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仲景傷寒補亡論》~ 卷十 (5)

回本書目錄

卷十 (5)

1. 可下四十八條

仲景曰:「大法秋宜下。」

又曰:「凡服下藥,宜用湯,勝丸散,中病便止,不必盡劑也。」

又曰:「陽明病,發熱,汗多者,急下之,宜大柴胡湯。」龐氏云:「發熱不惡寒,汗多。」

又曰:「少陰病,得之二三日,口燥咽乾者,急下之,宜大承氣湯。」

又曰:「陽明少陽合病,必下利。其脈不負者,順也;負者,失也。互相剋賊,名為負也。」龐氏曰:「陽明土,其脈大;少陽木,其脈弦。若合病,土被木賊,加之以利,則胃已困矣。若脈不弦,為土不負;弦者,為土負,必死。」雍曰:「此合病一證,下至『名為負也』而終。按本論原誤錄,宿食一證相連,非也。脈經以宿食別作一證,為當。蓋脈滑數,有宿食,故仲景可用承氣湯;若胃為木克,困而下利,安有用承氣之理?今依脈經,離而為二:宿食證,依仲景用承氣湯;惟合病下利,闕治法。今以負為不治;不負,宜理中丸;厥者,宜四逆湯,仍瀉邱虛、陽陵泉,補三里穴。」

龐朱二氏依舊本合為一證,疑其非。大抵讀仲景論,仍須以脈經參校之。

又曰:「少陰病,下利清水,色純青,心下必痛,口乾燥者,可下之,宜大柴胡湯、大承氣湯。」余見少陰本證,更詳之。

又曰:「下利,三部脈皆平,按之心下硬者,急下之,宜大承氣湯。」龐氏曰:「凡脈沉細數,為熱在裡;又兼腹滿咽乾,或口燥舌乾而渴者;或六七日不大便,小便自如;或目中瞳子不明,無外證者;或汗後脈沉實者;或下利三部脈皆平,按之心下堅者;或連發汗不惡寒者;或已經下,其脈浮沉按之有力者,皆宜大承氣湯。」

又曰:「下利,脈浮而滑者,內實也;利未欲止,當下之,宜大承氣湯。」

雍曰:「常氏疑本論之誤,故欲以葛根黃芩治下利。殊不思仲景以承氣下宿食,而合病下利,原無治法也。葛根黃芩湯,以太陽表未解,誤下之利不止者;既有協熱下利之表證未退,故可用。今合病下利,胃氣傷困,只當救胃,宜用溫藥。故雍以四逆理中補其法。胃氣已負,而又加以寒藥,則胃谷絕矣。仲景於此一證,特論脈負不負,蓋欲後人當思陽阻少陽土木克賊之理而治之,可謂盡善矣。以是知合併病之論,雖二陽俱受病,邪氣俱當去,又須審二經五行之氣,毋令相剋賊,抑強扶衰以致和氣,不使復生一秦,助桀為虐也。如是則胡越可同舟而共濟矣。此證和二經,退邪氣,與人事不少異。非天下至精,孰能與於此?然生胃氣,制少陽木,亦用金石藥。嘗見名醫治少陰自汗、自利不止,用金液丹取大效。既非古藥,不敢以為然;必不得已而用,亦須七煉九煉火力重者用之。其一煉火力輕者,復可下宿食,以虛人老人,不敢用承氣也。」

仲景問曰:「人病有宿食,何以別之?」師曰:「寸口脈浮而大,按之反澀;尺中亦微而澀。故知有宿食,當下之,宜大承氣湯。」

白話文:

可下四十八條

張仲景說,秋季適合服用下瀉藥。

又說,服用下瀉藥,宜用湯劑,勝過丸劑和散劑。中病就停藥,不必服用完所有藥劑。

又說,陽明病,發熱、汗多的,要緊急服用下瀉藥,宜用大柴胡湯。龐氏說,發熱但不惡寒,汗多的,也適用。

又說,少陰病,發病二三日,口乾舌燥的,要緊急服用下瀉藥,宜用大承氣湯。

又說,陽明、少陽合病,必然腹瀉。脈象不反常是正常的,反常則表示失常,互相剋制,稱為「負」。龐氏說,陽明屬土,脈象洪大;少陽屬木,脈象弦細。如果兩者合病,土被木所克制,再加上腹瀉,則胃氣已經受損了。如果脈象不弦細,表示土不受克,弦細則表示土受克,必死。雍氏說,這種合病,腹瀉到極點稱為「負」,而致死。按:本論原文記載錯誤,將宿食這一症狀與此連在一起,是不對的。《脈經》將宿食單獨列為一症,比較正確。因為脈象滑數,是有宿食的,所以仲景可以用承氣湯。如果胃被木克而導致腹瀉,哪有使用承氣湯的道理?現在根據《脈經》,將其分為二症:宿食證,依仲景用承氣湯;而合病腹瀉,則缺乏治療方法,現在將「負」定為不治之症。「不負」的,宜用理中丸;厥逆的,宜用四逆湯,並瀉邱墟、陽陵泉穴,補三里穴。

龐氏、朱氏將原來的舊本合為一症,我懷疑其不妥。總之,閱讀仲景的著作,還需要參考《脈經》來校對。

又說,少陰病,腹瀉清稀水樣便,顏色純青,心下必痛,口乾舌燥的,可以服用下瀉藥,宜用大柴胡湯、大承氣湯。我見過少陰病的本證,更詳細地研究了。

又說,腹瀉,三部脈皆平,按壓心下堅硬的,要緊急服用下瀉藥,宜用大承氣湯。龐氏說,凡是脈象沉細數的,是熱在裡面的,又兼腹部脹滿、咽喉乾燥,或口乾舌燥而渴,或六七天不大便,小便正常,或瞳孔不明,無其他外在症狀,或汗後脈象沉實的,或腹瀉三部脈皆平,按壓心下堅硬的,或連續發汗但不惡寒的,或已經服用過下瀉藥,脈象浮沉按之有力,都宜用大承氣湯。

又說,腹瀉,脈象浮滑的,是內實,瀉利尚未停止,應該服用下瀉藥,宜用大承氣湯。

雍氏說,常氏懷疑本論有誤,所以想用葛根黃芩湯治療腹瀉,卻不明白仲景用承氣湯瀉的是宿食,而合病腹瀉,原本就沒有治療方法。葛根黃芩湯是太陽經表證未解,誤用下瀉藥導致瀉利不止的。既有協同熱證導致腹瀉的表證未退,所以可以用。現在合病腹瀉,胃氣受損,應該救護胃氣,宜用溫熱的藥物,所以雍氏用四逆、理中湯來補益。胃氣已經受損,又用寒涼藥物,則胃氣完全喪失了。仲景在這一個症狀中,特別討論脈象「負」與「不負」,是想讓後人思考陽明、少陽二經土木相克的道理來治療。這可以說是很完善的了。由此可知,合病的論述,雖然二陽都受病,邪氣都應該去除,但還必須審察二經五行之氣,不要讓它們互相剋制,抑制強盛的,扶助衰弱的,以達到氣機調和,不要讓邪氣再次興盛,助紂為虐。這樣,就可以使胡人、越人同舟共濟了。這個症狀調和二經,

退去邪氣,與人事沒有什麼不同。不是天下最精明的人,誰能做到這一點呢?然而,滋生胃氣,制約少陽之木,也要用金石藥物。曾經見過名醫治療少陰病自汗、腹瀉不止,用金液丹取得很大療效。但這不是古方,不敢苟同。非不得已而用,也必須七煉九煉,火力強大的才可以用。一煉火力輕的,還可以瀉宿食。虛弱的人和老年人,不敢用承氣湯。仲景問道:

人病有宿食,怎麼區別呢?老師說:寸口脈浮大,按之反而澀滯,尺脈也微細而澀滯,就知道有宿食,應該服用下瀉藥,宜用大承氣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