呂震名

《傷寒尋源》~ 上集 (2)

回本書目錄

上集 (2)

1. 論吳又可

吳又可撇開仲景而自作溫疫論。則似非仲景之徒者。而吾謂吳又可正深於仲景者也。仲景於風傷衛。寒傷營。傷風兼寒。傷寒兼風。尚不許混同施治。奚況溫病。又可易麻黃桂枝成法於病之初起。而立達原飲一方。誠可補仲景之未備。至其傳變之後。仍恪遵仲景成法。絲絲入扣。

白話文:

吳又可另闢蹊徑,不依循張仲景的治療方法,撰寫了《溫疫論》,好像不像張仲景的傳人。但我認為,吳又可其實是深入研究了張仲景的理論,才能寫出《溫疫論》。張仲景對於風寒傷衛、寒邪傷營、風寒合邪、寒熱夾雜等證型,都嚴格區分,不能混為一談地治療。更何況是溫病。吳又可創立了麻黃桂枝湯,可以作為溫病初起的治療方法。他還制定了達原飲一方,確實是對張仲景理論的補充。在溫病的傳變過程中,吳又可仍然嚴格遵守張仲景的治療方法,鉅細靡遺。

非枕籍仲景者。惡能解此。但書以溫疫命名。殊有未稱。溫病之中。有風溫。有濕溫。有新邪所傷。有伏邪為病。今論中所指三陽表證。而兼胸膈痞悶。心下脹滿。或腹中痛。或燥結便秘。或熱結旁流。或協熱下利。或嘔吐噁心。舌胎滿布如積粉而渴者。此確是今之濕溫病。

白話文:

如果不熟讀仲景著作的人,怎麼能理解呢?只是書中以溫疫命名,很不恰當。溫病中,有風溫、有濕溫,有新邪所傷、有伏邪成病。現在討論的內容所指的三陽表證,加上胸膈痞悶、心下脹滿,或者腹中疼痛、或者燥結便祕、或者熱結旁流、或者協熱下利、或者嘔吐噁心,舌胎滿佈像積聚的粉末而口渴的,這確實是現在的濕溫病。

又可之法。允為至當。喻嘉言謂濕溫即包疫而言。命名之義。當在乎此。然此特溫病中之一。而尚未該溫病之全。至於疫字之義。凡病長幼率相似者名曰疫。疫毒之最厲者。如大頭瘟。蝦蟆瘟。絞腸瘟。軟腳瘟。瓜瓤瘟。疙瘩瘟。種種危證。呼吸死生。另有治法。非達原飲一方。

白話文:

另外還有一個治療方法,非常合適。喻嘉言認為濕溫就是包疫,命名的意義,應當在這裡。然而,這只是溫病中的一種,還沒有包括溫病的全部內容。至於疫這個字的意思,凡是長幼皆發生的疾病,都稱為疫。疫毒中最厲害的,如大頭瘟、蝦蟆瘟、絞腸瘟、軟腳瘟、瓜瓤瘟、疙瘩瘟,種種症狀危重,呼吸間生死立判。另有治療方法,不是達原飲一方。

所能該括。且不獨陽毒之病為疫。即陰經之病亦能成疫。試以近事徵之。嘉慶年間。民患咽瘡者多。甚則下利。此少陰證也。道光之初。民病霍亂者多。甚則轉筋。此厥陰證也。皆疫也。仲景論中具有成法。依法治之。率多痊可。然則又可之書。非不足以輔翊仲景。予謂當易其名曰濕溫論。

則名斯稱矣。

白話文:

疫病的範圍很廣,不僅僅是陽性熱毒的疾病能引起疫病,陰經的疾病也能形成疫病。就以近期的例子來說,嘉慶年間,很多人患了咽喉瘡,嚴重時還會腹瀉,這是少陰病證的表現。道光初年,很多人得霍亂,嚴重時會抽筋,這是厥陰病證的表現。這些都是疫病。仲景的醫論中,具備了成法和治療方法。按照這個方法治療,大多數都能痊癒。所以,這本書並非不足以輔助仲景。我認為應該把這本書的名字改成《濕溫論》。

2. 諸家編次

門人問曰。仲景傷寒論。固非完書。諸家編次。各一是非。當奉何為定本。答曰。此不能定。並亦不必定者也。仲景書當漢魏之交。久已散佚。脫不有叔和。今日安能復睹其書。叔和裒集舊論。自以序例冠於篇首。各篇之中。亦間有增入。仲景本論。逼真漢文筆法。叔和筆力。

白話文:

弟子問道:仲景的《傷寒論》,顯然不是一本完整的書,各家編排的版本,各有各的說法,應該以哪個版本為訂正的標準呢?

我回答說:這無法確定,也並不需要確定。仲景的書寫於漢魏交際之時,早就已經散失了。如果不是叔和,我們今天怎麼能再見到這本書呢?叔和收集整理了舊的論述,並將序例放在篇首,各篇之中也有增補。仲景的原著,接近真正的漢文寫作風格,而叔和的筆力。

去仲景奚啻天淵。此就文義本屬可辨內如辨痙濕暍篇云。傷寒所致太陽病痙濕暍三種。宜應別論。以為與傷寒相似。故此見之。此一段便是叔和集論發端語氣。又如可吐可汗可下篇云。大法春宜吐。春夏宜發汗。秋宜下。此種斷非仲景話頭自喻嘉言而後。叔和序例。既加駁斥。

白話文:

比起仲景,叔和的文章簡直是天差地別,這是可以從文字的意義來判斷的。比如在《辨痙濕暍篇》中,叔和說:傷寒所致的太陽病、痙症、濕症、暍症三種病,應該分別論述,因為它們與傷寒相似,所以這裡一起討論。這一段話就是叔和《集論》發端的語氣。又比如在《可吐可汗可下篇》中,叔和說:治療的總原則是,春天宜吐法,春夏宜發汗法,秋季宜下法。這些話肯定不是仲景說的,而是叔和在自己的序言中加以駁斥的。

而各篇中叔和綴入之條。諸家亦多有當作聖經。詳加詮註者。至於篇目序次。則古本已亡。又安能確指某條必在某條之下。此予所謂不能定者也。然而不能定者篇目也。其可定者。理也。法也。欲讀是書。先要使六經辨證之法。分得開。分得開。則一經有一經之定證。而不為旁議所撓。

白話文:

而各篇中叔和所增添的內容,諸家也有許多將它當作聖經。詳細地加上註解的人。至於篇目順序,由於古籍已失傳,怎麼能夠確實指出某條一定在某條之後呢?這就是我所謂不能確定的事情。然而不能確定的是篇目。可以確定的是道理。方法。想讀這本書,首先要讓六經辨證的方法分得開。分得開,則一經有一經的定證,就不會被旁議所混淆。

可以識病體之常。又要使六經辨證之法合得攏。合得攏。則此經有彼經之兼證。而不為疑似所惑。可以窮病情之變。此條之脈證有與彼條互見者。則當參酌以觀其通。此家之註釋有與彼家不合者。則當折衷以求其是。夫如是不拘何人所注之傷寒論。任彼節目之顛倒錯亂。而以吾定識定力。

白話文:

可以辨識疾病本質的規律。同時也要讓六經辨證的方法能夠互相印證。如果能夠互相印證,那麼這個經絡就有其他的經絡兼證的症狀,而不被疑似症狀所迷惑。可以究盡病情變化。此條的脈象證狀有與其他條的互相出現的,那麼就要仔細比較,以觀察它們的共通點。這個家的註解與其他家的註解不同,那麼就要折衷取捨以求得正確。像這樣就不拘泥於傷寒論是誰注的。讓它的條例顛倒錯亂,而以我確定的識別和能力

寤寐神遊。則正可因其參伍錯綜而悟出仲景當日之圓機活法。仲景之圓機活法既得。而吾心之圓機活法自生矣。特此詣難遽期之中智以下。困勉之功。惡可少哉。

白話文:

當我睡夢之中靈魂出遊,就可以藉此參悟仲景當年圓融機變的用藥方法。仲景圓融機變的用藥方法既已領悟,而我心中的圓融機變的用藥方法自然也就產生了。只是這件事難以強求,中智以下的人,要想有此領悟,就必須下一番艱苦的功夫。

3. 司天運氣

司天運氣。仲景不言,非忽也。上古聖人。欲通天之紀。從地之理。以調民之氣。五運者即金木水火土運行之數。六氣者即寒暑燥濕風火臨御之化。因按十二辰紀歲以明其氣。太陽寒水。陽明燥金。少陽相火。太陰濕土。少陰君火。厥陰風木。子午之歲。上少陰火。下陽明金丑未之歲。

白話文:

中醫的理論基礎是根據天體運行和氣候變化對人體的影響。

仲景沒有直接說明這一點,並不是因為他忽略了,而是因為他遵循了古代聖人的做法。

古代聖人想要了解天地的規律,以便調整人們的健康狀況。

五運是指金、木、水、火、土五種元素的運行次序。

六氣是指寒、暑、燥、濕、風、火六種氣候因素對人體的影響。

中醫根據十二地支紀年法來明辨氣候。

太陽寒水,陽明燥金,少陽相火,太陰濕土,少陰君火,厥陰風木。

子午年,上少陰火,下陽明金。醜末年,

上太陰土。下太陽水。寅申之歲。上少陽相火。下厥陰木。卯酉之歲。上陽明金。下少陰火。辰戌之歲。上太陽水。下太陰土。巳亥之歲。上厥陰木。下少陽相火。此天地之氣。運行旋轉。以是綰定上下。分別司天在泉。其次可按歲而紀。然上下旋轉。雖有定位。而其中所乘之運。

白話文:

太陰土在上面,太陽水在下面。在寅年申年,少陽相火在上面,厥陰木在下面。在卯年酉年,陽明金在上面,少陰火在下面。在辰年戌年,太陽水在上面,太陰土在下面。在巳年亥年,厥陰木在上面,少陽相火在下面。這就是天地之氣運轉旋迴,以此定位上下,分別司掌天地之靈。依次可以按年紀年。然而上下旋轉,雖然有定位,但是其中所乘之運。

又按歲上所臨之天干。分別異運。且六氣皆有左右間。一歲之間。分別循環作主。此外又有天符歲會三命之不齊。南政北政之易位。與夫氣之勝與不勝。脈之應與不應。以及初終勝復。氣至先後。自非通天徹地參贊位育之聖人。焉能知化窮神。洞燭無間。乃今人開口輒言司天運氣。

白話文:

再根據年上所臨的天干,分別訂立不同的運程。而且六氣都有左右間。一年之間,循環爲主。此外還有天符歲會三命不等,南政北政的位置互易。加上氣的勝與不勝,脈的應與不應。以及初終勝復、氣的遲早,不是通天徹地、參贊造化的聖人,怎麼能知道造化神機,通曉無間呢?現在的人開口就說司天運程。

置一切精義於不講。但言本年何氣司天。是年之民。當生何病。此種耳食之談。殊堪噴飯。且必按司天運氣以言民病。則歲不一氣。民不一病。轉使學者無著實下手工夫。故仲景但就人身上三陰三陽。諦實病因。而天之五運六氣。即已範圍於莫能外。經云善言天者必有驗於人。

白話文:

把所有精義都放在不講的地方。只說今年是什麼氣候主宰天空。今年的民眾,會得什麼疾病。這種道聽塗說的言論,實在是可笑。而且一定按照主宰天空的運氣來說人民的疾病,那麼一年不只一種氣候,人民的疾病也不只一種。反而使學習的學者沒有紮實的下手功夫。所以仲景只根據人身上三陰三陽,來確定真實的病因。而天的五種運氣和六種氣候,已經包含在無法超出的範圍之內。經典上說,擅長談論天氣的人,一定會在人身上得到驗證。

內經所言天人合一之學。仲景所言盡人合天之學。醫之有仲景。猶儒之有孔子。試觀四子書中所言皆日用倫常之事。雖極參天地贊化育之功能。總在倫常日用上做起。端木子曰。夫子之文章。可得而聞也。夫子之言性與天道。不可得而聞也。此誠悟道之言也。

白話文:

《內經》講述的是天人合一的學說。《傷寒雜病論》講述的是盡人事順應天命的學說。醫學有《傷寒雜病論》,就像儒家有孔子一樣。試看《四書》中講的都是日常生活中的倫理道德。雖然極盡參透天地、贊助化育的功能,但總是在倫理道德和日常生活上做起。端木子說:「孔子的文章,是可以聽得到的。孔子的言論性情和天道,卻是聽不到的。」這真是悟道的言論。

4. 分別陰陽

天地之陰陽。數之可十。推之可百。數之可千。推之可萬。莫窺其始,孰既其終。其切於人身者。則內經言人之陰陽。則外為陽。內為陰。言人身之陰陽。則背為陽。腹為陰。言人身之臟腑中陰陽。則臟者為陰。腑者為陽。肝心脾肺腎五臟皆為陰。膽胃大腸小腸膀胱三焦六腑皆為陽。

白話文:

天地間的陰陽變化,用數學可以數到十,再推論可以得出百,以此類推可以得出千,甚至萬。沒有人知道陰陽的開始,也不知道陰陽的結束。在人體中,陰陽的變化是這樣的:外為陽,內為陰。背部為陽,腹部為陰。臟腑中的陰陽是,臟器為陰,腑器為陽。肝、心、脾、肺、腎五臟皆為陰。膽、胃、大腸、小腸、膀胱、三焦六腑皆為陽。

此言人身上分陰分陽之定位。然有陰中之陽有陰中之陰。有陽中之陽有陽中之陰。若背為陽。陽中之陽。心也。陽中之陰。肺也。腹為陰。陰中之陰。腎也。陰中之陽。肝也。陰中之至陰。脾也。按五臟皆為陰。而其表裡內外雌雄相輸應者。仍不離陰陽互根之義。由是則六腑概可推矣。

白話文:

這句話是指人體上的陰陽定位。然而,有陰中的陽和陰中的陰。有陽中的陽和陽中的陰。例如,背部是陽,是陽中的陽。心臟是陽中的陰。腹部是陰,陰中的陰則是腎臟。陰中的陽是肝臟。陰中的極陰是脾臟。根據五臟皆為陰的原則,它們的內外、雌雄相互對應,依然不離開陰陽互根的道理。由此,六腑大概也可以推斷出來了。

要之陰在內。陽之守也。陽在外。陰之使也。陰勝則陽病。故陽病治陰。陽勝則陰病。故陰病治陽。陽勝則熱。陰勝則寒者。病體之常也。重寒則熱。重熱則寒者。病情之變也。此軒岐之宗旨。而仲景當日平脈辨證。分別三陰三陽之治。其大旨不越乎此然泛言陰陽。無從把握其下手工夫。

白話文:

總的來說,陰屬內,陽屬表。陰在內部,是陽的防守者。陽在外側,是陰的使者。陰盛,則陽病。所以陽病治陰。陽盛,則陰病。所以陰病治陽。陽盛則熱,陰盛則寒,這是疾病體質的常理。重寒則熱,重熱則寒,這是疾病複雜變化中的情景。這是醫學之祖軒轅和岐伯的宗旨,而仲景在當年辨脈、辨證分別三陰三陽的冶法,他的主要思想不出乎此。然而泛泛言之陰陽,沒有辦法掌握其中的執行技巧。

先要在表裡臟腑上。分別清楚。仲景辨脈法有四語。足以蔽之。曰浮為在表。沉為在裡。數為在腑。遲為在臟。此大綱也。從此悟入。思過半矣。

白話文:

首先要在外、內臟腑上,分明清楚。仲景辨脈法有四句精闢的言語,足以概括所有內容。他說,浮脈是外感,沉脈是裡證,數脈在腑,遲脈在臟。這是辨脈的大綱。從此領悟進去,超過一半的辨脈知識就知道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