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仲景傷寒補亡論》~ 卷十四 (3)
卷十四 (3)
1. 發斑十三條
論曰。發斑一證。緣仲景書遺逸不詳見。故諸家之說無所統。大抵斑有數種。惟熱毒入胃者當下之。非下斑也。下其胃中之毒也。而胃中之毒。由斑而後見也。若皮間暴作癮疹。無他裡熱證者。不可下。當服平涼去風解肌藥。及以摩膏治之。若在春末及夏。不宜火灸及重覆。隨其淺深略分內外。不可一切用藥。亦表虛不可發汗也。
千金方載華元化之言曰。傷寒熱毒之氣。五日在腹。六日入胃。乃可下也。若熱毒在外。未入於胃。而先下之者。其熱乘虛入胃。則爛胃也。然熱入胃。要須下去之。不可留於胃中。胃若實。其熱為病。三死一生。胃虛熱入。爛胃也。其熱微者。赤斑出。此候五死一生。劇者黑斑出。此候十死一生。
千金又曰。病者過日。不以時下。則熱不得泄。亦爛胃斑出。雍曰。發斑有下之太早者。有失下者。故王仲弓謂下早熱入胃者斑出。下之遲失下之亦斑出。
活人書曰。發斑有兩證。溫毒熱病。皆有斑也。溫毒發斑者。冬時觸冒寒毒。至春始發。病初在表。或已發汗吐下。而表證未罷。毒氣未散。故發斑。黑膏主之。又冬月溫暖。人感乖戾之氣。冬未即病。至春或被積寒所折。毒氣不得泄。至天氣暄熱。溫毒始發。則肌肉斑爛。
癮疹如錦文。內攻心悶。但嘔清汁。葛根橘皮湯主之。雍詳發斑。有陽毒溫毒熱病。熱病。即今之傷寒也。溫毒發斑於三日之內。毒氣在表時即出。以此驗其溫毒。非熱病也。蓋其毒久鬱而發。病不在裡。故不可下。必隨表證治之。當用藥解肌熱。麻黃桂枝皆不可用也。如三日毒不解。
其病入里。則同傷寒治之。
又曰。熱病發斑。與時氣同。或未發汗。或已經汗下而熱毒不散。表虛里實。熱毒乘虛出於皮膚。所以發斑。雍曰。此證是溫毒發斑也。與傷寒發斑不同。蓋溫毒之毒本在裡。久為積寒所折。腠理閉塞不得出。及天氣暄熱。腠理開疏。乃因表虛郁發為斑。是時在裡之毒發在表。
故可解肌而不可下也。傷寒之毒。初亦在裡。久不能出。及春再感溫氣。腠理方開。隨虛而出於表。遂見表證。而未成斑也。醫者昧於表裡之證。下之太早。時內無毒氣可下。所損皆胃之真氣。真氣既損。則胃為之虛矣。邪毒者。乘虛而出。乘虛而入者。以先損之虛胃。而當復入之今毒。
力必不勝。而胃將爛。是以其華見於表而為斑。則傷寒之毒。初蘊於裡出而之表耳。既見於里。又見於表。是毒氣往來者再矣。諸經者。血脈之道路也。今邪毒往來於道路。而營衛氣血不通。其人可久乎。此其所以不通也。然溫毒之斑。惟感於動而發。從而散之。則去矣。傷寒之毒。
已發而復遏之。又虛而復客之。即入於胃。如升堂入室。不復可逐。必使下泄於腸胃則可出。故必下之。所以救胃爛也。元化曰。要須下去之。不可留於胃中是也。故溫毒之斑。郁發之毒也。傷寒之斑。爛胃之證也。發則可去。爛則不可生。是以言五死一生。十死一生也。其爛如何。
白話文:
發斑十三條
發斑是一種症狀,張仲景的書中記載不詳,所以各家說法不一。斑有很多種類,只有熱毒入侵胃部才需要瀉下,這不是瀉斑,而是瀉除胃中的毒素,胃中之毒是因為斑疹出現後才被發現的。如果皮膚突然出現癮疹,而沒有其他內熱症狀,則不可瀉下,應服用清熱涼血、祛風解肌的藥物,並塗抹藥膏治療。在春末夏初,不宜用火灸或反覆治療,應根據斑疹的深淺略分內外,不可一概而論,也不能表虛時使用發汗法。
《千金方》記載華元化說:傷寒熱毒之氣,五天在腹部,六天入胃,這時才可以瀉下。如果熱毒仍在體表,尚未入胃就瀉下,則熱邪乘虛而入胃,會導致胃潰爛。然而,熱邪入胃,一定要瀉下去,不可留在胃中。胃實熱邪作祟,則三死一生;胃虛而熱邪入侵,則胃潰爛。熱邪輕微者,會出現紅色斑疹,此症狀五死一生;熱邪嚴重者,會出現黑色斑疹,此症狀十死一生。
《千金方》又說:病人過了時間不按時瀉下,則熱邪不能排出,也會導致胃潰爛和斑疹出現。雍氏說:發斑有瀉下過早的,也有瀉下不及時的。所以王仲弓說,瀉下過早,熱邪入胃而導致斑疹;瀉下太遲或未瀉下,也會導致斑疹。
《活人書》說:發斑有兩種情況,溫毒和熱病都會出現斑疹。溫毒發斑者,冬天受寒邪侵襲,到春天才發病,病初在表,可能已經發汗或瀉下,但表證未除,毒氣未散,所以發斑,可用黑膏藥治療。又如冬月天氣溫暖,人感受乖戾之氣,冬天未發病,到春天或因積寒而發病,毒氣不能排出,直到天氣轉暖,溫毒才發作,導致肌肉斑爛。
癮疹像錦紋一樣,內攻心悶,只嘔吐清水,可用葛根橘皮湯治療。雍氏詳細闡述發斑,有陽毒、溫毒、熱病,熱病即今之傷寒。溫毒發斑在三日內,毒氣在表時就出現,以此驗證其為溫毒,而非熱病。因為毒氣鬱積久了才發作,病不在裡,所以不可瀉下,應根據表證治療,應用解肌熱的藥物,麻黃、桂枝均不可用。如果三日內毒氣不解,
則病邪入裡,應如同治療傷寒一樣。
又說:熱病發斑,與時氣有關,或未發汗,或已經發汗瀉下而熱毒不散,表虛里實,熱毒乘虛而從皮膚排出,所以發斑。雍氏說:此證是溫毒發斑,與傷寒發斑不同。蓋溫毒的毒邪本在裡,長期被積寒阻滯,腠理閉塞不能排出,等到天氣轉暖,腠理疏鬆,才因表虛而發作斑疹。此時裡面的毒邪發於表,
所以可以解肌,但不可瀉下。傷寒的毒邪,最初也在裡,長期不能排出,到春天再次感受溫邪,腠理才開通,隨虛而從表排出,遂出現表證,而未成斑。醫生不明白表裡證候,瀉下過早,當時體內沒有毒氣可瀉,所損傷的都是胃的真氣。真氣受損,則胃氣虛弱,邪毒乘虛而入,乘虛而入的邪毒,先損傷虛弱的胃氣,而當再次入侵的毒邪,
力量必然不敵,胃將潰爛,所以其邪毒之華表現於表而為斑疹。所以傷寒的毒邪,初蘊於裡而發於表。既見於裡,又見於表,是毒氣往來兩次了。諸經是血脈的道路,如今邪毒往來於道路,營衛氣血不通,病人能活多久呢?這就是不通的原因。然而溫毒的斑疹,只是感受外邪而發作,隨之散之,則病就好了。傷寒的毒邪,
已經發作而再次遏制它,又虛弱而再次入侵,就進入胃裡,如同進入室內一樣,再也驅逐不出去。必須使它從腸胃排出才能出去,所以必須瀉下,以此來拯救胃潰爛。華元化說:一定要瀉下去,不能留在胃中,就是這個道理。所以溫毒的斑疹,是鬱積的毒邪發作;傷寒的斑疹,是胃潰爛的症狀。發作則可以治好,潰爛則不可再生,所以說五死一生,十死一生。其潰爛如何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