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仲景傷寒補亡論》~ 卷一 (1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一 (1)

1. 卷一

2. 傷寒名例十問

問曰:傷寒之名何也?王叔和撰次張仲景之言曰:冬時嚴寒,萬類深藏,君子固密,則不傷於寒。觸冒之者,乃名傷寒耳。其傷於四時之氣,皆能為病;以傷寒為毒者,以其最成殺厲之氣也。

問曰:傷寒亦名熱病何也?素問三十一篇曰:熱病者,皆傷寒之類也。

又曰:人之傷於寒,則為病熱,故素問皆謂之熱病。而三十二篇,有肝熱病、心熱病、脾熱病、肺熱病、腎熱病之名,及其病證刺法也。

問曰:傷寒有五何也?難以五十八難曰:傷寒有五,有中風、有傷寒、有濕溫、有熱病、有溫病是也。何以一病而有五名也?雍曰:其病皆傷於寒,其為病皆熱則一也。然而有五名者,因四時之變氣而言也。冬有風寒二證,故冬為中風、為傷寒;春為溫病,夏為暑病,亦曰熱病。

秋為濕溫。此皆重感於四時之氣,故異其名也。總而言之,則皆曰傷寒、曰熱病。故王冰言,論其發病,皆為傷寒致之是也。謂之熱者,其證皆熱也。

問曰:何以謂之溫病?素問三篇曰:冬傷於寒,春必溫病。故王叔和述仲景之言曰:中而即病者,名曰傷寒;不即病者,寒毒藏於肌膚,至春變為溫病,至夏變為暑病。暑病者,熱極重於溫也。是以辛苦之人,春夏多溫熱病,皆由冬時觸寒所致,非時行之氣也。素問所謂熱病,謂四時之病,其病皆熱也。後世以暑病為熱病者,謂夏時之氣熱,最重於四時之熱也。

問曰:時行之氣何如?叔和述仲景之言曰:陰陽大論曰:春氣溫和,夏氣暑熱,秋氣清涼,冬氣冰冽。此則四時正氣之序也。如春時應暖而反大寒,夏時應大熱而反大涼,秋時應涼而反大熱,冬時應寒而反大溫,此非其時而有其氣也。人感非時之氣,是以一歲之中,長幼之病多相似者。此則時行之氣也。

問曰:素問言四時之氣,更傷五臟何也?仲景叔和曰:氣候有應至而不至,或有未應至而至者,或有至而太過者,皆成病氣,亦時行之一也。雍曰:巢元方《病源》,以傷寒、時氣、溫病、熱病分為四種。傷寒,冬也;時氣,疫也;溫病,春也;熱病,夏也。雖各具數十候,究其證治,皆不相遠。

問曰:古書言歲之所以皆同病者,亦時行乎?雍曰:此則上古謂之歲露也。時行者,失時之和而中病者也。何以謂之歲露?靈樞七十九篇曰:冬至之日,風雨從南方來者,為虛風,賊傷人者也。其以夜半至者,萬民皆臥而弗犯也,故其歲民少病;其以晝至者,萬民懈怠,而皆中於虛風。

故萬民多病。此黃帝所謂歲之所以皆同病者,又非失時之和而中病也,故特謂之歲露。

問曰:傷寒之與歲露何如?雍曰:歲露者,賊風虛邪也。因歲露而成傷寒者,其病重而多死;四時傷寒者,因寒溫不和而感也,其病輕而少死。上古之書論歲露,自越人、仲景之下,皆不言及之。今雖有遇歲露而死者,世亦莫之辨,皆謂之傷寒時行也。

白話文:

傷寒名例十問

問:傷寒這個名稱是怎麼來的? 王叔和根據張仲景的說法解釋:冬季嚴寒,萬物深藏,君子謹慎保暖,就不會受寒生病。只有冒犯寒氣的人,才稱為傷寒。其實,四時之氣的侵犯,都能致病,但特別把傷寒視為毒,是因為它最容易造成致命的寒邪之氣。

問:傷寒為什麼也稱為熱病? 《素問》三十一篇說:所有的熱病,都是傷寒的一種。又說:人受寒邪侵犯,就會發熱生病,所以《素問》都稱之為熱病。而且,《素問》三十二篇中,還有肝熱病、心熱病、脾熱病、肺熱病、腎熱病的名稱,以及相應的病證和針刺療法。

問:傷寒為什麼會有五種名稱? 《難經》五十八難說:傷寒有五種,即中風、傷寒、濕溫、熱病、溫病。為什麼一種病會有五種名稱呢? 雍氏解釋說:這些病都是由於受寒邪侵犯而引起的,其病理都是發熱,這一點是一致的。但是,之所以有五種名稱,是因為考慮到四季氣候的變化。冬季有風寒兩種證候,所以冬季稱為中風、傷寒;春季為溫病;夏季為暑病,也稱熱病;秋季為濕溫。這些都是由於感受四季不同的氣候而得名,總而言之,它們都可以稱為傷寒或熱病。所以王冰認為,這些疾病的發生,都是由於傷寒導致的;稱為熱病,是因為其症狀都是發熱。

問:為什麼稱為溫病? 《素問》三篇說:冬天受寒邪侵犯,春天就會得溫病。所以王叔和引用仲景的說法:受寒邪立即發病的,稱為傷寒;沒有立即發病的,寒邪毒素藏在肌膚裡,到春天就變為溫病,到夏天就變為暑病。暑病,其熱症狀比溫病更重。因此,辛勞的人,春夏容易患溫熱病,都是由於冬季受寒邪侵犯所致,而不是時行疫氣。 《素問》所說的熱病,指的是四季的疾病,其病症都是發熱。後世把暑病稱為熱病,是指夏季的暑熱之氣,比四季之熱都更重。

問:時行之氣是什麼樣的? 叔和引用仲景的說法:《陰陽大論》說:春氣溫和,夏氣暑熱,秋氣清涼,冬氣冰冽,這是四季正氣的順序。如果春天應該溫暖卻反常寒冷,夏天應該炎熱卻反常涼爽,秋天應該涼爽卻反常炎熱,冬天應該寒冷卻反常溫暖,這就是非時之氣。人感受非時之氣,所以一年之中,老少疾病多有相似之處,這就是時行之氣。

問: 《素問》說四季之氣更傷五臟,這是為什麼? 仲景、叔和說:氣候有應該出現而沒有出現的,或者還沒到時間就出現的,或者出現了卻過度的,這些都會形成病邪,也是時行病的一種。雍氏解釋說:巢元方《病源》把傷寒、時氣、溫病、熱病分為四種。傷寒屬冬季,時氣屬疫病,溫病屬春季,熱病屬夏季。雖然各有幾十種症狀,但究其證治,都相差無幾。

問:古書說一年之中大家都會得相同的疾病,也是時行病嗎? 雍氏解釋說:這是上古所說的歲露。時行病是指因為季節失調而得病。為什麼稱為歲露呢? 《靈樞》七十九篇說:冬至那天,從南方來的風雨,是虛風,是侵害人的邪氣。如果在半夜到達,萬民都睡著了,就不會受侵犯,所以那一年百姓少生病;如果在白天到達,萬民都在活動,就會都感染虛風,所以萬民多病。這就是黃帝所說的,一年之中大家都會得相同疾病的原因,這並不是因為季節失調而得病,所以特別稱為歲露。

問:傷寒與歲露有什麼區別?雍氏解釋說:歲露是賊風、虛邪。因歲露而得傷寒的,病情嚴重,死亡率高;四季傷寒,是因為寒溫失調而感染的,病情較輕,死亡率低。上古的書籍論述歲露,從扁鵲、仲景之後,都不再提及。現在雖然有因歲露而死的病例,世人也分辨不清,都稱為傷寒時行。

問:有人認為傷寒和溫疫沒有區別,這是怎麼回事? 孫真人說:《小品方》云:古人相傳傷寒是難治之症,時行溫疫是毒氣引起的疾病,但論治時,卻不把傷寒和時行溫疫區分為不同的邪氣,只說傷寒是文雅的說法,時行溫疫是民間的說法,不講疾病的異同。考查各種醫書,實際上它們是不同的,所患疾病不同,治療方法也應該區別。因此,簡略地說明其要點。

問:傷寒為什麼稱為卒病? 雍氏解釋說:沒有這種說法。仲景的著作《傷寒雜病論》共十六卷,標題被誤寫為《卒病》。後人沿用這種說法,就認為六七天內就會死人的疾病,所以稱為卒病。這種說法是錯誤的。古代抄寫書籍時,因怠慢而疏忽,因為字書多省去偏旁部首,字體也可能把兩個字合寫成一個字,所以“雜”字被寫成“雜”,或者再簡省寫成“卒”。現在書寫為“卒病”,就是“雜病”的意思。 漢代劉向校對《中秘書》,有把“趙”寫成“肖”,“齊”寫成“立”的說法,都是由於簡省文字而造成的。與《雜病論》寫成《卒病》沒有區別。現在只有《傷寒論》十卷,而《雜病論》已經失傳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