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仲景傷寒補亡論》~ 卷十四 (4)
卷十四 (4)
1. 發斑十三條
曰。毒熱焚於內。則胃為瘡爛矣。
又曰。大抵發斑。不可用發表藥。蓋表虛里實。若發汗重令開泄。更增斑爛也。元參升麻湯、大青四物湯、豬膽雞子湯。可選用之。雍曰。溫毒發斑。感在表。惟可解肌。不可發汗。傷寒發斑。毒氣在胃。當下不當汗也。故皆腹痛。眼睛疼。身體倦怠。四肢逆冷。額上手背冷汗不止。
或多煩渴。精神恍惚。如有所失。二三日間。或可起行。不甚覺重。診之則六脈沉細而疾。尺部短小。寸口脈或大。若誤服涼藥。則渴轉甚。煩躁急。有此病證者。便須急服辛熱之藥。一日或二日便安。
又曰。若陰毒漸深。其候沉重。四肢逆冷。脘腹轉甚。或咽喉不利。心下脹滿。結硬躁渴。虛汗出不止。或時鄭聲。指甲面青色黑。六脈細沉而疾。一息七至以上。有此證者。速於氣海及關元二穴灸二三百壯。以手足和暖為效。仍兼服諸丹散。內外逼逐。令陽氣復而大汗解矣。
若陰毒盛而陽氣暴絕。則為陰毒。陽毒盛而陰暴絕。則為陽毒。大抵離絕陰陽。非大汗不能復其正氣也。
又曰。若陰毒已深。疾勢困重。六脈附骨。取之方有。按之則無。一息十至以上。或不可數。至此則藥餌難為功。但於臍中用蔥熨法。或灼艾三五百壯。如手足不溫。不可治也。如手足溫。更服藥以助之。若陰氣散。陽氣來。則漸減熱藥調治之。陽氣乍復。往往卻煩躁。切不可投涼藥。煩躁甚者。再與返陰丹則定也。
又曰。六脈俱浮大。或沉取之而不甚疾者。非陰證也。大抵陽毒傷寒。其脈多弦而洪數。陰毒傷寒。其脈沉細而弦疾。
又曰。陽盛則身熱而無汗。陰盛則身冷而有汗。岐伯曰。陽盛則身熱。腠理閉。喘粗為之俯仰。汗不出而熱。陰盛則身寒汗出。身常清。數慄而寒。寒而厥。不可用發表藥。雍曰。發斑一證。以仲景不言。故諸書少至當之論。既不分溫毒傷寒在表在裡不同。又不別發斑癮疹諸瘡之異。
雖朱氏亦然。活人書曰。斑瘡癮疹如錦文。俗名麩瘡。素問謂之疹。此亦發斑、癮疹、麩瘡三病為一證也。雍詳發斑。未嘗成瘡也。傷寒之斑。初如硃砂細點。又如狗蚤齧痕。初甚稀有。漸加稠密是也。癮疹略如風屍。亦有赤白二種。赤者如錦文也。不如風屍之高起。漸隱而起相連續。
初多起臂腿。次滿腹背。皆成錦花者是也。溫毒之斑。略類赤色癮疹。又不與傷寒斑同。至俗名麩瘡者。乃是陽毒諸瘡之類。與斑疹二者不同。古有陽毒瘡者。即本俗名豆瘡、麻子瘡、水鈴、麩瘡。皆是也。皆因形名之。每有輕重。惟豆瘡為至重。其他若誤服涼藥。亦皆能殺人。
又有暴發錦文癮疹者。初無傷寒證。但前一日二日減食。情思不佳。次必臂腿瘙癢。搔之隨手錦文出。丹毒治之。塗赤小豆雞子清甚佳。胸中餘毒不去。則胸中煩悶。不入食。二三日。服解毒藥。去毒盡乃安。石南湯、元參升麻湯。正解此毒。諸家論斑毒瘡疹皆為一類。故此略辨之。
白話文:
[發斑十三條]
第一條: 體內毒熱過盛,會導致胃部潰爛。
第二條: 大多數情況下,出現發斑不應該使用發汗的藥物。因為此時身體的表層是虛弱的,而體內卻是實熱的,如果強行發汗,反而會加重斑疹的潰爛。可以選擇使用元參升麻湯、大青四物湯或豬膽雞子湯來治療。如果是由溫毒引起的發斑,病邪在體表,只需要用解肌的方法,不可發汗。如果是傷寒引起的發斑,毒氣在胃部,應該用攻下的方法,而不是發汗。這類情況通常伴隨腹痛、眼睛疼、身體疲倦、四肢冰冷、額頭和手背不停出冷汗。
第三條: 有時會出現口渴煩躁、精神恍惚、好像丟失了什麼東西的感覺。經過兩三天,或許可以起身走動,但感覺身體不那麼沉重。診斷時,會發現六脈沉細而快,尺脈短小,寸脈可能較大。如果誤服了寒涼藥物,口渴會更加嚴重,煩躁不安會加劇。出現這種情況,必須立即服用辛熱的藥物,一兩天內就會好轉。
第四條: 如果陰毒逐漸加深,病情會變得嚴重,出現四肢冰冷、腹部疼痛加劇、咽喉不適、胸口脹滿、結塊、煩躁口渴、虛汗不止、有時會自言自語、指甲發青黑色,六脈細沉而快,呼吸急促,一息七次以上。遇到這種情況,要趕快在氣海和關元這兩個穴位灸二三百壯,直到手腳變得溫暖才有效。同時還要服用一些藥丸或散劑,內外配合,驅逐病邪,讓陽氣恢復,並通過大汗來解毒。
第五條: 如果陰毒過盛導致陽氣突然衰竭,就會變成陰毒重症;如果陽毒過盛導致陰氣突然衰竭,就會變成陽毒重症。總而言之,陰陽離散時,只有通過大汗才能恢復體內的正常氣機。
第六條: 如果陰毒已經深入,病情危重,六脈貼近骨頭,用力按壓才能感覺到,按下去就消失了,呼吸一息十次以上,甚至無法計數。到了這種程度,藥物難以起效,只能在肚臍部位用蔥來熱敷,或者艾灸三五百壯。如果手腳仍然不溫暖,就無法治癒了。如果手腳溫暖,可以繼續服用藥物來輔助治療。如果陰氣消散,陽氣來復,就逐漸減少熱性藥物來調養。陽氣剛恢復時,常常會出現煩躁,千萬不要使用寒涼藥物。如果煩躁嚴重,可以再服用返陰丹來鎮定。
第七條: 如果六脈都浮大,或者用力按下去也不覺得脈搏急促,就不是陰證。一般來說,陽毒傷寒的脈象多為弦而洪數,陰毒傷寒的脈象多為沉細而弦疾。
第八條: 陽氣旺盛則身體發熱但不出汗,陰氣旺盛則身體發冷且出汗。《岐伯》說:陽氣旺盛則身體發熱,毛孔閉塞,呼吸急促,身體俯仰,不出汗而發熱。陰氣旺盛則身體發冷且出汗,身體常覺清冷,數次打寒戰,感到寒冷而厥冷,此時不可使用發汗藥物。 發斑的病證,因為張仲景沒有提及,所以各醫書中也很少有恰當的論述,既沒有區分溫毒傷寒在表在裡的不同,也沒有區別發斑、癮疹等其他瘡疹的差異。
第九條: 即使是朱氏也是如此。《活人書》說:斑疹像錦繡一樣有花紋,俗稱麩瘡,《素問》稱之為疹。這樣就把發斑、癮疹和麩瘡三種病症歸為一種病證了。仔細觀察發斑,發現它並不會形成瘡。傷寒引起的發斑,最初像硃砂一樣的細點,又像被跳蚤咬過的痕跡,一開始很稀疏,然後逐漸密集。癮疹的形狀略像風疹塊,也有紅色和白色兩種,紅色的像錦繡一樣有花紋,但是不如風疹塊那樣隆起,它會逐漸隱沒又會連續出現。
第十條: 起初多在手臂和大腿出現,然後蔓延到腹部和背部,都形成花紋。溫毒引起的發斑,略像紅色的癮疹,又和傷寒引起的發斑不同。至於俗稱的麩瘡,實際上是陽毒引起的各種瘡類,和發斑及癮疹都不同。古代所說的陽毒瘡,也就是現在俗稱的豆瘡、麻子瘡、水泡瘡和麩瘡,都是根據其形態來命名的,並且有輕重之分,其中豆瘡最為嚴重。其他瘡,如果誤服了寒涼藥物,也可能會導致死亡。
第十一條: 還有一種突然發作的錦紋癮疹,起初沒有傷寒的症狀,只是在前一兩天食慾減退,心情不好,接著手臂和大腿會發癢,一抓就會出現錦紋。可以用治療丹毒的方法來治療,塗抹赤小豆和雞蛋清效果很好。如果胸中的餘毒沒有清除,就會感到胸悶,不想吃東西。兩三天后,服用解毒藥,把毒素完全清除就會痊癒。石南湯和元參升麻湯,都可以解這種毒。 各家對於斑疹、毒瘡等病症都認為是同一類,因此在這裡略加辨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