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仲景傷寒補亡論》~ 卷十四 (6)
卷十四 (6)
1. 發黃三十條
仲景曰:脈浮而動數,醫反下之,動數變遲,陽氣內陷,心下因硬,則為結胸。若不結胸,但頭汗出,余處無汗,劑頸而還,小便不利,身必發黃。常氏云:發黃者,與茵陳煎濃汁,調五苓散亦可。雍曰:凡黃皆用二藥,重者茵陳蒿湯,輕者五苓散。
又曰:傷寒脈浮而緩,手足自溫者,是為系在太陰。太陰者身當發黃。若小便自利者,不能發黃。治在陽明證中。
又曰:陽明病,無汗,小便不利,心中懊憹者,身必發黃。
又曰:陽明病,被火,額上微汗出,而小便不利者,必發黃。常氏云:可與茵陳湯、五苓散。
又曰:陽明病,發熱汗出者,此為熱越,不能發黃。但頭汗出,身無汗,劑頸而還,小便不利,渴飲水漿者,此為瘀熱在裡,身必發黃。宜下之。茵陳湯主之。
又曰:傷寒六七日,身黃如橘子色,小便不利,腹微滿者,茵陳湯主之。
又曰:傷寒身黃發熱,梔子柏皮湯主之。
又曰:傷寒瘀熱在裡,身必發黃,麻黃連翹赤小豆湯主之。
又曰:傷寒發汗已,身目為黃。所以然者,以寒濕在裡故也。以為不可下也。於寒濕中求之。常氏云:可五苓散。
又曰:傷寒頭痛,翕翕發熱,形象中風。下之,益煩心;發汗,則致痓;熏之,則發黃。雍曰:治在不可汗證中。發黃,則茵陳蒿湯也。
又曰:陽明病,脈遲,食難用飽,飽則微煩,頭眩,必小便難。此欲作谷疸。雖下之,腹滿如故。所以然者,脈遲故也。常氏云:可茯苓湯、五苓散。雍曰:宜千金方谷疸丸。
又曰:太陽中風,以火劫發汗,兩陽相熏灼,其身發黃。陽盛則欲衄;陰虛則小便難。陰陽俱虛竭,身體則枯燥。但頭汗出,劑頸而還,小便利者,其人可治。雍曰:治法在不可火證中。身黃者,茵陳湯;小便難者,五苓散。
又曰:寸口脈,陽浮而陰濡弱。陽浮則為風;陰濡弱為少血。浮虛受風,少血發熱。醫以火熏熨令汗出,惡寒遂甚,客熱因火而發,身因為黃,小便難,鼻中出血。復下之,熱瘀在膀胱,蓄結成積聚,狀如㹠肝。當下不下,心亂狂走赴水。蓄血若去,目明心了。此皆醫所為。
輕者得愈,劇者不治。雍曰:詳治在不可火證中。先下積血,次身黃,小便難,治如前證。
又曰:陽明中風,脈弦浮大而短氣,腹都滿,脅下及心痛,久按之氣不通,鼻乾不得汗,嗜臥。一身及面目悉黃,小便難。雍曰:治在陽明證中。身目黃,茵陳蒿湯;小便難者,五苓散。
又曰:傷寒發熱,口中勃勃氣出,頭痛目黃,衄不可制。雍曰:治在不可下證中。目黃,如前法治。
又曰:得病六七日,脈遲浮弱,惡風寒,手足溫。醫二三下之,不能食而脅下滿痛,面目及身黃,頸項強,小便難。雍曰:治在吐下後證中。身黃小便難,治如前法。
白話文:
發黃三十條
張仲景說,脈象浮而跳動頻繁,醫生卻反而用下瀉的方法治療,導致脈象由跳動頻繁變為遲緩,陽氣內陷,心窩處堅硬,這就是結胸。如果不是結胸,只是頭上出汗,其他部位不出汗,汗液停留在頸部,小便不利,身體一定會發黃。常氏說,患有黃疸的人,可以用茵陳煎成濃汁,或者用茵陳汁調和五苓散服用。雍氏說,凡是黃疸都用這兩種藥物治療,病情重的用茵陳蒿湯,病情輕的用五苓散。
又說,傷寒病脈象浮而緩慢,手腳溫暖的,這是病邪停留在太陰經,太陰經病變就會導致身體發黃。如果小便通暢,就不會發黃,治療應針對陽明經的證候。
又說,陽明病,不出汗,小便不利,心中煩悶的,身體一定會發黃。
又說,陽明病,因火邪侵襲,額頭微微出汗,而小便不利,一定會發黃。常氏說,可以用茵陳湯、五苓散。
又說,陽明病,發熱出汗,這是熱邪外洩,不會發黃。但如果只是頭出汗,身體不出汗,汗液停留在頸部,小便不利,口渴想喝水,這是瘀熱停留在體內,身體一定會發黃,應該用下瀉的方法治療,茵陳湯主治。
又說,傷寒病六七天,身體發黃像橘子一樣的顏色,小便不利,腹部略微脹滿,茵陳湯主治。
又說,傷寒病身體發黃發熱,梔子柏皮湯主治。
又說,傷寒病瘀熱停留在體內,身體一定會發黃,麻黃連翹赤小豆湯主治。
又說,傷寒病發汗之後,身體和眼睛發黃,原因是寒濕停留在體內,因此不能用下瀉的方法治療,應該從寒濕方面入手治療。常氏說,可以用五苓散。
又說,傷寒病頭痛,忽冷忽熱,症狀像中風一樣,用下瀉的方法治療,會加重煩躁,發汗會導致抽搐,用熏蒸的方法治療,則會導致發黃。雍氏說,治療應針對不可發汗的證候,發黃則用茵陳蒿湯。
又說,陽明病,脈象遲緩,吃東西不容易飽,飽了就略微煩悶,頭暈,一定小便困難,這是要發展成黃疸的徵兆,即使用下瀉的方法治療,腹部脹滿仍然如故,原因是脈象遲緩。常氏說,可以用茯苓湯、五苓散。雍氏說,應該用《千金方》中的谷疸丸。
又說,太陽中風,用火攻的方法發汗,兩陽相激,身體發黃,陽氣盛則想流鼻血,陰氣虛則小便困難,陰陽都虛弱耗竭,身體就會乾燥。如果只是頭出汗,汗液停留在頸部,小便通暢,這樣的人是可以治療的。雍氏說,治療方法應針對不可用火攻的證候,身體發黃用茵陳湯,小便困難用五苓散。
又說,寸口脈,陽氣浮而陰氣虛弱,陽氣浮則為風邪,陰氣虛弱則為血少。浮虛受風邪,血少發熱,醫生用火熏熨的方法讓病人出汗,惡寒加重,客熱因火而加重,身體因此發黃,小便困難,鼻出血,再次用下瀉的方法治療,熱邪瘀滯在膀胱,積聚成塊,形狀像肝臟,應該下瀉卻不下瀉,心神慌亂奔走如狂,想跳水自殺,如果積血排出,眼睛明亮,心神安寧,這些都是醫生造成的。
病情輕的可以痊癒,病情重的無法治療。雍氏說,詳細的治療方法應針對不可用火攻的證候,先瀉去積血,然後治療身體發黃、小便困難,治療方法如前所述。
又說,陽明中風,脈象弦數而浮大,呼吸短促,腹部脹滿,脅肋下及心臟疼痛,久按則氣機不通,鼻乾不能出汗,嗜睡,全身以及面部都發黃,小便困難。雍氏說,治療應針對陽明經的證候,身體和眼睛發黃用茵陳蒿湯,小便困難用五苓散。
又說,傷寒病發熱,口中呼呼地喘氣,頭痛眼睛發黃,鼻出血無法控制。雍氏說,治療應針對不可用下瀉方法的證候,眼睛發黃,治療方法如前所述。
又說,得病六七天,脈象遲緩浮弱,惡寒怕風,手腳溫暖,醫生用下瀉的方法治療二三次,不能吃東西,脅肋下脹滿疼痛,面部及身體發黃,頸項僵硬,小便困難。雍氏說,治療應針對吐瀉之後的證候,身體發黃小便困難,治療方法如前所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