郭雍

《仲景傷寒補亡論》~ 卷十三 (9)

回本書目錄

卷十三 (9)

1. 心下痞二十五條

仲景曰。病發於陰。而反下之。因作痞也。龐氏曰。發熱惡寒。為發於陽。誤下。則為結胸。無熱惡寒。為發於陰。誤下。則為痞。朱氏曰。傷寒本無痞。因身冷。醫反下之。遂成痞。枳實理中丸最良。

又曰。心下滿而硬痛者。為結胸。但滿而不痛。名為痞。宜半夏瀉心湯。朱氏曰。此湯藥蓋本理中。又參黃芩湯也。審知是痞。先用桔梗枳殼湯尤妙。緣桔梗枳殼行氣下膈。故先之。龐氏曰。設使下後。津液入里。胃虛上逆。寒結在心下。故宜用辛甘發散之。今用半夏以下氣。用苦以去濕。兼通心氣。又甘草力大。使乾薑黃連不能相惡。此用半夏瀉心湯之意也。

又曰。脈浮而緊。而復下之。緊反入里。則作痞。按之自濡。但氣痞耳。常氏云。可小陷胸湯、生薑瀉心湯。雍曰。宜半夏瀉心湯。

又曰。心下痞。按之濡。其脈關上浮者。大黃黃連瀉心湯主之。龐氏曰。寒濕迫心氣不行。欲作熱也。朱氏曰。結胸與痞。關脈皆須沉。若關浮則熱結。故以三黃瀉心也。

又曰。心下痞。而復惡寒汗出者。附子瀉心湯主之。(大黃黃連瀉心湯內加附子)

又曰。本以下之故。心下痞。與瀉心湯。痞不解。其人渴而口燥煩。小便不利者。五苓散主之。(一云。忍之一日乃愈。)

又曰。傷寒汗出解之後。胃中不和。心下痞硬。乾噫食臭。脅下有水氣。腹中雷鳴下利者。生薑瀉心湯主之。龐氏云。胃中不和。為少陽本氣所制。故用生薑之辛味也。(本字當作木字)

又曰。傷寒中風。醫反下之。其人下利。日數十行。穀不化。腹中雷鳴。心下痞硬而滿。乾嘔。心煩不得安。醫見心下痞。謂病不盡。復下之。其痞益甚。此非結熱。但以胃中虛。客氣上逆。故使硬也。甘草瀉心湯主之。龐氏云。胃虛。故加甘味。

又曰。傷寒服湯藥。下利不止。心下痞硬。服瀉心湯已。復以他藥下之。利不止。醫以理中與之。利益甚。理中者。理中焦。此利在下焦。赤石脂禹餘糧湯主之。複利不止。當利其小便。龐氏云。五苓散主之。

又曰。傷寒大下後。復發汗。心下痞。惡寒者。表未解也。不可攻痞。當先解表。表解。乃可攻痞。解表。宜桂枝湯。攻痞。宜大黃黃連瀉心湯。龐氏曰。前加附子。是汗出多而惡寒。表將解而里結未除也。此證是發汗無汗而惡寒。故先須解表也。朱氏曰。結胸與痞。表未解者。不可攻也。

又曰。傷寒發熱。汗出不解。心下痞硬。嘔吐而下利者。大柴胡湯主之。龐氏云。汗出嘔吐下利。是胃中津液燥。里有結實。非胃虛也。故大柴胡湯下之。

又曰。傷寒發汗。若吐。若下。解後。心下痞硬。噫氣不除者。旋覆代赭石湯主之。朱氏曰。有旋覆代赭湯證。其人或咳逆氣虛。先服四逆湯。胃寒。先服理中丸。次服此湯良。

白話文:

心下痞二十五條

仲景認為,疾病發自陰經,卻又錯誤地使用下瀉的方法,就會導致痞症。龐氏認為,發熱惡寒是病邪發於陽經,如果錯誤下瀉,則會導致結胸;如果沒有發熱惡寒,是病邪發於陰經,錯誤下瀉,則會導致痞症。朱氏認為,傷寒本不應有痞症,但因身體寒冷,醫生錯誤地使用下瀉的方法,才會導致痞症。枳實理中丸是治療此症的最佳藥物。

心下滿脹且堅硬疼痛的,稱為結胸;只有滿脹而不疼痛的,稱為痞症。宜用半夏瀉心湯。朱氏認為,此湯方是基於理中湯,又參酌了黃芩湯的方劑。如果確診為痞症,先用桔梗枳殼湯效果更好,因為桔梗枳殼能行氣下膈,所以應先使用。龐氏認為,如果下瀉之後,津液進入內臟,胃氣虛弱而上逆,寒邪結聚於心下,因此應該使用辛甘溫燥的藥物來發散寒邪。本方用半夏以瀉下氣,用苦味藥物以去濕,兼以通暢心氣,又用甘草以調和諸藥,使乾薑和黃連不互相抵觸。這就是半夏瀉心湯的用意。

脈象浮緊,又用下瀉的方法治療,緊脈反而深入內臟,就會導致痞症。按壓腹部感覺濕潤,只是氣滯引起的痞症。常氏認為,可用小陷胸湯、生薑瀉心湯;雍氏認為,宜用半夏瀉心湯。

心下痞症,按壓感覺濕潤,脈象關上浮的,用大黃黃連瀉心湯治療。龐氏認為,寒濕阻遏心氣不能通行,將要發熱。朱氏認為,結胸和痞症,關脈都應該沉伏,如果關脈浮,則是熱邪結聚,因此用三黃瀉心湯。

心下痞症,又伴有惡寒汗出的,用附子瀉心湯治療(大黃黃連瀉心湯加附子)。

原本因為下瀉而導致心下痞症,服用瀉心湯後,痞症仍不解,患者口渴口燥煩躁,小便不利,用五苓散治療。(也有人說,忍耐一天就會痊癒)。

傷寒病汗出而解後,胃中不和,心下痞硬,乾嘔,飲食臭腐,脅下有水氣,腹中雷鳴下痢,用生薑瀉心湯治療。龐氏認為,胃中不和,是因為少陽經的本氣受到阻遏,所以要用生薑的辛味藥物。

傷寒中風,醫生卻錯誤地使用下瀉的方法治療,患者下痢,一天多次,飲食不消化,腹中雷鳴,心下痞硬滿脹,乾嘔,心煩不安。醫生見到心下痞症,認為病情未盡,又用下瀉的方法治療,痞症更加嚴重。這並不是熱邪結聚,只是因為胃氣虛弱,客邪上逆,所以導致痞硬。用甘草瀉心湯治療。龐氏認為,胃氣虛弱,所以加用甘味藥物。

傷寒病人服用湯藥後,下痢不止,心下痞硬,服用瀉心湯後,又用其他藥物下瀉,下痢仍然不止,醫生用理中湯治療,病情卻更加嚴重。理中湯是治療中焦的,而此病在下焦,應當用赤石脂禹餘糧湯治療。如果下痢仍然不止,應該利其小便。龐氏認為,用五苓散治療。

傷寒病人大下後,又發汗,心下痞症,惡寒,這是表證未解,不能攻治痞症,應該先解表。表證解了,才能攻治痞症。解表用桂枝湯,攻治痞症用大黃黃連瀉心湯。龐氏認為,如果前面加用附子,是因為汗出過多而惡寒,表證將要解而裡證未除;此證是發汗不汗而惡寒,所以必須先解表。朱氏認為,結胸和痞症,表證未解的,不能攻治。

傷寒發熱,汗出不解,心下痞硬,嘔吐而下痢,用大柴胡湯治療。龐氏認為,汗出嘔吐下痢,是胃中津液乾燥,裡有結實,不是胃氣虛弱,所以用大柴胡湯治療。

傷寒發汗,或嘔吐,或下痢,解後,心下痞硬,噫氣不去,用旋覆代赭石湯治療。朱氏認為,有旋覆代赭石湯的證候,病人可能咳嗽氣逆,氣虛,先服用四逆湯;胃寒,先服用理中丸,然後再服用此湯效果更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