郭雍

《仲景傷寒補亡論》~ 卷十二 (1)

回本書目錄

卷十二 (1)

1. 卷十二

2. 病可溫十三條

雍曰。仲景本論門自三陰三陽,至發汗吐下以後證而終。自病可溫以下,本論原無門目。其論說皆仲景之言。其見於三陽三陰諸門者,王叔和重出於脈經以備倉猝尋按。今依脈經所撰錄諸後。

仲景曰。大法,冬宜服熱藥及灸。

又師曰。病發熱頭痛,脈反沉,若不瘥,身體疼痛,當救其里,宜溫藥。四逆湯。雍曰。凡溫藥,皆用四逆湯。厥脈細者,宜當歸四逆湯。凡脈微欲絕,及脈不出者,通脈四逆湯。內有久寒者,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薑湯主之。

又曰。下利腹脹滿,身體痛,先溫其里,宜四逆湯。

又曰。自利不渴者,屬太陰,以其臟有寒故也。當溫之,宜四逆輩。

又曰。少陰病,其人飲食入口則吐,心中溫溫欲吐,復不能吐,始得之,手足寒,脈弦遲。若膈上有寒飲,乾嘔者,不可吐,當溫之,宜四逆湯。

又曰。少陰病,脈沉者,急溫之,宜四逆湯。

又曰。下利,欲食者,就當溫之。

又曰。下利,脈遲緊,為痛未欲止,當溫之。得冷者,滿而便腸垢。

又曰。下利,其脈浮大,此為虛,以強下之故也。設脈浮革,因爾腸鳴,當溫之,宜當歸四逆湯。

又曰。少陰病,下利,脈浮澀者,必嘔,汗出必數,更衣反少,當溫之。

又曰。傷寒,醫下之,續得下利清穀不止,身體疼痛,急當救里,宜溫之以四逆湯。

龐氏以凡病發熱頭疼,脈反沉,若不瘥,身體疼痛者,脈浮遲,表熱裡寒,下利清穀者,汗出熱不去,內拘急,支節疼,四逆者,下利,厥逆惡寒者,下利,腹痛脹滿,身疼痛,脈浮者,凡五證,先用四逆湯溫其里,得利止,乃可隨證用藥攻表也。

白話文:

病可溫十三條

張仲景《傷寒論》中,從三陰三陽的論述到發汗、吐下後的後證,都有詳細記載。但從「病可溫」開始的部分,《傷寒論》本身並無明確的章節標題,這些論述都是張仲景的原話。王叔和在《脈經》中,將散見於三陰三陽各篇的相關內容重新整理,方便查閱。以下內容則根據《脈經》的整理輯錄。

張仲景說:治療疾病的大原則,冬天應該服用溫熱的藥物,並施以灸法。

又有人說:如果病人發熱頭痛,脈象卻沉弱,病情沒有好轉,身體疼痛,就應該溫暖其內臟,宜用溫熱的藥物,例如四逆湯。凡是需要溫補的藥物,都以四逆湯為主。如果脈象微弱將絕,或者脈象摸不到,就應該使用通脈四逆湯。如果內部有久寒的病症,則應當使用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姜湯。

又說:如果病人腹瀉、腹部脹滿疼痛,應先溫暖其內臟,宜用四逆湯。

又說:如果病人腹瀉但不口渴,屬於太陰證,是因為臟腑有寒邪的緣故,應該溫暖它,宜用四逆湯類的藥物。

又說:少陰病的病人,吃東西入口就吐,心中溫熱想吐,卻又吐不出來,剛開始發病時手腳冰冷,脈象弦細而遲緩,如果膈膜上有寒邪停滯,乾嘔不止,則不可以催吐,應該溫暖它,宜用四逆湯。

又說:少陰病,脈象沉弱的,要緊急溫暖它,宜用四逆湯。

又說:腹瀉但想吃東西的,就應該溫暖它。

又說:腹瀉,脈象遲緩而緊,疼痛尚未停止,應該溫暖它。如果受寒,腹部脹滿,大便黏膩。

又說:腹瀉,脈象浮大,這是虛證,是因為過度使用下瀉藥物造成的。如果脈象浮大而虛弱,腸鳴不止,應該溫暖它,宜用當歸四逆湯。

又說:少陰病,腹瀉,脈象浮而澀的,必定會嘔吐,出汗也必定頻繁,換衣服反而減少,應該溫暖它。

又說:傷寒病,醫生用瀉下法治療後,又繼續腹瀉,排出清稀的穀物,身體疼痛,應該緊急溫暖其內臟,宜用四逆湯。

龐氏說:凡是病人發熱頭痛,脈象反倒沉弱,病情沒有好轉,身體疼痛的;脈象浮而遲,表證熱而裡證寒,腹瀉排出清稀的穀物的;出汗但熱度不退,內部拘急,關節疼痛的;四逆證(四肢厥冷的);腹瀉、厥逆惡寒的;腹瀉、腹部疼痛脹滿、身體疼痛,脈象浮大的,以上五種情況,都應該先用四逆湯溫暖其內臟,等到腹瀉停止後,才能根據具體情況用藥治療表證。

3. 病不可灸七條

仲景曰:微數之脈,慎不可灸。因火為邪,則為煩逆,追虛逐實,血散脈中。火氣雖微,內攻有力,焦骨傷筋,血難復也。常氏云:宜桂枝去芍藥加蜀漆牡蠣龍骨救逆湯。欲其有汗,宜柴胡桂枝湯。

又曰:脈浮,當以汗解,而反灸之,邪無從出,因火而盛,病從腰以下必重而痺,名為火逆。若欲自解,當先煩,乃有汗,隨汗而解。何以知之?脈浮,故知汗出當解。

又曰:火逆下之,因燒針煩躁者,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主之。

又曰:脈浮熱甚而灸之,此為實,實以虛治,因火而動,必咽燥吐血。

又曰:傷寒脈浮,醫以火迫劫之,亡陽驚狂,臥起不安者,桂枝去芍藥加蜀漆牡蠣龍骨救逆湯。

龐氏曰:灸及燒針之後證以火劫者,並宜火劫法治之。煩躁驚及狂,用六石風引湯尤良。柴胡加龍骨牡蠣湯亦通用。

又曰:不當灸而誤灸,令火邪入腹,干錯五臟,重加煩死。雍曰:凡火邪逆證者,宜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。

白話文:

病不可灸七條

張仲景說:脈搏微弱細小,絕對不能灸。因為灸火會成為邪氣,導致煩躁逆亂,消耗虛弱之氣,驅逐實邪,使血液散失於脈管之中。即使灸火很微弱,內部的攻擊力卻很強,會燒焦骨骼、損傷筋脈,血液也很難恢復。常氏說:應該服用桂枝去芍藥加蜀漆牡蠣龍骨救逆湯。如果想要出汗,就應該服用柴胡桂枝湯。

又說:脈搏浮,應該用發汗的方法治療,如果反而用灸法,邪氣就無處排出,反而因為灸火而加重,病情會從腰部以下加重而痺痛,這叫做火逆。如果想要自行痊癒,首先會感到煩躁,然後出汗,隨著汗液排出而痊癒。怎麼知道呢?脈搏浮,就知道出汗就能痊癒。

又說:火逆下瀉,因為燒針而煩躁不安的,用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治療。

又說:脈搏浮而熱盛卻用灸法,這是實證,用虛法治療實證,因為灸火而導致病情加重,必然會咽喉乾燥,吐血。

又說:傷寒病人脈搏浮,醫生卻用灸火逼迫,耗損陽氣,導致驚恐狂躁,臥不安寢的,應該服用桂枝去芍藥加蜀漆牡蠣牡蠣龍骨救逆湯。

龐氏說:灸法和燒針之後,因灸火而病情加重的,都應該用清熱解毒的方法治療。如果煩躁不安、驚恐狂躁,用六石風引湯效果最好。柴胡加龍骨牡蠣湯也可以使用。

又說:不應該灸而誤用灸法,導致火邪侵入腹部,損害五臟,病情加重而致死。雍氏說:凡是火邪逆證,都應該服用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。

4. 病可灸八條

仲景曰:燒針令其汗,針處被寒,核起而赤者,必發奔豚,氣從少腹上衝心者,灸其核上一壯,與桂枝加桂湯,更加桂。

又曰:少陰病,得之一二日,口中和,其背惡寒者,當灸之。

又曰:少陰病,吐利,手足不逆冷,反發熱者,不死;脈不至者,灸少陰七壯。雍曰:凡灸少陰下利諸證,皆兼服四逆湯。

又曰:少陰病,下利,脈微澀,嘔而汗出,必數更衣,反少,當溫其上,灸之。一云:灸厥陰五十壯。(當灸百會)

又曰:諸下利,皆可灸足大都五壯。(一云七壯)商邱陰陵泉皆三壯。

又曰:下利,手足厥無脈,灸之不溫,脈不還,反微喘者死,少陰負趺陽者為順也。

又曰:傷寒脈促,手足厥逆,可灸之。為灸少陰厥陰,主逆。

龐氏曰:當灸不灸,令病人冷結,久而彌固,氣衝心必死。

白話文:

張仲景說:用灸針使其出汗,針灸的地方如果受寒,出現紅腫的硬塊,必定會發作奔豚病(一種腹部脹痛上衝心臟的疾病),氣從下腹部衝向上心臟,就要灸那個硬塊上面一壯(一灸),並服用加桂的桂枝加桂湯,還要再加桂枝。

他又說:少陰病,發病一兩天,口中感覺舒適,但背部卻惡寒,就應該灸治。

他又說:少陰病,嘔吐腹瀉,手腳沒有冰冷反而是發熱的,不會死;如果脈搏摸不到,就在少陰穴灸七壯。雍氏說:凡是少陰病導致的腹瀉等症狀,都要配合服用四逆湯。

他又說:少陰病,腹瀉,脈搏微弱而澀滯,嘔吐而且出汗,必須經常更換衣服,但反而覺得冷,就要溫暖其上身,並灸治。也有人說:灸厥陰穴五十壯。(應該灸百會穴)

他又說:各種腹瀉,都可以灸足大都穴五壯。(也有人說七壯)商丘穴、陰陵泉穴各灸三壯。

他又說:腹瀉,手腳厥冷,沒有脈搏,灸治後沒有溫暖,脈搏也沒有恢復,反而輕微喘息的,就會死亡;少陰病,腳背上的陽明經脈(指趺陽穴)是順暢的。

他又說:傷寒脈搏急促,手腳厥逆,可以灸治。灸少陰、厥陰穴,能治療逆證。

龐氏說:該灸治而不灸治,導致病人身體冰冷凝滯,時間久了病情更加嚴重,氣衝心臟一定會死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