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仲景傷寒補亡論》~ 卷一 (3)
卷一 (3)
1. 傷寒脈法及刺法六問
問曰。傷寒有五。其脈何如。難經五十八難曰。中風之脈。陽浮而滑。陰濡而弱。濕溫之脈。陽濡而弱。陰小而急。傷寒之脈。陰陽俱盛而緊澀。熱病之脈。陰陽俱浮。浮之而滑。沉之散澀。溫病之脈。行在諸經。不知何經之動。各隨其經之所在而取之。
白話文:
有人問:傷寒有五種,它們的脈象分別是什麼?
難經五十八難中說:中風脈象:陽氣浮越而流利,陰氣濡緩而微弱。
濕溫脈象:陽氣濡緩而微弱,陰氣細小而緊促。
傷寒脈象:陰陽兩氣俱盛而緊澀。
熱病脈象:陰陽兩氣俱浮,浮取則流利,沉取則散亂澀滯。
溫病脈象:脈象出現在各種經絡上,不知道是哪條經絡的脈動。應當根據脈象出現的經絡所在位置,分別診治。
問曰。脈之辨寒暑何如。仲景曰。脈盛身寒。得之傷寒。脈虛身熱。得之傷暑。
問曰。欲愈之脈何如。仲景曰。凡得病厥脈動數。服湯藥更遲。脈浮大減小。初躁後靜者。此皆愈證也。
白話文:
有人問,如何從脈象辨別寒暑所致的疾病?仲景回答,如果脈象強盛但身體卻感到寒冷,這是因為感受了寒邪。若脈象虛弱而身體卻感到發熱,這是因為感受了暑邪。
又問,怎樣的脈象表示疾病快要痊癒?仲景回答,凡是得了病,如果厥逆並且脈搏跳動數速,但在服用藥物後脈搏變得慢了些,且原本浮大脈現在減弱變小,病人最初煩躁後轉為安靜的,這些都是病情好轉的徵兆。
問曰。病有損脈何如。雍曰。傷寒至脈多。損脈少。故仲景曰。四損三日死。五損一日死。六損一時死。凡四息而一至。曰四損。五息一至。曰五損。六息一至。曰六損也。
白話文:
有人問:「受損的脈象如何?」雍回答道:「傷寒的脈象大多為多脈,損脈的較少。所以仲景說:「損脈四次,三天後死亡;損脈五次,一天後死亡;損脈六次,立即死亡。」凡是四次呼吸之間脈搏就出現一次,稱為四損;五次呼吸之間脈搏就出現一次,稱為五損;六次呼吸之間脈搏就出現一次,稱為六損。」
問曰。死生之脈何如。仲景曰。脈陰陽俱盛。大汗出不解者死。脈陰陽俱虛。熱不止者死。脈至乍數乍疏者死。脈至如轉索者死。譫言妄語。身微熱。脈浮大。手足溫者生。逆冷。脈沉細者。不過一日死。此以前。是皆傷寒證候也。
白話文:
問:死生之脈如何?
仲景回答:脈陰陽俱盛,大汗出不止者死;脈陰陽俱虛,熱不止者死;脈至乍數乍疏者死;脈至如轉索者死;譫言妄語,身微熱,脈浮大,手足溫者生;逆冷,脈沉細者,不過一日死。在此之前,都是傷寒症候。
問曰。溫病刺五十九穴。何穴也。素問三十二篇曰。病甚者為五十九刺是也。靈樞二十三篇曰。所謂五十九刺者。兩手外內側各三。凡十二痏。五指間各一。凡八痏。足亦如是。亦八痏。頭入發一寸旁三分。各三痏。凡六痏。更入發三寸邊五。凡十痏。耳前後口下(一作目下)各一。
白話文:
有人詢問:溫病為什麼要刺59個穴位,這些穴位是哪些?
《素問》三十二篇說:「病情嚴重的,就刺59個穴位。」《靈樞》二十三篇說:「所謂的59刺,是指兩手外側和內側各刺3個,總共12個穴位;5個手指之間各刺1個,總共8個穴位;2隻腳也一樣,也是8個穴位;頭上入髮一寸的地方,左右各刺3個,總共6個穴位;再入髮三寸的地方,左右各刺5個,總共10個穴位;耳朵前面、後面和嘴脣下面各一個(有一說是在眼睛下面)。
項中一。凡六痏。巔上一。囟會一。髮際一。廉泉一。風池二。天柱二。此五十九穴也。
右傷寒脈法針術。不止於此。此則論其敘論所載。其餘各見逐經逐證之下。
白話文:
在頭頸部位總共有五十九個穴位。其中包括六個位於項部的穴位,一個位於頭頂,一個位於囟門和頭頂交會處,一個位於髮際,一個位於廉泉,兩個位於風池,兩個位於天柱。
以上是關於傷寒脈診和針刺治療的部分內容,這裡只列出了敘述中的穴位,其他的可以在每個經絡和症狀的相關描述中找到。
2. 張仲景華元化五問
問曰。華佗治傷寒法。與仲景少異何謂。千金方載華佗之言曰。夫傷寒。始得一日在皮膚。摩膏火灸之則愈。若不解者。二日在膚。可依法針。服解肌散發汗。汗出則愈。若不解者。三日在肌。復一發汗則愈。若不解者。止勿復發汗也。至四日在胸。宜服藜蘆丸微吐之則愈。
白話文:
有人問:華佗治療傷寒的方法與仲景的方法略有不同,那是什麼原因?《千金方》記載了華佗的話說:傷寒,剛開始發病時,病邪在皮膚上。這時,可以用藥膏塗在患處,再用火灸一下,就可以痊癒了。如果這樣治療後,病情沒有好轉,說明病的時間已經到了第二天,病邪已經進入了皮膚,這時可以按照規定的方法進行針灸,再服用解肌散發汗的藥。如果汗出了,病就好了。如果這樣治療後,病情還是沒有好轉,說明病的時間又到了第三天,病邪已經進入了肌肉,這時再發汗一次,病就可以痊癒了。如果這樣治療後病情還是沒有好轉,就不要再發汗了。等到病的時間到了第四天,病邪已經進入了胸部,這時應該服用藜蘆丸,讓病人稍微吐一下,病就好了。
若病用藜蘆丸不能吐者。服小豆瓜蒂散吐之則愈也。視病若未惺惺者。復一法針之。五日在腹。六日入胃。入胃乃可下也。若熱毒在外。未入於胃而先下之者。其熱乘虛入胃。則爛胃也。然熱入胃。要須下去之。不可留於胸中也。雍曰。元化之術。指日期為候。仲景雖指日。
白話文:
如果病人服用藜蘆丸無法嘔吐,服用小豆瓜蒂散就能吐出來而痊癒。如果看起來病人還沒清醒,再用一個方法針灸。留在腹中五天,進入胃中六天。進入胃中,纔可以下瀉。如果熱毒在外面,還沒進入胃就先下瀉,熱性乘虛進入胃,就會爛胃。然而熱毒進入胃中,一定要讓它下去,不能留在胸中。雍曰:元化的醫術,指日期作為判斷的依據。仲景雖然指出日期,
而要在察陰陽六經之證。此其所以若少異也。要之仲景規矩準繩明備。足為百世之師。元化自得神術。惟可自用。故外臺言元化藜蘆丸近用損人。不錄。則知後人不能學也。
白話文:
然而在觀察陰陽六經的證候時。因此而略有不同。總之,仲景的規矩準繩明顯具備。足以成為百世的師表。元化自己獲得了神妙的醫術。只能自己用。所以外臺中說元化的藜蘆丸如今使用會損害人。不收錄。由此可知後人不能學習。
問曰。仲景元化之術孰優。雍曰。未易優劣。大抵仲景之術。得於學識。元化之術。得於心悟。心悟則變化無常。自用多奇。而學者鮮能從。必欲從上聖之精微。為百世之模楷。非仲景而誰歟。故仲景之於醫道。守其常也。元化之醫道。從其變也。
白話文:
有人問道:“仲景和元化的醫療技術哪一個更為優秀呢?”雍氏回答說:“很難說誰優誰劣。總的來說,仲景的技術是依靠學識取得的,而元化的技術是依靠心領神會得到的。心領神會就能變化無常,獨出奇招,但是很少有學者能夠追隨。想要成為聖賢的典範,為後世樹立榜樣。那麼除了仲景,還有誰能做到呢?所以仲景的醫道是守常的,元化的醫道是從變而來的。
問曰。元化臨終之日。焚書於獄中。曰。此書可以活人。後世謂所焚之書為仲景之書。是耶非耶。雍日。非也。仲景之書。出於元化之後也。曰。異哉。仲景漢人。元化魏人。安得書出其後。曰。仲景元化同為漢末人。仲景不仕魏。故世稱曰漢仲景。元化仕曹氏。故世稱曰魏佗也。
白話文:
有人問:元化在臨終前,在監獄中焚燒了書,他說:“這本書可以讓人活命。” 後人稱被焚燒的書是仲景的書。這是真的嗎? 雍(姓)說:“不是的。仲景的書,是在元化之後纔出來的。” 問的人說:“這就很奇怪了。仲景是漢朝人,元化是魏朝人,怎麼仲景的書反倒出在元化之後?” 雍(姓)說:“仲景和元化都是漢朝末年的人。仲景不曾仕於魏朝,所以世人稱他為漢仲景。元化仕於曹氏,所以世人稱他為魏佗。”
考之於史。元化死於呂布陳登之際。計其時在建安之初。是時佗已百餘歲矣。仲景敘論曰。余宗族素多。向餘二百。建安紀年以來。曾未十稔。其死亡者。三分有二。傷寒十居其七。感往昔之淪喪。傷橫夭之莫救。乃勤求古訓。博採眾方。為傷寒雜病論合十六卷。則是書作於建安十年之後。
故知二公聲跡相接。而仲景猶為後進也。
白話文:
考證古書記載,元化卒於呂布與陳登等人活動的時期,推算其卒於建安初年。此時,張仲景已經一百多歲了。張仲景在序論中說,我的宗族人向來很多,從前有二百多人。自從建安紀年以來,還不到二十年,其死亡人數已達三分之二。傷寒佔了七分之一。感嘆過去的災難,傷痛橫死而無法挽救。於是勤懇地探求古代的醫訓,廣泛採集各種治療方法,寫成了《傷寒雜病論》,共十六卷。因此,這本書是在建安十年以後寫成的。
問曰。世獨重仲景之書何也。雍曰。陶隱居、孫真人。可謂古之名醫矣。陶論醫方曰。惟張仲景一部。最為眾方之祖。孫真人曰。傷寒熱病。自古有之。名醫睿哲。多所防禦。至於仲景。特有神功。尋思旨趣。莫測其致。所以醫人未能鑽仰。以二者之言推之。宜其特重於世也。
白話文:
有人問:為什麼世人獨獨推崇張仲景的著作呢?雍氏回答:陶隱居、孫真人,可以說是古代名醫了。陶隱居在評論醫方時說:只有張仲景的一部著作,最為眾多醫方的鼻祖。孫真人說:傷寒熱病,自古就有。名醫睿哲之士,多有防禦之策。至於張仲景,則有獨特的神功。尋思他的旨趣,深奧難測。所以醫人無法鑽研仰望。從這兩位名醫的話中推斷,張仲景受到世人推崇是理所當然的。
文孫真人曰。尋方之大意。不過三種。一則桂枝。二則麻黃。三則青龍。凡療傷寒。不出之也。而說者謂如太陽中暍。當用白虎。不可誤服桂枝麻黃。此古人所未至。何也。雍曰。傷寒之初。惟有桂枝麻黃青龍三證。故不出用此三藥。若言中暍。則中暍非傷寒。自是別病。當用白虎。
何緣用此三藥。非古人所未至。蓋論者誤以中暍為傷寒也。
白話文:
文孫真人說:尋找處方的基本原則,不外乎三種。一種是桂枝湯,一種是麻黃湯,一種是青龍湯。凡是治療傷寒的方劑,都不會超出這三種。而有人說,如果是太陽中暑,就應該使用白虎湯,不能誤服桂枝湯或麻黃湯。這是古代醫家沒有提到的,為什麼呢?雍說:傷寒的初期,只有桂枝證、麻黃證和青龍證這三種證候。因此,治療傷寒時,使用這三種藥物就可以了。至於中暑,中暑不是傷寒,而是另外一種疾病,應該用白虎湯來治療。
問曰。元化之書有傳否。雍曰。未之見也。載於千金者。亦雜以孫真人之言。近世蘄水龐安常論中所載。其言少異。曰。龐氏所載何如。曰。龐氏曰。華佗治法云。傷寒病起自風寒。入於腠理。與精氣分爭。營衛痞隔。周行不通。病一日至二日。邪氣在孔竅皮膚之間。故病者頭疼。
白話文:
有人問道:「《元化論》這本書有沒有傳世?」雍醫生回答說:「我沒有見過,《千金方》這本書中載有《元化論》,但它也摻雜了一些孫真人的言論,最近蘄水縣的龐安常在論證中所載的內容,與其他著作的內容略有不同。」於是那人問道:「龐安常所記載的內容如何?」雍醫生回答說:「龐安常說:華佗的治病方法是說,傷寒疾病是由風寒引起的,它侵入肌膚腠理,與精氣發生爭鬥,營衛氣運行受阻,周身血脈不通暢,病情在一至兩天內加重,邪氣存在於毛孔和皮膚之間,所以病人會頭痛。
惡寒身熱。腰脊強直。此邪氣在表。隨證發汗則愈。病三日以上。氣浮上部。填塞心胸。故頭痛胸中滿。或多痰涎;當吐之則愈。病五六日以上。氣結在臟腑。故腹滿身重。骨節煩疼。當下則愈。其言與千金又異。
白話文:
-
惡寒身熱,腰脊強直:這是邪氣在表面,用發汗法治療就會好。
-
病症超過三天,氣浮在上面,填滿了心胸,所以頭痛胸悶,或者痰多涎多,這時應該吐出來就會好。
-
病症超過五六天,氣結在臟腑,所以肚子脹滿,全身沉重,骨節痠痛,這時應該瀉下就會好。
這與《千金要方》的說法不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