱,陽氣容易散失,導致病情嚴重,甚至死亡。地理位置的高低,四季的寒熱溫涼,都會影響到人們的安危壽命,以及所患的疾病。
所以經書上說:「陰精充足的人多長壽,陽精旺盛的人容易夭折。」《仙經·西山記》也說:「平常人四季都會有嘆氣的現象,這表示三焦相火充足;八節沒有嘆氣的現象,表示腎臟陰氣難以充實。」可見我們怎能不了解陰陽的虛實,而只一味地追求補充陽氣呢?凡是因病而死的人,都是因為陽氣耗盡,只剩下陰濕的軀體,這難道不就是寒冷的表現嗎?一般人不明白,身體熱到極點時,熱氣反而會蓄積在體內,導致陽氣無法運行到四肢和身體表面,所以會四肢冰冷,最終導致身體冰冷、脈搏微弱而死亡。如果體內蓄積的熱氣更嚴重,會導致氣血不通,身體和臉色都會變青,這就是熱氣蓄積太深。因此,張仲景說,傷寒發熱到極點時,如果沒有及時將熱瀉出,就會導致厥逆,厥逆越嚴重,體內的熱氣就越深。
所以,因熱到極點而死亡的人,沒有不是身體冰冷、脈搏微弱,最終走向死亡的。一般人不明白這個道理,反而錯誤地認為陽氣存在就代表生命,陽氣消失就代表死亡,還說陽熱轉為陰寒就會死亡,因此他們只想要補充陽氣,反而導致陰氣過度消耗,最終陽氣耗盡而死亡的人不在少數。
庸醫不了解自然規律,還胡亂認為傷寒之所以會惡化,是因為陽氣突然暴盛,導致體內蓄積過多熱氣,出現身體冰冷、厥逆、手腳失去溫暖等症狀,就直接認為是寒冷到極點而導致陰厥,以此來對應陽厥。又認為表裡都發熱,但是體內沒有蓄積熱氣的是陽毒,以此來對應陰毒,將病情區分為寒熱陰陽的各種證型。卻不知道傷寒發汗的病,其實就是熱病,根本沒有陰毒或陰厥這種說法。唉!病原本就是因為熱氣太盛,熱氣鬱積在體內,導致陽氣下陷,引起厥逆、身體冰冷或發青、脈搏微弱。他們卻胡亂地認為是寒冷到極點,然後內外都急著補充陽氣,反而加速了病情惡化,最終導致死亡。
有時候,身體強壯、原本沒有衰弱的人,會因為熱氣鬱積在體內,又碰巧吃了辛甘溫熱的藥物來發散,導致皮膚毛孔疏通,熱氣隨著汗液排出而痊癒。這類案例讓庸醫認為,明明是必死的疾病,卻因為救治而活了,反而會怪罪那些死去的人,是因為沒有及時補充陽氣。因此,他們之間相互議論,只要看到體內蓄積熱氣、出現厥逆,或甚至還沒厥逆的人,就急著用溫熱的藥物來治療,不使用寒涼的藥物,害怕造成陰毒或陰證而導致死亡。庸醫治療傷寒,誤人最多的地方,莫過於此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