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仲景傷寒補亡論》~ 卷十四 (1)
卷十四 (1)
1. 卷十四
2. 陽毒五條
雍曰:傷寒陰陽二毒,最為疾勢重者。張仲景有升麻甘草二湯,今竟不見於仲景書中,惟脈經載其論證二篇。千金方中略言之。今二湯用藥加減,與仲景異同。金匱要略復合為一,曰:陰毒、陽毒,升麻鱉甲湯主之。前後諸方書,皆無是說。然二疾,冰炭也,用藥正相反。諸書之間,雖有升麻甘草二湯,方味皆同,又與要略異,以此不能無疑。惟活人書二方,用藥不同,最為當理。第不見活人書升麻湯所出方書,想朱氏必有所據。今從活人書用二藥。
(士弱曰:二方載外臺秘要,云出古今錄驗方。)
王叔和脈經曰:陽毒為病,身重、腰背痛、煩悶不安、狂言、或走、或見鬼、或吐血下利。其脈浮、動、大、數。面赤斑斑如錦文。咽喉痛。吐膿血。五日可治,至七日不可治。有傷寒一二日,便成陽毒。或服藥,吐下後,變成陽毒。升麻湯主之。龐氏云:又宜葛根龍膽湯。雍曰:此疾常有之,不知治,多大吐下血而死。雖用助陰去熱藥,亦須有解毒在其中,則可用。
活人書曰:陽毒病,陽氣獨盛,陰氣暴絕。必發躁,狂言妄走。面赤斑斑如錦文。咽痛,或下利赤黃。脈洪、實、滑、促。宜用酸苦之藥,令陰氣復而大汗解矣。葶藶苦酒湯、升麻湯、大黃散、梔子仁湯、黑奴丸,可選而用之。
雍曰:表裡皆大熱證者,宜黑奴丸。審知熱在裡不在表,以朴硝大黃桃仁藥下之。其物,則多服升麻也。蓋陽毒之作甚暴,非陰毒比。(下原文缺) 雷時強人。(下原文缺) 及小兒,便宜用升麻湯預防其毒。
又曰:近人治傷寒,脈洪大、內外結熱、舌卷焦黑、鼻中如煙煤者,則以水漬布薄之。疊布數重。新水漬之。稍挨去水,搭於胸上。須臾蒸熱,又漬令冷。如前薄之,乃換新水。日數十易。熱甚者,置病人於水中。熱勢才退,即已。亦良法也。
雍曰:置人水中之法,勢甚不得已,雖可用,亦難用。須內熱少衰,勢未解則可。不然,水迫外熱,並歸於內,則不可支也。大抵陽虛狂躁,與傷寒下證不同。下證只坐臥不安;陽毒則必欲起走,且有力,人不能制。雖見江河,亦入也。亦有偶然得解者,非常道也。
雍曰:嶺南治熱瘴,取蚯蚓研爛,新冷水漬取清汁飲之。此未試也。蓋說言獺肝治熱不治冷。余嘗苦病後潮熱;以冷水調少許末服之則止。然未嘗用治大熱也。漫書之以備用。
白話文:
陽毒五條
傷寒陰陽二毒中,陽毒病情最為危重。張仲景的升麻甘草湯雖說是治療陽毒的藥方,但在仲景的著作中卻未曾見到,僅見於《脈經》和《千金方》略有記載,且各方用藥加減,與仲景原方有所不同,《金匱要略》更將陰毒陽毒合為一論,以升麻鱉甲湯主之,其他醫書中也鮮有此說。然而陰毒陽毒如同冰炭,用藥方式截然相反,各書記載不一,即使升麻甘草湯的藥味相同,也與《要略》不同,令人難以確定。唯有《活人書》所載二方,用藥不同,較為合理,但其升麻湯的出處卻不明確,想來朱氏必有其根據。因此,我採納《活人書》的用藥方法。 (據說,這兩種藥方記載於《外台秘要》,並稱出自《古今錄驗方》)。
《脈經》記載,陽毒的症狀是:身體沉重,腰背疼痛,煩悶不安,胡言亂語,或奔走不止,或見鬼魅,或吐血下痢,脈象浮大而數,面部發紅,並有斑點,如同錦繡紋理,咽喉疼痛,吐膿血,五日內可治癒,七日之後則難以治療。有的傷寒患者一二日便轉化為陽毒,或服藥吐瀉後轉化為陽毒,此時應以升麻湯治療。龐氏認為,還可配合葛根龍膽湯。此病常有發生,若不知如何治療,常因大量吐瀉出血而亡。即使使用滋陰清熱的藥物,也必須加入解毒的藥物,才能奏效。
《活人書》記載,陽毒病症是陽氣獨盛,陰氣驟減,病人必然躁動不安,胡言亂語,奔走妄為,面部發紅,並有斑點,如同錦繡紋理,咽喉疼痛,或下痢赤黃,脈象洪大而滑數,宜用酸苦之藥,使陰氣恢復,並以大汗解毒。葶藶苦酒湯、升麻湯、大黃散、梔子仁湯、黑奴丸等藥方,可根據情況選用。表裡俱熱者,宜用黑奴丸;若熱在裡不在表,則可用朴硝、大黃、桃仁等藥物瀉下,同時大量服用升麻。陽毒發作迅速猛烈,遠非陰毒可比。……(原文缺失)……雷時強人(原文缺失)……以及小兒,宜預先服用升麻湯以預防陽毒。
另外,近人治療傷寒,若脈象洪大,內外皆熱,舌苔焦黑卷縮,鼻腔內如煤煙狀,則可用濕冷毛巾敷胸。將布巾浸濕,疊數層,再浸濕,稍擠去水分,敷於胸前,片刻便感到溫熱,再將布巾浸冷,如此反覆,每日更換數十次。若病情嚴重,可將病人放入水中,待熱勢稍退即可。這也是一個有效的方法。
將病人放入水中治療的方法,只有在不得已的情況下才能使用,使用起來也十分困難。必須內熱稍減,病情未完全惡化才能使用,否則,水會迫使外熱內攻,反而加重病情。總之,陽虛狂躁與傷寒下焦證不同,下焦證患者僅僅坐臥不安,而陽毒患者則必然想起身走動,而且有力氣,旁人難以控制,即使見到江河,也可能跳入其中。雖然偶爾也有痊癒者,但那並非常規療法。
嶺南地區治療熱瘴的方法是:取蚯蚓研磨成泥,用冷水浸泡,取其清汁飲用。這個方法我尚未嘗試過。據說獺肝能治熱症,不能治寒症。我曾患病後出現潮熱,用冷水調和少許獺肝末服用,潮熱便能停止,但尚未用於治療嚴重熱症。在此記錄下來,以備不時之需。
3. 陰毒七條
叔和脈經曰:陰毒為病,身重背強,腹中絞痛,咽喉不利,毒氣攻心,心下堅強,短氣不得息,嘔逆,唇青面黑,四肢厥冷。其脈沉細緊數。身如被杖。五六日可治,至七日不可治也。或傷寒病一二日,便結成陰毒;或服藥六七日以上至十日,變成陰毒。甘草湯主之。雍曰:
要略有咽喉痛字。千金二毒,並同脈經。金匱要略陽毒之為病,面赤斑斑如錦文,咽喉痛,吐膿血;陰毒之為病,面目青,身痛如被杖,咽喉痛。此與脈經證同語異。第語簡而易明,故重錄之。
龐氏曰:陰毒之為病,因汗下藥性冷所變,多在四五日也。或素來陽氣虛冷,始得病便成陰毒;或始因傷寒冷物,便成陰毒。服甘草湯,仍作返陰丹。喘促吐逆者,入口便定。服藥三五服不退,便於臍下一寸半灸之,大炷百壯。未愈,可至二百壯。若手足極冷,小便澀,小腹硬痛,
囊縮,即須於臍下四寸,如前灸之。仍用當歸四逆加吳茱萸湯,同返陰丹,頻頻與服。內外逼逐,亦可解。稍緩則死矣。其陰毒氣結在小腹,故小便澀。切不可用利小便藥。有以炒鹽及熱藥熨臍下者,其冷氣在少腹之間,被熱物所熨,無處通出,即衝上奔心,其死尤速也。當須預服溫劑,
然後熨之。非不當熨也。
又曰:陰毒,脈沉微欲絕,四肢逆冷,大躁而渴不止。宜服附子飲子,仍下硫黃丸,尤妙。
活人書曰:陰毒之為病,初得病,手足冷,背強嚥痛,糜粥不下,毒氣攻心,腹痛短氣,四肢逆冷,嘔吐不利,身如被打。宜服陰毒甘草湯、白朮散、附子散、正陽散、肉桂散、回陽丹、返陰丹、天雄散、正元散、退陰散之類。可選用之。雍曰:升麻甘草二湯,觀其用藥,性甚緩。
然諸家必先用之者,以古人治陰陽二毒者惟此二湯,故須用之以去其毒勢,而後輔之以他藥也。
又曰:陰毒本因腎氣虛寒,或因冷物傷脾;外傷風寒,內既伏陰,外又感寒;或先感外寒而內伏陰。內外皆陰,則陽氣不守,遂發頭疼腰重。
又曰:陰毒傷寒,心間煩躁,四肢逆冷。白朮散、返陰丹皆主之。雍曰:朱氏返陰丹,比之龐氏加附子乾薑桂心為六物。其灸法,先灸臍下一寸間。若其人手足冷,少腹硬,即更於臍下兩邊各一寸,三處齊灸之。仍與四逆返陰二藥頻服,方可解退。若加以小便不通,及陰囊縮入,
少腹絞痛欲死者,更於臍下二寸石門穴火灸之。仍可服二藥。切不可與尋常利小便藥也。
雍曰:從兄盛年恃健,不善攝生,因極飲冷酒食,內外有所感。初得疾,即便身涼自利,手足厥,額上冷汗不止,遍身痛,呻吟不絕,偃臥不能轉側,心神俱無,昏憒恍惚。呼醫視之,治不效。予言兄曰:此疾證甚重,而病人甚靜,又覺昏憒身重不能起,自汗自利,四肢厥。
白話文:
陰毒七條
《傷寒論》中提到陰毒的症狀:身體沉重、背部強直、腹部絞痛、咽喉不適、毒氣攻心、心窩部堅硬、呼吸短促、嘔吐、嘴唇青紫、面色黑暗、四肢冰冷,脈象沉細緊數,全身疼痛如受杖擊。一般來說,五到六天內可以治愈,超過七天則難以治愈。有時傷寒一二日即可轉化為陰毒,或服藥六七天甚至十天以上也會變成陰毒。甘草湯可用於治療。
《金匱要略》中也描述了陰毒:咽喉疼痛,面色青黑,全身疼痛如受杖擊。這與《脈經》的描述相符,只是用語更簡潔明瞭。
龐氏認為陰毒的發生是由於汗出後服用性寒的藥物所致,大多發生在四五天內。也可能是由於陽氣虛寒,或者受寒邪侵襲而導致。治療方法是用甘草湯,並配合返陰丹。如果出現喘促嘔吐,服藥後即可緩解。但若服藥三五劑仍不見效,則可在臍下一寸半處灸百壯,若仍未痊癒,可灸至二百壯。若手腳冰冷、小便澀滯、小腹硬痛、陰囊縮小,則需在臍下四寸處灸,並服用當歸四逆加吳茱萸湯和返陰丹,內外兼治。病情稍緩則危及生命。陰毒之氣結於小腹,導致小便澀滯,因此切忌使用利尿藥。用炒鹽或熱藥熨貼臍下,會使少腹的寒氣無法排出,反而衝擊心臟,導致死亡。應先服用溫熱的藥物,然後再熨貼。
陰毒的脈象沉微欲絕,四肢冰冷,煩躁不安,口渴不止,宜服用附子飲子,並服用硫黃丸。
《活人書》中提到陰毒的症狀:初期手腳冰冷、背部強直、咽喉疼痛、食慾不振、毒氣攻心、腹部疼痛、呼吸短促、四肢冰冷、嘔吐、全身疼痛如受杖擊。治療可用陰毒甘草湯、白朮散、附子散、正陽散、肉桂散、回陽丹、返陰丹、天雄散、正元散、退陰散等藥物,可根據病情選用。升麻甘草湯常作為陰陽二毒的基礎方劑,先用以緩解毒勢,再輔以其他藥物。
陰毒的根本原因是腎氣虛寒,或因寒邪傷及脾胃,或外感風寒,內有陰邪,外受寒邪。內外皆陰,則陽氣不能固守,因此出現頭痛、腰重等症狀。
陰毒傷寒,心煩躁,四肢冰冷,可用白朮散、返陰丹治療。朱氏返陰丹比龐氏加附子乾薑桂心,構成六物。灸法是先灸臍下一寸處,若手腳冰冷、少腹硬痛,則在臍下兩側各灸一寸,三處同時施灸,並服用四逆湯和返陰丹。若小便不通、陰囊縮小、少腹絞痛,則需在臍下二寸的石門穴灸,並服用上述藥物,切忌服用利尿藥。
一個案例:一位年輕力壯的人因嗜飲冷酒冷食,導致身體受寒,出現身涼、腹瀉、手腳冰冷、額頭冷汗不止、全身疼痛、呻吟不止、昏迷等症狀。經診斷為陰毒,治療方法是服用四逆湯,灸關元穴和三陰交穴,並服用九鍊金液丹。經過多次治療,病情反覆,最後服用調胃承氣湯,大汗淋漓而痊癒。此案例說明陰陽之氣的變化,以及治療方法的靈活運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