劉完素

《傷寒直格》~ 卷中 (4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中 (4)

1. 主療

夫既云疾至八至以上,疾不可數者,正是陽熱極深之脈也,豈是陰寒歟?凡世俗所謂陰毒諸證,以《素問》造化驗之,皆陽熱亢極之證,但蓄熱極深在內,而身表有似陰寒也。經云:亢則害,承乃制。言五行之道,實甚過極則反似克其己者,是為兼化。如萬物熱極反出水液;以火鍊金,熱極反似水。

是以火極而似水之化也,五行皆然。故肝熱甚則出淚,心熱甚則出汗,脾熱甚則出涎,肺熱甚則出涕,腎熱甚則出唾。今傷寒為作汗之病氣者,乃陽極怫鬱而否極復泰,即熱氣蒸蒸而為汗出也。如天時陽熱亢旱,否極而泰,則復為雨也。故欲雨,則乃鬱熱,晴霽則天反涼。人涼則病愈,熱在病在。

故病寒者自是寒病,非此汗病之氣也。雖寒屬陰水,而天地陰陽氣液相生之道,則寒之化,不能更生陰水也。故古聖曰:陽中生陰,陰中生陽;氣中生液,液中生氣。又曰:積液生氣,積氣生液。又經曰:氣和而生猶液,然氣為陽物,故萬物之水液,皆生於陽熱之氣,如天氣陽熱極甚則萬物濕潤,而冬寒萬物乾燥。由是言之,既為作汗之病氣,本熱非寒明矣。

故經又曰:凡傷寒而成溫病者,先夏至日為溫病,後夏至日為暑病。暑與其汗皆出止。言邪熱隨汗皆出盡而愈也。又經曰:飲食飽甚,汗出於胃。驚而奪精,汗出於心。負重遠行,汗出於腎。疾走恐懼,汗出於肝。搖體勞苦,汗出於脾。此皆動亂勞苦而致陽熱以為汗出,豈可反言作汗之病以為陰寒耶。

今之俗醫,不明陰陽變化之道,而妄取陽主於生,陰主於死,而欲養於陽熱者,殊不知此言自生之後,以顯為陽,陽中生陰,故生者死之道也。既死之後,以隱為陰,陰中生陽,故死者生之道也。此古人之論道,乃死生、有無、動靜、隱顯之陰陽,非言寒熱之陰陽也。俗又妄言仙經云純陽升而為仙,純陽死而為鬼,因以養陽熱者,亦不知此以陽主虛無而言神為陽,陰主形體而言形為陰。

言善養生者,調順陽陰,煉就陽神超升,棄其陰體,即純陽之神乃為仙也;不明道者,寒熱不調,以致陰陽勝負,耗絕陽神,惟存陰殼,則遊魂冥冥,非鬼何哉。此則修養家言形神之陰陽,而非醫家寒熱之陰陽也。俗又妄謂周易以陽為尊、為美、為善、為剛、為清、為正,而陰邪反之。

因以但欲養於陽熱者,此又不知易象言陰陽體用之道以為教,非言一身寒熱之陰陽也。故陽健唱命而陰順和之,陰順和之則陰陽和平而同歸善道,非以乾陽特為熱也。且夫子云:乾為天、為圓、為君、為父、為玉、為金、為寒、為冰,然則乾之純陽。豈謂熱耶?此亦非特取寒冰為陽,是取寒冰之勁健、整肅、清剛為乾健之象耳。

夫寒熱之卦,坎為中男,乃少陽之卦,即寒冰也;離為中女,乃少陰之卦,即火熱也。坎離水火為夫婦,而易以陽剛坎水寒者為夫,而陰柔離火熱者為婦,亦非以熱為陽剛,而寒為陰柔也。故易言陰陽者,但以明其物象,而非《素問》論病寒熱陰陽之氣也。設云乾為寒者,本非取乾陽為寒,但取寒之勁慄清整,像乾之道也。

白話文:

主療

如果說疾病發展到八次以上,而且次數多到無法計算,這正是陽熱之氣極度深厚的脈象,怎麼會是陰寒呢?一般世俗所謂的陰毒等病症,用《素問》的造化理論來驗證,其實都是陽熱之氣過於亢盛的表現。只是因為熱邪蘊藏在體內極深之處,而身體表面看起來像是陰寒。經典說:「亢盛就會產生損害,承順才能制約。」這是說五行運行的道理,當事物發展到極點時,反而會像是在反制自己,這就是「兼化」的現象。例如,萬物熱到極點反而會產生水分;用火來煉金,熱到極點反而會像水一樣。

所以,火熱到極點會出現像水一樣的轉化,五行都是如此。因此,肝臟過熱就會流淚,心臟過熱就會出汗,脾臟過熱就會流口水,肺臟過熱就會流鼻涕,腎臟過熱就會流唾液。現在所謂的傷寒,是會讓人出汗的疾病,這是因為陽氣鬱積到極點,否極泰來,熱氣蒸騰而導致出汗。就像天氣陽熱過於亢旱,到了極點就會轉為下雨一樣。所以快要下雨時,天氣會很悶熱,而雨過天晴後,天氣反而會轉涼。人如果感到涼爽,病情就會好轉,而身體發熱,病情就會持續。

因此,真正的寒病本身就是寒性的疾病,並不是因為出汗的病氣所導致。雖然寒冷屬於陰水,但天地陰陽之氣的相互轉化之道,寒冷的轉化並不能再生出陰水。所以古人說:「陽氣中會產生陰氣,陰氣中會產生陽氣;氣中會產生津液,津液中會產生氣。」又說:「積蓄津液會產生氣,積蓄氣會產生津液。」還有經典說:「氣和順就能產生像津液一樣的物質。」然而氣屬於陽性的東西,所以萬物的水液都產生於陽熱之氣,就像天氣陽熱極盛,萬物就會濕潤,而冬天寒冷時,萬物就會乾燥。由此來看,既然是導致出汗的病氣,本質是熱,而不是寒冷,這是很明顯的。

所以經典又說:「凡是傷寒演變成溫病,在夏至日之前發病的是溫病,在夏至日之後發病的是暑病。暑病和出汗都會停止。」這說明邪熱會隨著汗液一起排出而痊癒。又有經典說:「吃得太飽,汗會從胃而出;受到驚嚇,精氣散失,汗會從心而出;負重遠行,汗會從腎而出;快速奔跑或感到恐懼,汗會從肝而出;身體勞累,汗會從脾而出。」這些都是因為活動、勞累而導致陽熱產生,進而引起出汗,怎麼能反過來說出汗的病因是陰寒呢?

現在的庸醫,不明白陰陽變化的道理,而妄下判斷,認為陽氣主導生命,陰氣主導死亡,於是就想要滋養陽熱。他們不知道,這句話是從生命產生之後,以陽氣來顯示其明顯的特徵,陽中會產生陰,所以有生命的也會走向死亡。等到生命終結之後,以陰氣來顯示其隱藏的特徵,陰中會產生陽,所以死亡的也會走向新的生命。這是古人論述生命之道的陰陽,是指生死、有無、動靜、隱顯的陰陽,而不是指寒熱的陰陽。世俗又妄言仙經說,純陽上升就能成仙,純陰死亡就會變成鬼,因此就去滋養陽熱。他們也不知道,這說的是以陽氣主導虛無而言精神是陽,以陰氣主導形體而言形骸是陰。

意思是說,善於養生的人,會調和陰陽,煉成陽神使其超脫上升,拋棄陰性的肉體,這純陽之神才能成仙。而不明道理的人,寒熱不調,導致陰陽失衡,消耗殆盡陽神,只剩下陰性的軀殼,就會成為遊蕩的鬼魂。這是修煉的人談論形神之間的陰陽,而不是醫學上談論寒熱的陰陽。世俗又妄稱《周易》以陽為尊貴、美好、善良、剛強、清明、正派,而陰則與之相反。

因此就只想要滋養陽熱,這也是不明白《易經》所說陰陽體用之道的教誨,而不是指身體寒熱的陰陽。所以陽氣強健就會發號施令,而陰氣則順應調和,陰順應調和,陰陽才能和平,一起回歸善道,而不是說乾卦的陽氣特別熱。而且孔子說:「乾為天、為圓、為君、為父、為玉、為金、為寒、為冰。」那麼乾卦的純陽,難道是指熱嗎?這也不是單純指寒冰是陽,而是取寒冰的剛勁、整肅、清明、剛強,來比喻乾卦的剛健之象罷了。

至於寒熱的卦象,坎卦代表中男,是少陽的卦象,就好像寒冰;離卦代表中女,是少陰的卦象,就好像火熱。坎卦和離卦的水火是夫妻,而《易經》以陽剛的坎水(寒冷)為丈夫,而陰柔的離火(熱)為妻子,也不是說熱就是陽剛,而寒就是陰柔。所以《易經》談論陰陽,只是為了說明事物的形象,而不是《素問》中討論疾病寒熱陰陽之氣。如果說乾卦代表寒冷,並不是取乾卦的陽為寒冷,而是取寒冷的剛勁、凜冽、清澈、整齊,來比喻乾卦的運行之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