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仲景傷寒補亡論》~ 卷十三 (6)

回本書目錄

卷十三 (6)

1. 三陽合病十五條

又曰:陽明少陽合病,必下利。其脈不負者,順也;負者,失也。互相剋賊,名為負也。雍曰:宜理中湯。下利而厥者,宜四逆湯。其脈不弦者,為順;脈弦者,陽明土負也。急瀉丘墟、陽陵泉,以泄少陽木;急灸三里,以補陽明土也。

仲景曰:三陽合病,腹滿身重,難以轉側,口不仁,面垢,譫語。下之,則額上生汗,手足厥冷。若自汗出者,白虎湯主之。

又曰:三陽合病,脈浮大,上關上,但欲眠睡,目合則汗。龐氏曰:不言弦者,隱於長大也。常氏云:可桂枝柴胡各半湯。雍曰:即柴胡桂枝湯也。

問曰:仲景言本太陽病,因醫下之,腹滿時痛,轉屬太陰者,此為兩感乎?為合病乎?雍曰:非也。合病雖亦有轉屬者,要之兩陽俱作也。兩感則表裡陰陽俱病矣。難經曰:人之有尺,猶木之有根,枝葉雖枯槁,根本將自生。兩感則根葉皆將枯,無自而生矣。合病太陽太陰,

雖名一陰一陽,而實非相為表裡之經,互相有生救。謂如太陽雖病,而少陰不受病;太陰雖病,而陽明不受病。正類枝葉雖枯槁,根本自生之象。是以不為兩感。況本非邪氣傳注,醫誤下之,移太陽之疾,入於太陰。非兩經俱作之證甚明。是以仲景用桂枝加芍藥湯、桂枝加大黃湯也。

白話文:

又說,陽明經和少陽經合併生病,一定會拉肚子。如果脈象沒有虛弱無力,就表示病情順利;如果脈象虛弱無力,就表示病情惡化。這種互相制約的情況,就叫做「負」。醫生雍氏認為,應該用理中湯來治療。如果拉肚子而且手腳冰冷,應該用四逆湯。如果脈象不呈現弦狀,就表示病情順利;如果脈象呈現弦狀,就表示陽明經的土氣虛弱。此時應該趕快針刺邱墟穴和陽陵泉穴,來疏泄少陽經的木氣。還要趕快針灸足三里穴,來補益陽明經的土氣。

仲景說,三陽經合併生病,會腹脹、身體沉重、難以翻身,嘴巴麻木,臉色污垢,胡言亂語。如果用瀉下的方法治療,額頭上會冒汗,手腳會冰冷。如果病人自己出汗,就用白虎湯治療。

又說,三陽經合併生病,脈象浮大有力,向上觸及關部,只想要睡覺,眼睛一閉上就會流汗。龐氏說,沒有說脈象弦,是因為弦脈隱藏在長大脈象之中。常氏說,可以用桂枝湯和柴胡湯各一半組成的方子來治療。雍氏說,就是柴胡桂枝湯。

有人問,仲景說原本是太陽經的病,因為醫生誤用瀉下治療,導致腹脹而且時時疼痛,轉移到太陰經,這是兩感嗎?還是合病?雍氏認為,不是兩感。合病雖然也有轉移的情況,但重點是兩個陽經同時發病。兩感則是表裡陰陽經都生病了。《難經》說,人有尺脈,就像樹有根一樣。即使枝葉枯萎,根部仍然會自己生長。兩感則是根和葉都將枯萎,無法再生長。合病,像是太陽經和太陰經的合併生病,雖然名義上是一個陰經一個陽經,但實際上並不是互為表裡的經脈,它們之間互相有生助和救治的作用。例如,太陽經雖然生病,但少陰經不受病;太陰經雖然生病,但陽明經不受病。就像枝葉雖然枯萎,根部卻會自己生長一樣。所以這不是兩感。更何況,原本就不是邪氣傳入,而是醫生誤用瀉下,把太陽經的疾病轉移到太陰經,並非兩條經脈同時發病的症狀,這非常明顯。因此,仲景才用桂枝加芍藥湯或桂枝加大黃湯來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