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仲景傷寒補亡論》~ 卷十一 (4)
卷十一 (4)
1. 發汗吐下後七十三條
又曰。傷寒五六日,已發汗而後下之,胸脅滿,微結,小便不利,渴而不嘔,但頭汗出,往來寒熱,心煩者,此為未解也,屬柴胡桂枝幹薑湯。
又曰。傷寒發汗,若吐,若下,解後,心下痞硬,噫氣不除者,屬旋覆代赭石湯。
又曰。傷寒大下之後,復發汗,心下痞,惡寒者,表未解也。不可攻痞,當先解表。表解,乃可攻痞。解表,宜桂枝湯;攻痞,宜大黃黃連瀉心湯。
又曰。傷寒,若吐下後,七八日不解,結熱在裡,表裡俱熱,時時惡風,大渴,舌上乾燥而煩,欲飲水數升者,白虎加人參湯。
又曰。傷寒,若吐若下後不解,不大便,五六日上至十餘日,其人日晡所發潮熱,不惡寒,獨語如見鬼狀。若劇者,發則不識人,循衣摸床,惕而不安(一作循衣妄撮怵惕不安),微喘直視。脈弦者生,澀者死。微者,但發熱譫語者,屬大承氣湯。
又曰。三陽合病,腹重身重,難以轉側,口不仁面垢,譫語遺尿。發汗則譫語;下之,則額上生汗,手足逆冷。若自汗出者,屬白虎湯。
又曰。陽明病,脈浮而緊,咽燥口苦,腹滿而喘,發熱汗出而不惡寒,反惡熱,身重。若發汗則躁,心憒憒而反譫語。若加溫針,必怵惕煩躁不得眠。若下之,則胃中空虛,客氣動膈,心下懊憹,舌上苔者,屬梔子豉湯。龐氏依論云:凡用梔子湯得效,即止後服;病人舊微溏者,不可與之。
又曰。陽明病,下之,心中懊憹而煩。胃中有燥屎者,可攻。其人腹微滿,初頭硬,後必溏者,不可攻之。若有燥屎者,宜大承氣湯。
又曰。陽明病,下之,其外有熱,手足溫,不結胸,心中懊憹,飢不能食,但頭汗出者,屬梔子豉湯。
又曰。太陽病,若吐,若下,若發汗後,微煩,小便數,大便因硬者,與小承氣湯和之愈。
又曰。大汗,若大下利,而厥冷者,屬四逆湯。
又曰。太陽病,下之後,其氣上衝者,可與桂枝湯。若不上衝,不得與之。雍曰:不上衝者,依後三證,用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、桂枝加厚朴杏子湯、葛根黃芩黃連湯。
又曰。太陽病,下之後,脈促胸滿者(促一作縱),屬桂枝去芍藥湯。若微惡寒者,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。(本論二證脈經合為一)
又曰。太陽病,桂枝證,醫反下之,利遂不止。脈促(一作縱)者,表未解也。喘而汗出者,屬葛根黃芩黃連湯。
又曰。太陽病,下之微喘,表未解也,屬桂枝加厚朴杏子湯。
又曰。傷寒,不大便六七日,頭痛有熱者,與承氣湯。其小便清者,知不在裡,仍在表也,當鬚髮汗。若頭痛者,必衄,宜桂枝湯。常氏云:疑其誤,當用麻黃湯及各半湯取大汗。雍曰:有汗當用桂枝,無汗當用麻黃也。詳見衄血門中。
又曰。傷寒五六日,大下之後,身熱不去,心中結痛者,未欲解也,屬梔子豉湯。
白話文:
另外提到,傷寒病發病五六天,已經發汗又使用瀉下藥後,出現胸部和脅肋部位脹滿,稍微有硬結,小便不順暢,口渴但不嘔吐,只有頭部出汗,時而發冷時而發熱,心中煩躁,這是病還沒好的現象,應該使用柴胡桂枝乾薑湯。
另外提到,傷寒病發汗、催吐或使用瀉下藥後,病症解除後,卻出現心下部位痞塞硬滿,打嗝不止的狀況,應該使用旋覆代赭石湯。
另外提到,傷寒病大量使用瀉下藥後,又使用發汗藥,出現心下痞塞,怕冷的狀況,這是表證還沒解除,不可以治療痞塞,應該先解除表證。表證解除後,才可以治療痞塞。解除表證應該使用桂枝湯,治療痞塞應該使用大黃黃連瀉心湯。
另外提到,傷寒病如果使用催吐或瀉下藥後,七八天病症沒有解除,熱邪在體內結聚,出現表裡都有熱的狀況,時常怕風,非常口渴,舌頭乾燥且煩躁,想要喝很多水,應該使用白虎加人參湯。
另外提到,傷寒病如果使用催吐或瀉下藥後,病症沒有解除,沒有大便,持續五六天到十幾天,病人在午後會出現潮熱,不畏寒,自言自語像看到鬼一樣。如果病情嚴重,發作時會不認得人,手在衣服或床上亂摸,驚慌不安,稍微喘氣,眼睛直視,脈象如果呈現弦狀是活的徵兆,如果呈現澀狀是死的徵兆。如果病情輕微,只是發熱說胡話,應該使用大承氣湯。
另外提到,三陽合病,腹部沉重,身體沉重,難以翻身,口唇麻木,面色污垢,說胡話,尿失禁。如果使用發汗藥會說胡話,使用瀉下藥會額頭出汗,手腳冰冷。如果出現自汗的狀況,應該使用白虎湯。
另外提到,陽明病,脈象呈現浮而緊,咽喉乾燥口苦,腹部脹滿喘氣,發熱出汗但不怕冷,反而怕熱,身體沉重。如果使用發汗藥會煩躁,心中迷亂且開始說胡話,如果使用溫針,一定會驚慌煩躁無法入睡。如果使用瀉下藥,會導致胃中空虛,外邪侵犯膈膜,心下懊惱,舌頭上有苔,應該使用梔子豉湯。龐氏根據理論認為,凡是使用梔子湯有效,就應該停止後續服用。病人原本就稍微腹瀉的人,不可以使用此方。
另外提到,陽明病,使用瀉下藥後,心中懊惱煩躁,胃中有燥屎的人,可以攻下。如果病人腹部稍微脹滿,剛開始大便硬,之後一定會腹瀉的人,不可以攻下。如果有燥屎的人,應該使用大承氣湯。
另外提到,陽明病,使用瀉下藥後,身體外面有熱,手腳溫熱,沒有胸部結塊,心中懊惱,飢餓但無法進食,只有頭部出汗,應該使用梔子豉湯。
另外提到,太陽病,如果使用催吐、瀉下或發汗藥後,出現輕微煩躁,小便次數增多,大便因乾燥而變硬,可以使用小承氣湯調和治療。
另外提到,大量出汗或大量腹瀉導致四肢厥冷的狀況,應該使用四逆湯。
另外提到,太陽病,使用瀉下藥後,出現氣往上衝的狀況,可以使用桂枝湯。如果沒有氣往上衝的狀況,不可以使用桂枝湯。雍氏認為,沒有氣往上衝的狀況,根據後面的三個病症,應該使用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、桂枝加厚朴杏子湯、葛根黃芩黃連湯。
另外提到,太陽病,使用瀉下藥後,脈搏急促,胸部脹滿,應該使用桂枝去芍藥湯。如果稍微怕冷,應該使用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。(本論的兩種病症在脈經中合併為一個)
另外提到,太陽病,本來是桂枝證,醫生反而使用瀉下藥,導致腹瀉不止,脈搏急促,這是表證還沒解除。如果喘氣且出汗,應該使用葛根黃芩黃連湯。
另外提到,太陽病,使用瀉下藥後,出現輕微喘氣,這是表證還沒解除,應該使用桂枝加厚朴杏子湯。
另外提到,傷寒病,六七天沒有大便,頭痛發熱,應該使用承氣湯。如果小便清澈,就知道病不在體內,還在體表,應該發汗。如果頭痛,一定會流鼻血,應該使用桂枝湯。常氏認為,這可能是誤診,應該使用麻黃湯或各半湯大量發汗。雍氏認為,有汗應該使用桂枝,沒汗應該使用麻黃。詳細內容可以參考流鼻血的章節。
另外提到,傷寒病發病五六天,大量使用瀉下藥後,身體發熱不退,心中結痛,這是病還沒要好的跡象,應該使用梔子豉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