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仲景傷寒補亡論》~ 卷十 (3)
卷十 (3)
1. 不可下四十七條
又曰。太陽病。有外證未解。不可不。下之為逆。常氏云。可桂枝麻黃各半湯。雍曰。依可汗證中。用桂枝二麻黃一湯。
又曰。病發於陽。而反下之。熱入因作結胸。病發於陰。而反下之。(一作汗之。宮本及脈經皆作下之。)因作痞。常氏云。結胸。可大陷胸湯、痞。可半夏瀉心湯。
又曰。病脈浮而緊。而復下之。緊反入里。則作痞。常氏云。可小陷胸湯、瀉心湯。雍曰。宜半夏瀉心湯。
又曰。夫病陽多者熱。下之則硬。常氏云。可小柴胡湯。
又曰。其人本虛。攻其熱必噦。雍曰。宜半夏生薑湯、類要四味橘皮湯。
又曰。無陽陰強。大便硬者。下之必清穀腹滿。常氏云。可蜜煎導之。
又曰。太陰之為病。腹滿而吐。食不下。自利益甚。時腹自痛。若下之。必胸下結硬。常氏云。可桂枝加芍藥湯。胸下結硬者。增損理中丸。
又曰。厥陰之為病。消渴。氣上撞心。心中疼熱。飢不欲食。食則吐蛔。下之利不止。常氏云。下之利不止。宜四逆湯。余見厥陰本證。
又曰。少陰病。飲食入口則吐。心中溫溫欲吐。始得之。手足寒。脈弦遲者。此胸中實。不可下也。常氏云。飲食入口則吐。可瓜蒂散。余見少陰本證。
又曰。傷寒五六日。不結胸。腹濡脈虛。復厥者。不可下。此亡血。下之死。常氏云。可小建中湯。已下。不治。
又曰。傷寒發熱頭痛。微汗出。發汗則不識人。熏之則喘。不得小便。下之則短氣。小便難。頭痛背強。加溫針則衄。常氏云。可小柴胡湯。已汗者。桂枝加附子湯。汗出而喘者。麻黃甘草杏子石膏湯。已下者。五苓散。加溫針者。芍藥地黃湯。
又曰。傷寒。脈陰陽俱緊。惡寒發熱。則脈欲厥。厥者脈初來大。漸漸小。更來漸大。是其候也。如此者惡寒。甚者翕翕汗出。喉中痛。若熱多者。目赤脈多。睛不慧。醫復發之。咽中則傷。若復下之。則兩目閉。寒多便清穀。熱多便膿血。若熏之則身發黃。若熨之則咽燥。
若小便利者可救之。若小便難者為危殆。常氏云。初證宜桂枝麻黃各半湯。喉中痛。桔梗湯。熱多。小柴胡湯。便清穀。理中丸。便膿血。桃花湯。身發黃。茵陳蒿湯。小便難者。豬苓湯。
又曰。傷寒發熱。口中勃勃氣出。頭痛目黃。衄不可制。貪水者必嘔。惡水者厥。若下之。咽中生瘡。假令手足溫者。必下重便膿血。頭痛目黃者。若下之。則兩目閉。貪水者。若下之。其脈必厥。其聲嚶。咽喉塞。若發汗。則戰慄。陰陽俱虛。惡水者。若下之。則里冷。不嗜食。
大便完穀出。若發汗。則口中傷。舌上白苔。煩躁。脈數實。不大便。六七日後必便血。若發汗。則小便自利也。常氏曰。若熱衄不可制者。芍藥地黃湯。水逆者。五苓散。便膿血。桃花湯。咽中生瘡。白礬甘草散。陰陽俱虛。小建中湯。里冷不嗜食。理中湯。發熱身黃。梔子柏皮湯。
白話文:
不可使用瀉下藥的四十七種情況
又說,太陽病有表證還沒解除,不可以攻下,否則會使病情加重。常氏認為,可以使用桂枝麻黃各半湯。雍氏認為,如果符合表證有汗的情況,可以用桂枝二麻黃一湯。
又說,病邪從陽經發病,反而用瀉下藥,熱邪會內陷導致結胸;病邪從陰經發病,反而用瀉下藥(有的版本寫成發汗),會導致痞滿。常氏認為,結胸可以用大陷胸湯,痞滿可以用半夏瀉心湯。
又說,脈象浮而緊,又使用瀉下藥,緊脈會反而進入體內,導致痞滿。常氏認為,可以使用小陷胸湯、瀉心湯。雍氏認為,應該使用半夏瀉心湯。
又說,如果病人的陽氣偏盛,會發熱,使用瀉下藥則會導致腹部變硬。常氏認為,可以使用小柴胡湯。
又說,如果病人本身就虛弱,用攻下的方法治療熱邪必定會嘔吐。雍氏認為,應該使用半夏生薑湯,或者類似的四味橘皮湯。
又說,如果沒有陽氣,陰氣偏盛,大便堅硬的人,使用瀉下藥必定會導致排出未消化食物且腹脹。常氏認為,可以用蜜煎導法幫助排便。
又說,太陰病會出現腹脹、嘔吐、食慾不振,經常腹瀉甚至更加嚴重,有時會腹痛。如果用瀉下藥,必定會導致胸下部位結硬。常氏認為,可以使用桂枝加芍藥湯;如果胸下部位結硬,可以使用增損理中丸。
又說,厥陰病會出現口渴、氣往上衝撞到心臟、心中灼熱疼痛、飢餓卻不想吃東西,吃了又會吐蛔蟲,使用瀉下藥則會腹瀉不止。常氏認為,瀉下後腹瀉不止,應該使用四逆湯,我認為這是厥陰病的本證。
又說,少陰病會出現吃東西就吐、心中溫熱想吐,剛發病時,手腳冰冷,脈象弦而遲緩,這是胸中實邪,不可以攻下。常氏認為,吃東西就吐,可以用瓜蒂散。我認為這是少陰病的本證。
又說,傷寒五六天,沒有出現結胸,腹部柔軟,脈象虛弱,又出現四肢厥冷,不可以攻下,這是亡血的表現,用瀉下藥會導致死亡。常氏認為,可以使用小建中湯,到這種程度,就無法治療了。
又說,傷寒發熱頭痛,稍微有汗,如果用發汗的藥物,會導致神志不清;如果用熏蒸的方法,會導致氣喘、小便不暢;如果用瀉下藥,會導致呼吸急促、小便困難、頭痛背強;如果用溫針的方法,會導致流鼻血。常氏認為,可以使用小柴胡湯。已經發過汗的,可以用桂枝加附子湯;汗出且喘的,用麻黃甘草杏仁石膏湯;已經使用過瀉下藥的,可以用五苓散;用過溫針的,用芍藥地黃湯。
又說,傷寒的脈象呈現陰陽俱緊,怕冷發熱,這時脈象會出現厥逆,厥逆的表現是脈搏開始時大,漸漸變小,然後又逐漸變大。出現這種情況的人會怕冷,嚴重時會出很多虛汗,喉嚨痛。如果熱多,會眼睛發紅,脈象變多,眼神不清。如果醫生再用發汗的方法,會傷到咽喉;如果再用瀉下藥,會導致兩眼緊閉。如果寒象多,會拉肚子排出清稀的糞便;如果熱象多,會拉肚子排出膿血。如果用熏蒸的方法,會導致全身發黃;如果用熱敷的方法,會導致咽喉乾燥。如果小便正常,還可以救治;如果小便困難,就危險了。常氏認為,剛發病時,應該用桂枝麻黃各半湯;喉嚨痛,用桔梗湯;熱象多,用小柴胡湯;拉清稀糞便,用理中丸;拉膿血,用桃花湯;全身發黃,用茵陳蒿湯;小便困難,用豬苓湯。
又說,傷寒發熱,口中呼出熱氣,頭痛眼睛發黃,流鼻血止不住,如果喜歡喝水,必定會嘔吐;如果討厭喝水,則會手腳冰冷。如果使用瀉下藥,會導致咽喉生瘡。假如手腳溫熱,必定會排出帶有膿血的糞便。如果頭痛眼睛發黃,使用瀉下藥,則會兩眼緊閉。如果喜歡喝水,使用瀉下藥,脈搏必定會厥逆,發出微弱的呻吟聲,咽喉堵塞;如果發汗,則會戰慄,陰陽俱虛。如果討厭喝水,使用瀉下藥,則會導致裡寒、食慾不振、排出未消化食物。如果發汗,則會口中損傷、舌苔發白、煩躁不安、脈象洪大有力、沒有大便,六七天後必定會便血;如果發汗,小便則會順暢。常氏認為,如果熱引起的流鼻血止不住,使用芍藥地黃湯;水逆,使用五苓散;便膿血,使用桃花湯;咽喉生瘡,使用白礬甘草散;陰陽俱虛,使用小建中湯;裡寒食慾不振,使用理中湯;發熱全身發黃,使用梔子柏皮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