郭雍

《仲景傷寒補亡論》~ 卷十三 (5)

回本書目錄

卷十三 (5)

1. 陰陽交十一條

仲景亦曰。發表攻裡。本自不同。豈非再乎。故遇斯病者。當參二證而治之。然則仲景發明兩感。而不及陰陽交。叔和載陰陽交而不言兩感。意豈異乎。更俟賢哲明之。

白話文:

張仲景也說過,用發汗來解表和用攻下法來清理腸胃,本來就是不同的治療方式,難道不是這樣嗎?所以遇到這種病(指陰陽交的病症),應該要參考表裡兩方面的證候來治療。然而,張仲景闡明了表裡兩感(同時感受表證和裡證)的病症,卻沒有提到陰陽交;王叔和記載了陰陽交,卻沒有提到表裡兩感。他們的意思難道有不同嗎?這點就等待賢能的智者來加以說明吧。

2. 三陽合病十五條

龐氏曰。凡三陰無合病。惟三陽有合病十四證。其三陰三陽相併而病者。即兩感是也。雍曰。合病十四證。已見三陽經。今重列於下。非惟便於檢按。亦相附參考易明。庶無瘥矣。

仲景曰。太陽與陽明合病者。必自下利。葛根湯主之。

又曰。太陽與陽明合病。不下利。但嘔者。葛根加半夏湯主之。

又曰。太陽與陽明合病。喘而胸滿者。不可下。宜麻黃湯。

仲景問曰。何緣得陽明病。答曰。太陽病。若發汗。若下。若利小便。亡其津液。胃中乾燥。因轉屬陽明。不更衣。大便難者。此陽明病也。雍曰。無太陽證者。宜調胃承氣湯。凡轉屬之法。與合病微不同。且如太陽陽明合病。必須解兩經之邪。故仲景不捨葛根麻黃二湯。若轉屬陽明。

可以少俟太陽證衰。即以調胃承氣湯專攻陽明。一舉而兩得之。蓋太陽為既往。則當日衰。陽明為方來。則當日盛故也。

又曰。二陽並病。太陽證罷。但發潮熱。手足漐漐汗出。大便難而譫語者。下之則愈。宜大承氣湯。朱氏曰。若太陽證不罷。不可下。宜桂枝麻黃各半湯小發其汗。雍曰。若太陽不罷者。宜少俟一日。又不罷。則依朱氏法。

又曰。二陽並病。太陽初得病時。發其汗。汗先出不徹。因轉屬陽明。續自微汗出。不惡寒。若太陽病證不罷者。不可下。下之為逆。如此。可小發汗。設面色緣緣正赤者。陽氣怫鬱在表。當解之熏之。(一作蒸)若發汗不徹。不足言。陽氣怫鬱不得越。當汗不汗。其人躁煩。

不知痛處。乍在腹中。乍在四肢。按之不可得。其人短氣。但坐。以汗出不徹故也。更發汗則愈。何以知汗出不徹。以脈澀故知之。雍曰。宜桂枝麻黃各半湯。

問曰。太陽陽明合病並病。二者之證。何以別之。朱氏曰。脈浮大而長。頭疼腰痛。肌熱鼻乾目疼者。合病也。太陽初得病時。發其汗。汗先出不徹。因轉屬陽明。續自微汗出。不惡寒者。並病也。雍曰。合病。脈浮大而長者。未必惡寒。其脈浮緊而長。無汗者。當惡寒也。皆宜桂枝麻黃各半湯。有下症者。自宜前法。

仲景曰。太陽與少陽並病。頭項強痛。或眩冒。時如結胸。心下痞硬者。當刺大椎第一間肺俞肝俞。慎不可發汗。發汗則譫語。脈弦。五六日。譫語不止。刺期門。雍曰。仲景言少陽不可發汗。故並病亦不可汗也。

又曰。太陽少陽並病。心下硬。頸項強而眩者。當刺大椎肺俞肝俞。慎勿下之。雍曰。仲景曰。太陽病轉入少陽。脈沉遲者。與小柴胡湯。龐氏曰。脈緊者。小柴胡湯。少加牡蠣。大抵少陽多宜和解。故宜小柴胡湯。太陽和解。亦宜用之。

又曰。太陽少陽並病。太陽病不解。轉入少陽者。脅下硬滿。乾嘔不能食。往來寒熱。尚未可吐下。脈沉緊者。與小柴胡湯。龐氏曰。脈緊者。小柴胡加桂枝。脅下硬滿。加牡蠣。

白話文:

三陽合病十五條

龐氏說:三陰沒有合病的情況,只有三陽有十四種合病的證狀。三陰三陽同時發病,就是兩種病邪同時感染。雍氏說:十四種合病的證狀,已經在三陽經中列出,現在重新列在下文,這樣方便查閱,也方便互相參考,更容易理解,就不會遺漏了。

張仲景說:太陽經與陽明經同時發病,必定會腹瀉,用葛根湯治療。

又說:太陽經與陽明經同時發病,不腹瀉,只是嘔吐,用葛根加半夏湯治療。

又說:太陽經與陽明經同時發病,呼吸困難且胸悶,不能瀉下,應該用麻黃湯。

張仲景問:什麼原因會導致陽明經病變?答:太陽經病變,如果發汗、瀉下或利尿太多,損傷了津液,胃中乾燥,就會轉變為陽明經病變。不更換衣服,大便困難,這就是陽明經病變。雍氏說:沒有太陽經的證狀,就應該用調胃承氣湯。轉屬的治療方法,與合病略有不同。例如太陽經陽明經合病,必須同時解除兩經的邪氣,所以張仲景才使用葛根湯和麻黃湯。如果是轉屬陽明經,可以稍微等待太陽經的證狀減輕,再用調胃承氣湯專門攻治陽明經,就能一舉兩得。因為太陽經病是已經過去的,它的邪氣就會減弱;陽明經病是正在發生的,它的邪氣就會盛。

又說:二陽同時發病,太陽經的證狀減退,只是發潮熱,手足發熱多汗,大便困難並神志不清,瀉下就能痊癒,應該用大承氣湯。朱氏說:如果太陽經的證狀沒有減退,就不能瀉下,應該用桂枝麻黃各半湯稍微發汗。雍氏說:如果太陽經的證狀沒有減退,應該稍微等待一天,如果還沒有減退,就按照朱氏的方法治療。

又說:二陽同時發病,太陽經剛開始發病時,發汗,汗先出來但沒有完全發透,就轉變為陽明經病變,接著微微出汗,不惡寒。如果太陽經的證狀沒有減退,不能瀉下,瀉下就是逆治,這樣,可以稍微發汗。如果面色紅潤,是陽氣鬱結在體表,應該疏散它,用熏蒸(或蒸)的方法。如果發汗不透,就不夠,陽氣鬱結不能透達,應該發汗而沒有發汗,病人煩躁不安,不知道疼痛的位置,一會兒在腹部,一會兒在四肢,按壓也找不到,病人呼吸短促,只能坐著,這是因為汗出不透的緣故。再次發汗就會痊癒。怎麼知道汗出不透呢?通過脈象澀滯就能知道。雍氏說:應該用桂枝麻黃各半湯。

問:太陽經陽明經合病和同時發病,這兩種證狀怎麼區分?朱氏說:脈象浮大而長,頭痛腰痛,肌膚發熱,鼻乾眼痛,是合病;太陽經剛開始發病時,發汗,汗先出來但沒有完全發透,就轉變為陽明經病變,接著微微出汗,不惡寒,是同時發病。雍氏說:合病,脈象浮大而長,不一定惡寒;脈象浮緊而長,不出汗,就會惡寒。都應該用桂枝麻黃各半湯,有瀉下症狀的,就應該用之前的治療方法。

張仲景說:太陽經與少陽經同時發病,頸項強痛,或者頭暈目眩,有時像胸中結塊,心下痞硬,應該針刺大椎穴第一間隙、肺俞穴、肝俞穴,一定要謹慎,不能發汗,發汗就會神志不清。脈象弦細,五六天,神志不清不止,就針刺期門穴。雍氏說:張仲景說少陽經不能發汗,所以同時發病也不能發汗。

又說:太陽經少陽經同時發病,心下堅硬,頸項強硬且頭暈,應該針刺大椎穴、肺俞穴、肝俞穴,一定要謹慎,不能瀉下。雍氏說:張仲景說:太陽經病變轉入少陽經,脈象沉遲,就用小柴胡湯。龐氏說:脈象緊的,用小柴胡湯,稍微加一些牡蠣。總的來說,少陽經多半適合和解,所以用小柴胡湯。太陽經和解,也應該用它。

又說:太陽經少陽經同時發病,太陽經的病沒有好轉,轉入少陽經,脅下硬滿,乾嘔不能進食,往來寒熱,還不能吐瀉,脈象沉緊,就用小柴胡湯。龐氏說:脈象緊的,用小柴胡湯加桂枝,脅下硬滿,加牡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