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仲景傷寒補亡論》~ 卷十四 (7)
卷十四 (7)
1. 發黃三十條
千金方曰。諸病黃疸。宜利其小便。假令脈浮。當以汗解。宜桂枝黃耆湯。
又曰。傷寒。熱出表。發黃疸。麻黃醇酒湯。冬用宜酒。春用宜水。
又曰。治黃疸。鼻中取黃汁。宜瓜蒂、赤小豆、秫米末。名瓜丁散。
又曰。時行病。急黃。並瘴癘疫氣㾬瘧。宜茵陳丸。余見千金十卷。(今千金三十四卷)
巢氏曰。傷寒陽明病。無汗。小便不利。心中懊憹。必發黃。被火。額上微汗出而小便不利。亦發黃。其人黃如橘色。或如桃枝色。腹微滿。此由寒濕氣不散。瘀熱在脾胃也。又時氣發黃候曰。濕氣盛。蓄於脾胃。脾胃有濕。則新谷鬱蒸。不能消化。大小便結澀。故發黃。又溫病候曰。
發汗不解。溫毒氣瘀結在內。小便為之不利。故發黃。雍曰。巢氏所論。即仲景陽明懊憹被火二證。及寒濕一證而已。亦甚略也。言簡多不盡意。大抵瘀熱在裡不解。必為黃。熱在膀胱。亦為黃也。桃枝色者。孫真人云。久則變作桃皮色也。
又巢氏黃病論曰。黃病一身盡痛。發熱。面色深黃。七八日後。熱結在裡。有血當下。如豚肝狀。(龐氏云。有血。抵當湯。狂者。血下必自愈。)其人少腹滿急。若眼睛澀痛。鼻骨疼。兩膊及項強。腰背急。則是黃候。大便澀。但得小便利。則不慮死矣。不用大便多。多則心腹脹不住。
此由寒濕在裡。則熱蓄於脾胃。腠理不開。瘀熱與宿谷相搏。鬱蒸不得消散。則大小便不通。故身體面背變黃色。凡黃候。其寸口近掌無脈。鼻口氣冷。並死不治。
活人書曰。病人寒濕在裡不散。熱蓄於脾胃。腠理不開。瘀熱與宿谷相搏。鬱蒸不消化。故發黃。此皆巢氏之言。惟改一表里字。
又曰。發黃與瘀血。外證及脈俱相似。但小便不利為黃。小便自利為瘀血。要之發黃之人。心脾蘊積。發熱引飲。脈必浮滑而緊數。若瘀血證發狂。大便必黑。此為異耳。凡病人身體發熱。頭面汗出。身無汗。劑頸而止。渴引水漿。小便不利。如此必發黃。茵陳蒿湯、五苓散加茵陳主之。
又曰。茵陳蒿湯十分。五苓散五分。二藥拌勻。每服三錢。溫酒調服。日三服。即以茵陳蒿湯調五苓散服之最良。病人服湯。得小便利如皂角色赤。一宿腹減。則黃從小便中出也。梔子柏皮湯、麻黃連翹赤小豆湯。皆可選用。
又曰。傷寒欲發黃者。急用瓜蒂末。口含水。搐一字許入鼻中。出黃水。甚驗。
又曰。太陽病。一身盡痛。發熱。身如熏黃者。何也。太陽中濕也。雍曰。宜五苓散。(太陽下宜有一病字。中濕原本是溫字。)
又曰。白虎證與發黃相近。遍身汗出。此為熱越。白虎證也。頭面汗出。頸以下都無汗。發黃證也。雍曰。白虎證遍身汗出。安能發黃。故仲景言陽明熱越。不得發黃也。
白話文:
發黃三十條
《千金方》說,各種黃疸病都應該利小便來治療。如果脈象浮,就應該用發汗的方法來解除,可以用桂枝黃耆湯。
又說,傷寒病,熱邪從體表發散,引起黃疸,可以用麻黃醇酒湯。冬天用酒煎煮,春天用水煎煮。
又說,治療黃疸,從鼻中取出黃色的汁液,可以使用瓜蒂、赤小豆、秫米末,混合製成瓜丁散。
又說,流行的疾病,急黃,以及瘴氣、瘟疫、瘧疾等,可以用茵陳丸。這些記載在《千金方》十卷中。(現在的《千金方》是三十四卷)
巢元方說,傷寒陽明病,沒有汗,小便不暢,心中煩悶不安,一定會發黃。如果用火烤,額頭微微出汗但小便仍然不暢,也會發黃。病人的黃色像橘子皮或桃枝的顏色,肚子稍微脹滿,這是因為寒濕氣沒有散開,瘀積的熱在脾胃。又說,時氣發黃的症狀是,濕氣盛,積聚在脾胃,脾胃有濕氣,就會使新穀的氣機鬱積蒸騰,不能消化,導致大小便困難,所以會發黃。又說,溫病的症狀是,發汗沒有解除病情,溫熱毒氣瘀結在體內,導致小便不暢,所以會發黃。雍氏說,巢元方所說的,其實就是張仲景陽明病中提到心煩不安、被火烤這兩種情況,以及寒濕證,講的太簡略了。很多話沒有說透。大體上,瘀積的熱在體內沒有解除,一定會發黃。熱在膀胱也會發黃。桃枝色,孫思邈說,時間長了會變成桃皮色。
巢元方的黃病論說,黃病會全身疼痛、發燒、臉色深黃。七八天後,熱邪結在體內,有血的時候要用瀉下的方法,大便像豬肝一樣。(龐安時說,有血時,用抵當湯;如果病人發狂,瀉下血就會自己痊癒。)病人如果少腹脹滿急迫,眼睛澀痛,鼻骨疼痛,兩肩和脖子僵硬,腰背急迫,這就是黃病的症狀。大便不通暢,但只要小便通暢,就不用擔心死亡。不要讓大便排太多,太多則會心腹脹滿難以忍受。
這是因為寒濕在體內,熱邪蓄積在脾胃,皮膚毛孔不開,瘀熱和宿食相搏,鬱積蒸騰不能消散,導致大小便不通,所以身體、臉部和背部變成黃色。凡是黃病的症狀,如果寸口脈在靠近手掌的地方沒有脈搏,鼻孔和嘴巴氣息冷,都是死亡的徵兆,無法醫治。
《活人書》說,病人寒濕在體內沒有散開,熱邪蓄積在脾胃,皮膚毛孔不開,瘀熱和宿食相搏,鬱積蒸騰不能消化,所以會發黃。這些都是巢元方說的,只是把“表裡”兩個字改了一下。
又說,發黃和瘀血,外在症狀和脈象都很相似,但小便不暢是發黃,小便通暢是瘀血。總之,發黃的人,心脾積熱,發燒且想喝水,脈象一定是浮滑而緊數的。如果瘀血證發狂,大便一定是黑色的,這是區別的地方。凡是病人身體發熱,頭面出汗,身體沒有汗,汗到脖子就停止了,口渴想喝水,小便不暢,這樣一定是會發黃的。可以用茵陳蒿湯或五苓散加茵陳來治療。
又說,茵陳蒿湯十分,五苓散五分,兩種藥攪拌均勻,每次服用三錢,用溫酒調服,一天三次。直接用茵陳蒿湯調和五苓散服用效果最好。病人服藥後,如果小便像皂角水一樣顏色變紅,一晚上肚子就減輕了,那麼黃就是從小便利出去了。梔子柏皮湯、麻黃連翹赤小豆湯,都可以選用。
又說,傷寒病快要發黃時,趕快用瓜蒂末,含一口水,從鼻子裡吸入一點點,使鼻中流出黃水,非常有效。
又說,太陽病,全身疼痛、發燒、身體像被熏黃了一樣,是什麼原因?這是太陽經中了濕邪。雍氏說,應該用五苓散。(“太陽”下面應該有一個“病”字,中濕原本是“溫”字)
又說,白虎證和發黃症狀很相似,全身出汗,這是熱邪外散,屬於白虎證。如果頭面出汗,脖子以下都沒有汗,這是發黃的症狀。雍氏說,白虎證是全身出汗,怎麼會發黃呢?所以張仲景說,陽明熱邪外散,不會發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