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仲景傷寒補亡論》~ 卷十一 (5)
卷十一 (5)
1. 發汗吐下後七十三條
又曰。傷寒下後,心煩腹滿,臥起不安者,屬梔子厚朴湯。
又曰。傷寒,醫以丸藥大下之,身熱不去,微煩者,屬梔子乾薑湯。
又曰。傷寒,下之,續得下利清穀不止,身疼痛者,急當救里。後身疼痛清便自調者,急當救表。救里,宜四逆湯。救表,宜桂枝湯。
又曰。太陽病,過經十餘日,反二三下之,後四五日,柴胡證仍在者,先與小柴胡湯。嘔不止,心下急,其人鬱郁微煩者,為未解,可與大柴胡湯下之愈。雍曰:與小柴胡湯,嘔止小安者,勿服大柴胡也。
又曰。傷寒十三日,不解,胸脅滿而嘔,日晡所發潮熱,已而微利。此本柴胡證,下之不得利,今反利者,知醫以丸藥下之,非其治也。潮熱者,實也。先宜服小柴胡湯以解外,後以柴胡加芒硝湯主之。
又曰。傷寒十三日,過經譫語者,以有熱也,當以湯下之。若小便利者,大便當硬,而反下利,脈調和者,知醫以丸藥下之,非其治也。若自下利者,脈當微厥,今反和者,此為內實也,屬調胃承氣湯。
又曰。傷寒八九日,下之,胸滿煩驚,小便不利,譫語,一身盡重,不得轉側者,屬柴胡加龍骨牡蠣湯。
又曰。火逆下之,因燒針,煩躁者,屬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。
又曰。太陽病,脈浮而動數;浮則為風,數則為熱,動則為痛,數則為虛。頭痛發熱,微盜汗出,而更惡寒,表未解也。醫反下之,動數變遲,膈內拒痛(一作頭痛即眩),胃中空虛,客氣動膈,短氣煩躁,心中懊憹,陽氣內陷,心下因硬,則為結胸,屬大陷胸證。若不結胸,但頭汗出,余處無汗,劑頸而還,小便不利,身必發黃。常氏云:可茵陳蒿湯、調五苓散。
又曰。傷寒五六日,嘔而發熱者,柴胡湯證具,而以他藥下之,柴胡證仍在者,復與柴胡湯。此雖已下之,不為逆,必蒸蒸而振,卻發熱汗出而解。若心下滿而硬痛者,此為結胸也,大陷胸湯主之。若但滿而不痛,此為痞,柴胡不中與之,屬半夏瀉心湯。
又曰。本以下之,故心下痞,與瀉心湯。痞不解,其人渴而口燥煩,小便不利者,屬五苓散。(脈經云:一方言忍之一日乃愈。)
又曰。傷寒中風,醫反下之,其人下利日數十行,穀不化,腹中雷鳴,心下痞硬而滿,乾嘔,心煩不得安。醫見心下痞,謂病不盡,復下之,其痞益甚。此非結熱,但以胃中虛,客氣上逆,故使硬也,屬甘草瀉心湯。
又曰。傷寒,服湯藥,下利不止,心下痞硬。服瀉心湯已,復以他藥下之,利不止。醫以理中與之,利益甚。理中者,理中焦;此利在下焦,服赤石脂禹餘糧湯。複利不止者,當利其小便。龐氏云:可五苓散。
又曰。太陽病,外證未除而數下之,遂協熱而利,利下不止,心下痞硬,表裡不解者,屬桂枝人參湯。
白話文:
又說,傷寒病在服用瀉藥後,如果出現心煩、腹部脹滿、躺臥不安的情況,屬於梔子厚朴湯的適應症。
又說,傷寒病,醫生用丸藥大力攻下,但身體發熱沒有消退,還稍微有些煩躁,屬於梔子乾薑湯的適應症。
又說,傷寒病,用了瀉藥後,接著出現腹瀉不止、排泄物像米粒一樣且身體疼痛,這時應當先治療裡證;如果後來身體疼痛減輕、排泄物正常,這時應當先治療表證。治療裡證,適合用四逆湯;治療表證,適合用桂枝湯。
又說,太陽病經過十多天,反而用了兩三次瀉藥,之後四五天,仍然有柴胡證的症狀,應當先給予小柴胡湯。如果出現嘔吐不止、心下部位急迫、病人煩悶不樂的情況,表示病情還沒有解除,可以用大柴胡湯來攻下,這樣病就會好。有人說,如果服用小柴胡湯後,嘔吐停止稍微好轉,就不要再服用大柴胡湯了。
又說,傷寒病十三天沒有好,胸脅部位脹滿而且嘔吐,在傍晚的時候出現潮熱,之後又稍微腹瀉。這本來是柴胡證,用了瀉藥卻沒有腹瀉,現在反而腹瀉,就知道醫生用了丸藥來攻下,這不是正確的治療方法。出現潮熱,說明是實證。應該先服用小柴胡湯來解除表證,之後再用柴胡加芒硝湯來治療。
又說,傷寒病十三天,病程經過傳變出現胡言亂語,是因為有熱。應當用湯藥來攻下。如果小便順利,大便應該會硬結,但現在反而腹瀉,脈象平和,就知道醫生用了丸藥來攻下,這不是正確的治療方法。如果自己腹瀉,脈象應該會微弱而沉伏,現在反而平和,說明是裡實證,屬於調胃承氣湯的適應症。
又說,傷寒病八九天,用了瀉藥後,出現胸部脹滿、心煩驚恐、小便不順暢、胡言亂語、全身沉重、無法翻身的情況,屬於柴胡加龍骨牡蠣湯的適應症。
又說,因為火邪上逆而使用瀉藥,又因為燒針治療而出現煩躁,屬於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的適應症。
又說,太陽病,脈象浮而且跳動很快,浮脈表示有風邪,數脈表示有熱邪,動脈表示有疼痛,數脈也表示虛弱。出現頭痛發熱、稍微盜汗、反而更怕冷,這表示表證還沒有解除。醫生反而用了瀉藥,導致脈象從快數變慢,胸膈內部有拒痛(也有說是頭痛眩暈),胃中空虛,外邪擾動胸膈,出現氣短煩躁、心中懊惱,陽氣內陷,心下部位因此變硬,就成為結胸證,屬於大陷胸證。如果沒有結胸,只是頭部出汗,其他地方沒有汗,汗水只到脖子就停止,小便不順暢,身體必定會發黃。有人說,可以使用茵陳蒿湯或調五苓散來治療。
又說,傷寒病五六天,出現嘔吐和發熱,柴胡湯證的症狀都具備,卻用了其他藥物來攻下。如果柴胡證還在,就再給予柴胡湯,這樣雖然用了瀉藥,也不算錯誤,病一定會出現發冷戰慄,然後發熱出汗而痊癒。如果心下部位脹滿而且有硬痛,這是結胸,可以用大陷胸湯來治療。如果只是脹滿而不痛,這是痞,不適合用柴胡湯,屬於半夏瀉心湯的適應症。
又說,本來就用了瀉藥,所以心下部位痞塞,給予瀉心湯,痞塞沒有解除,病人反而口渴口乾煩躁,小便不順暢,屬於五苓散的適應症。(有醫書說,忍耐一天就好了。)
又說,傷寒或中風,醫生反而用了瀉藥,導致病人腹瀉一天數十次,排泄物沒有消化,腹中雷鳴,心下部位痞塞而且脹滿,乾嘔,心煩無法安寧。醫生看到心下痞塞,認為病沒有完全好,又用了瀉藥,導致痞塞更加嚴重。這不是因為熱結,而是因為胃中虛弱,外邪上逆,所以導致心下部位變硬。屬於甘草瀉心湯的適應症。
又說,傷寒病,服用湯藥後,腹瀉不止,心下部位痞塞堅硬,服用瀉心湯後,又用了其他藥來攻下,導致腹瀉不止。醫生用理中湯來治療,腹瀉更加嚴重。理中湯是治療中焦的,現在腹瀉是在下焦,應該服用赤石脂禹餘糧湯。如果腹瀉還不止,應該利小便。有人說,可以使用五苓散。
又說,太陽病,表證沒有解除卻多次使用瀉藥,導致邪熱和腹瀉合併,腹瀉不止,心下部位痞塞堅硬,表裡都沒有解除,屬於桂枝人參湯的適應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