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仲景傷寒補亡論》~ 卷十三 (7)
卷十三 (7)
1. 結胸二十二條
雍曰。結胸。痞氣。陽毒。陰毒。狐惑。百合六證。雖有見於前證中者。而龐氏皆以其異證。故別列於後。今依龐氏之法。益以斑黃血衄證。為十證。
仲景曰。問病有結胸。有臟結。其狀何如。曰。按之痛。寸脈浮。關脈沉。名曰結胸。龐氏曰。寸口脈浮。關上尺中皆沉。或沉緊。
又曰。何為臟結。答曰。如結胸狀。飲食如故。時時下利。寸脈浮。關脈小細沉緊。名曰臟結。舌上白苔滑者。難治。常氏云。可刺關元。在臍下。
又曰。臟結無陽證。不往來寒熱。(一云寒而不熱)其人反靜。舌上苔滑者。不可攻也。常氏云。可刺關元穴。
又曰。病人脅下素有痞。連在臍旁。痛引小腹。入陰筋者。此名臟結。死。常氏云。可刺大赫。在腹部第二行。
又曰。發病於陽。而反下之。熱入因作結胸。病發於陰。而反下之。因作痞也。所以成結胸者。此下之太早故也。朱氏曰。傷寒本無結胸。以其熱下之早。熱氣乘虛而入。痞結不散。變成結胸。王仲弓曰。杜壬云。傷寒在表誤下者。宜急頻與理中湯丸。更加人參。多得解。不作結胸。
若大腹轉損發厥者。愚與四逆湯便安。若胃中雖和。而病不退。候再有里證再下之。朱氏云。以前來下湯未是故也。
又曰。若心下滿而硬痛者。此為結胸也。大陷胸湯主之。但滿而不痛者。此為痞。宜半夏瀉心湯。
又曰。結胸證。其脈浮大者。不可下。下之則死。朱氏云。尚宜發汗也。脈浮是表證。兼以小柴胡湯等先發表。表證罷。後以結胸藥下之。常氏云。用巴豆黃連餅子。封臍中灸之。即諸方中所謂聖餅子灸法也。
又曰。結胸證悉具。煩躁者亦死。
又曰。太陽病。脈浮而動數。浮則為風。數則為熱。動則為痛。數則為虛。頭痛發熱。微盜汗出。而反惡寒者。表未解也。醫反下之。動數變遲。膈內拒痛。胃中空虛。客氣動膈。短氣煩躁。心中懊憹。陽氣內陷。心下因硬。則為結胸。大陷胸湯主之。雍曰。此即病發於陽而反下之之證也。
若不結胸。但頭汗出。余處無汗。劑頸而還。小便不利。身必發黃者。可茵陳蒿湯。雍曰。若單服茵陳濃汁。調五苓散。亦可。
又曰。傷寒六七日。結胸熱實。脈沉而緊。心下痛。按之石硬者。大陷胸湯主之。
又曰。傷寒十餘日。熱結在裡。往來寒熱者。與大柴胡湯。但結胸。無大熱者。此為水結在胸膈也。但頭微汗出者。大陷胸湯主之。雍曰。可下證中。自但結胸下。分別為二證。故用二藥不同。
又曰。太陽病。重發汗。而復下之。不大便五六日。舌上燥而渴。日晡所小有潮熱。(一云日晡所發心胸大煩)從心下至少腹。硬滿而痛者。大陷胸湯。或以大陷胸丸下之。
又曰。小結胸證。正在心下。按之則痛。脈浮滑者。小陷胸湯主之。
白話文:
結胸二十二條
結胸、痞氣、陽毒、陰毒、狐惑、百合六證,雖然有些症狀在前文已提及,但龐氏認為這些是不同的病症,因此另外列出。現在根據龐氏的說法,再加上斑黃、血衄等症狀,共列舉十種病症。
仲景說,詢問病情時,有結胸,有臟結,它們的症狀如何呢?回答說,按壓時疼痛,寸脈浮,關脈沉,稱為結胸。龐氏說,寸口脈浮,關上、尺中都沉,或者沉而緊。
又問,什麼是臟結?回答說,症狀如同結胸,飲食如常,時常腹瀉,寸脈浮,關脈細小沉緊,稱為臟結。舌苔白滑者,難以治療。常氏說,可以針刺關元穴(位於肚臍下)。
又說,臟結沒有陽證,沒有寒熱往來(一說只有寒不發熱),病人反而很安靜,舌苔滑者,不可攻治。常氏說,可以針刺關元穴。
又說,病人脅下本來就有痞塊,連接到臍旁,疼痛牽引到小腹,進入陰筋,這叫做臟結,會死亡。常氏說,可以針刺大赫穴(位於腹部第二行)。
又說,疾病發病於陽,卻反而使用下法治療,熱邪內陷導致結胸;疾病發病於陰,卻反而使用下法治療,導致痞塊。所以形成結胸的,是因為下法治療過早的緣故。朱氏說,《傷寒論》原本沒有結胸這一病名,是因為下法治療過早,熱氣乘虛而入,痞塊不能消散,變成結胸。王仲弓說,杜壬說,傷寒表證誤用下法治療者,應該及時頻繁服用理中湯丸,再加入人參,多服用就能解除,不至於形成結胸。
如果大腹脹滿、轉側疼痛、發作厥逆,服用四逆湯即可安穩。如果胃中雖然平和,但病情沒有好轉,等到再次出現裡證再使用下法治療。朱氏說,之前使用下法治療是不對的。
又說,如果心下滿悶而且堅硬疼痛,這是結胸,大陷胸湯主治。如果只是滿悶而不疼痛,這是痞塊,應該服用半夏瀉心湯。
又說,結胸症狀,脈象浮大者,不可使用下法,使用下法則會死亡。朱氏說,還應該發汗。脈象浮是表證,應該先用小柴胡湯等藥物發表,表證解除後,再用治療結胸的藥物使用下法。常氏說,使用巴豆黃連餅子,貼敷在肚臍上灸治,這就是在各種藥方中提到的聖餅子灸法。
又說,結胸症狀全部出現,煩躁者也會死亡。
又說,太陽病,脈象浮而搏動數,浮則為風,數則為熱,搏動則為痛,數則為虛。頭痛發熱,微微盜汗,卻又惡寒,是表證未解。醫生卻反而使用下法治療,搏動數變為遲緩,膈下拒按疼痛,胃中空虛,客邪動於膈肌,呼吸短促煩躁,心中懊惱,陽氣內陷,心下因此堅硬,則為結胸,大陷胸湯主治。雍氏說,這就是疾病發病於陽卻反而使用下法治療的症狀。
如果不形成結胸,只是頭部出汗,其他部位不出汗,汗液流到頸部後就止住了,小便不利,身體一定會發黃,可以使用茵陳蒿湯。雍氏說,如果單獨服用濃縮的茵陳汁,再調和五苓散,也可以。
又說,傷寒病六七天,結胸熱盛,脈象沉而緊,心下疼痛,按壓時堅硬如石,大陷胸湯主治。
又說,傷寒病十幾天,熱邪結聚在裡,寒熱往來,服用大柴胡湯。如果只是結胸,沒有很大的發熱,這是水液結聚在胸膈,只是頭部微微出汗,大陷胸湯主治。雍氏說,可以把這兩種下法治療的證候,分別列為兩種病症,所以用藥不同。
又說,太陽病,大量發汗,又使用下法治療,不大便五六天,舌苔乾燥口渴,午後稍微有潮熱(一說午後發作心胸煩悶),從心下到小腹,堅硬脹滿疼痛,服用大陷胸湯,或者用大陷胸丸使用下法治療。
又說,小結胸症狀,位於心下,按壓則痛,脈象浮滑,小陷胸湯主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