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仲景傷寒補亡論》~ 卷十三 (4)
卷十三 (4)
1. 陰陽交十一條
素問三十三篇曰。有溫病者。汗出輒復熱。而脈躁疾。不為汗衰。狂言。不能食。岐伯曰。病名陰陽交。交者死也。人所以汗出者。皆生於穀。穀生於精。今邪氣交爭於骨肉而得汗者。是邪卻而精勝也。精勝則當能食而不復熱。復熱者。邪氣也。汗者。精氣也。今汗出而輒復發熱者。是邪勝也。不能食者。精無俾也。汗而熱留者。其壽可立而傾也。
又曰。熱論曰。汗出而脈尚躁盛者死。今脈不與汗相應。此不勝其病也。其死明矣。狂言者。是失志。失志者。死。今見三死。不見一生。雖愈。必死也。雍曰。汗出輒復熱。一死。脈尚盛。二死。狂言失志。三死也。
靈樞二十三篇曰。熱病已得汗。而脈尚躁盛者。此陰脈之極也。死。其得汗而脈靜者。生。雍曰。此二證。脈經皆以為陰陽交。疑以得汗者為交。不得汗者非交也。
又曰。熱病已得汗。而脈尚躁。且復熱。勿膚刺。喘甚者死。
脈經曰。熱病。陰陽交者死。
又曰。熱病。煩已而汗。脈當靜。
又曰。太陽病。已得汗。脈反躁盛者。是陰陽交。死。復得汗。脈靜者。生。
又曰。熱病陰陽交者。熱煩心躁。太陰寸口脈兩部尚躁盛。是陰陽交。死。得汗脈靜者。生。雍曰。以上二證。與前同。靈樞不言陰陽交。此言陰陽交為異。脈經所載皆古書。此二證莫知所出也。
又曰。熱病。陽進陰退。頭獨汗出者。死。陰進陽退。腰以下至足汗出者。死。陰陽俱進。汗出已。熱如故。亦死。陰陽俱退。汗出已。寒慄不止。鼻口氣冷。亦死。以上十證。並見脈經陰陽交部。
又曰。熱病所謂並陰者。熱病已汗。因得泄。是謂並陰。故治。(一作活)
又曰。熱病所謂並陽者。熱病已得汗。脈尚躁盛。火熱汗出。雖不汗出。若衄(龐氏雲和而衄)者。是謂並陽。故治。雍曰。並陰陽二證。諸書無所見。亦類陰陽交。故脈經繼之於其後。
陰陽交論曰。傷寒兩感陰陽交二證。皆出於素問。仲景發明兩感。而不及陰陽交。王叔和載陰陽交。而不及兩感。後世因仲景而明兩感之證。獨陰陽交多所未解。予考陰陽交之證。大抵傷寒脈不為汗解者。皆陰陽交也。何以不為汗解。曰。獨陰獨陽之病。一汗則解。陰兼陽陽兼陰之病。
一汗不能解。蓋汗解其陰。陽脈不得退。汗解其陽。陰脈不得退。此所以不為汗衰也。然則陰兼陽陽兼陰者。何病也。余悉索之。則兩感之證似之。一日太陽與少陰俱病。二日陽明與太陰俱病。皆陰兼陽。陽兼陰也。陰陽相兼而病。故其病名曰交。是以太陽汗解。而少陰未得解。
陽明汗解。而太陰未得解者。豈非因其相交而不為汗衰乎。觀二證之言。初若不相同。合二證陰陽之理。則無異也。故素問言兩感。本非病名。至陰陽交。則曰病名陰陽交。蓋兩感言其始感。陰陽交者。著其名也。故陰陽交之證。有曰復得汗。脈靜者生。是邪氣再出而復生也。
白話文:
陰陽交十一條
《素問》記載,患溫病的人,出汗後又發熱,脈搏急促,汗出卻不能減輕病情,還會胡言亂語,吃不下東西。岐伯說,這種病叫作「陰陽交」,「交」就是死亡的意思。人之所以會出汗,都是因為精氣的滋養,精氣來自於飲食。現在邪氣與精氣在骨肉之間爭鬥而導致出汗,這是邪氣被精氣抑制的表現。精氣勝過邪氣,應該能夠進食且不再發熱,再次發熱是邪氣作祟,出汗則是精氣的消耗。現在出汗後又立即發熱,說明邪氣佔了上風;吃不下東西,是精氣不足的緣故。出汗後熱症依然存在,壽命很快就會終結。
另有記載說,《熱論》中提到,出汗但脈搏仍然急促有力的人會死。現在脈象和汗出不相符,這是病情未能得到控制,死亡是必然的。胡言亂語是失去理智的表現,失去理智就會死亡。現在已經看到了三個死亡的徵兆,卻沒有看到任何生存的跡象,即使病情看似好轉,最終也會死亡。雍氏說:出汗後又發熱是一個死亡徵兆;脈象仍然強盛是第二個死亡徵兆;胡言亂語失去理智是第三個死亡徵兆。
《靈樞》記載,熱病已經出汗,但脈搏仍然急促有力,這是陰脈衰竭的極致表現,會導致死亡;如果出汗後脈搏平靜,則可以活下來。雍氏說,這兩種情況,《脈經》都認為是「陰陽交」,疑似以出汗為「交」,不出汗則不是「陰陽交」。
另有記載,熱病已經出汗,但脈搏仍然急促,而且又發熱,不要用針刺治療,呼吸困難嚴重者會死亡。
《脈經》記載,熱病陰陽交者必死。
另有記載,熱病煩躁已退而汗出,脈象應該平靜。
另有記載,太陽病已經出汗,但脈搏反而急促有力,這是陰陽交,會死亡;再次出汗,脈搏平靜,則可以活下來。
另有記載,熱病陰陽交者,會出現煩熱、心煩意亂、躁動不安等症狀,太陰寸口脈兩部仍然急促有力,這是陰陽交,會死亡;出汗後脈搏平靜,則可以活下來。雍氏說,以上兩種情況與前面提到的相同,《靈樞》沒有提及陰陽交,而這裡卻提到陰陽交,這是不同的說法。《脈經》記載的都是古代醫書,這兩種情況的出處無從考證。
另有記載,熱病,陽氣亢盛陰氣衰退,只有頭部出汗會死亡;陰氣亢盛陽氣衰退,從腰部以下到腳部出汗會死亡;陰陽都亢盛,出汗後熱症依然存在也會死亡;陰陽都衰退,出汗後寒戰不止,鼻口氣息冰冷也會死亡。以上十種情況,都在《脈經》陰陽交的章節中記載。
另有記載,熱病所謂的並陰,是指熱病已經出汗,然後又出現腹瀉,這叫做並陰,所以要治療(或活)。
另有記載,熱病所謂的並陽,是指熱病已經出汗,脈搏仍然急促有力,伴隨高熱和汗出,即使不出汗,但如果出現鼻出血(龐氏說法為和緩的鼻出血),這叫做並陽,所以要治療。雍氏說,並陰並陽兩種情況,其他醫書中沒有記載,也類似於陰陽交,所以《脈經》把它們放在陰陽交之後。
《陰陽交論》記載,傷寒兩種感受陰陽交的證候,都出自《素問》。張仲景闡明了兩種感受,但沒有提到陰陽交;王叔和記載了陰陽交,但沒有提到兩種感受。後世根據張仲景的論述闡明了兩種感受的證候,唯獨陰陽交的症狀多數沒有得到理解。我研究陰陽交的證候,大多數傷寒脈象不能因為出汗而得到緩解的,都是陰陽交。為什麼不能因為出汗而得到緩解呢?因為單純陰虛或單純陽虛的疾病,只要出汗就能痊癒;陰陽同病的疾病,單純出汗不能痊癒。因為汗能泄陰,但陽脈不能退;汗能泄陽,但陰脈不能退。這就是為什麼汗出不能緩解病情的原因。那麼陰陽同病是什麼病呢?我仔細研究後發現,兩種感受的證候很相似。一種是太陽病和少陰病同時發病;一種是陽明病和太陰病同時發病,都是陰陽同病。陰陽同時發病,所以這種病叫做「交」。所以,太陽病出汗痊癒,而少陰病沒有痊癒;陽明病出汗痊癒,而太陰病沒有痊癒,豈不是因為陰陽交錯而導致汗出不能緩解病情嗎?觀察這兩種證候的描述,一開始好像不同,但結合兩種證候陰陽的道理,則沒有差別。所以《素問》提到兩種感受,並不是病名;到了陰陽交,才稱之為病名「陰陽交」。因為兩種感受講的是疾病的初期感受,陰陽交則說明了疾病的名稱。所以陰陽交的證候,有說再次出汗,脈搏平靜則可以活下來,這是邪氣再次排出而恢復健康的表現。
張仲景也說,發表和攻裡的方法本來就不同,豈不是要再次施治嗎?所以遇到這種疾病,應該參考這兩種證候而進行治療。所以張仲景闡明了兩種感受,但沒有提到陰陽交;王叔和記載了陰陽交,卻沒有提到兩種感受,用意是否不同呢?有待後世的賢哲來闡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