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尋源》~ 自序
自序
1. 自序
醫學始於內經,而仲景《傷寒論》實為羽翼內經之書。內經闡發天人奧旨,非尋常能測其涯涘。仲景就人一身之表裡腑臟,推闡陰陽,搜抉病機,此以人道合天道,使學者有切實下手工夫,不止為傷寒立法也。而其書以傷寒命名者,蓋以病之最繁而善變者莫如傷寒。傷寒及雜證,總在六經上辨認。能解得六經辨證之法,雖繁劇如傷寒,尚不為多岐所眩;而雜症即一以貫之。故學醫者必從此問津,乃不迷於所行。
惜其書散亡於兵燹之餘,經王叔和裒輯成帙。後之學者墨守叔和序例之說,以為凡傷寒之病,多從風寒得之,殊不知傷寒不必盡屬寒因,若風、若濕、若溫、若熱,皆統轄於傷寒二字內。仲景大法井井,本有矩矱可循;特以序次錯綜,必待善悟者觸類旁通,方能得其神髓。淺嘗之輩,未經深求,於是執麻黃、桂枝治風寒之成法,而概施之於溫熱病,誤矣!及其既誤,遂謂仲景之法,宜於風寒,不宜溫熱。於是談溫熱者接踵而起,補方造論,非無可採。然舍仲景而言溫熱,究屬一家之論;必仍向仲景討根源,而傷寒之面目始全。
(僕)究心仲景書二十餘年,差有心得。因將仲景引而不發、言下躍如之旨,一一拈出,分為三編:首編辨明風、寒、濕、溫、熱源流,及六經種種辨證諸法;次將各證辨別疑似,疏為中編;後將制方精義,疏為下編。探歷聖之淵源,綜諸家之得失;理必求其至當,言匪涉於無稽。仲景自序有云:「若能尋余所集,雖不能盡愈諸病,庶可以見病知源。」爰名是編曰《傷寒尋源》,俾及門諸子得藉是以為讀仲景書之津梁,於醫事亦不無小補云。
道光三十年歲次庚戌冬日錢唐呂震名撰
白話文:
自序
醫學的起源是《內經》,而《傷寒論》則是《內經》的翅膀。 《內經》闡述了天地人之間奧妙的道理,非尋常人所能完全理解。《傷寒論》則從人體的表裡、臟腑入手,闡述陰陽,探究疾病的病機,這也就是將人道與天道結合,使學習者有切實可行的步驟,不只是單純為傷寒立法而已。之所以用「傷寒」命名這本書,是因為疾病中,沒有比傷寒更為繁多且變化莫測的了。傷寒及其他雜病,都可以在六經的辨證中找到答案。如果能掌握六經辨證的方法,即使是複雜如傷寒的疾病,也不會被多種症狀迷惑,而其他雜病也可以用同樣的方法來治療。因此,學醫者必須從《傷寒論》入門,才能在行醫過程中不迷失方向。可惜的是,這本書在戰亂中散失了很多,後來王叔和才將其輯錄成書。後來的學者拘泥於王叔和序例的說法,認為所有的傷寒都是由風寒引起的,卻不知道傷寒並不一定都是寒邪引起的,風、濕、溫、熱等邪氣,都包含在「傷寒」這兩個字之中。《傷寒論》的精妙之處,本有章法可循,只是因為次序錯綜複雜,必須要有善於領悟的人觸類旁通,才能理解其精髓。那些淺嘗輒止、沒有深入研究的人,就只抓住麻黃、桂枝治療風寒的常用方法,而將其套用在溫熱病上,結果就犯了錯誤。由於這種錯誤,他們就認為《傷寒論》的方法只適用於風寒,而不適用於溫熱病,於是各種關於溫熱病的論著接踵而至,補充方劑、創造理論,其中不乏可取之處。然而,撇開《傷寒論》單獨談論溫熱病,終究只是一家之言,最終還是要回到《傷寒論》中尋找根源,才能完整地認識傷寒病。《傷寒論》這本書我研究了二十多年,略有心得,因此將書中一些含而不露、言簡意賅的精妙之處一一闡明,分為三編。第一編闡明風寒濕溫熱的病源,以及六經辨證的各種方法;第二編辨別各種症狀的異同;第三編闡述方劑的精義。探究歷代醫家的淵源,總結各家學說的成敗得失,力求做到精確無誤,所言皆有根據。《傷寒論》自序中說:「如果能參詳我所編著的這本書,雖然不能完全治癒所有疾病,但至少可以了解疾病的病因。」因此,我將這本書命名為《傷寒尋源》,希望能幫助入門的學子以此作為閱讀《傷寒論》的橋樑,對醫事也多少有些益處。
道光三十年庚戌冬日 錢塘呂震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