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仲景傷寒補亡論》~ 卷十 (2)

回本書目錄

卷十 (2)

1. 不可下四十七條

又曰:脈浮而大,浮為氣實,大為血虛。血虛為無陰,孤陽獨下陰部者,小便當赤而難,胞中當虛。今反小便利而大汗出,法應衛家當微,今反更實。津液四射,營竭血盡,干煩而不得眠,血暴肉消,而成暴液(暴液一作黑液)。醫復以毒藥攻其胃,此為重虛。客陽去有期,必下如汙泥而死。常氏云:可小建中湯。已經下者,不治。

又曰:脈浮而緊。浮則為風,緊則為寒。風則傷衛,寒則傷營。營衛俱病,骨節煩疼,當發其汗,而不可下也。常氏云:可桂枝麻黃各半湯。雍曰:仲景可汗證中,只用麻黃湯。

又曰:趺陽脈遲而緩,胃氣如經也。趺陽脈浮而數。浮則傷胃,數則動脾。此非本病,醫特下之所為也。營衛內陷,其數先微。脈反但浮,其人必大便硬,氣噫而除。何以言之?本以數脈動脾,其數先微,故知脾氣不治。大便硬,氣噫而除。今脈反浮,其數改微,邪氣獨留。

心中則飢。邪熱不殺穀,潮熱發渴。數脈當遲緩。脈因前後,度數如法,病者則飢。數脈不時,則生惡瘡也。常氏云:可小柴胡湯。惡瘡,漏蘆湯。

又曰:脈數者,久數不止。止則邪結,正氣不能復。正氣卻結於臟,故邪氣浮之,與皮毛相得。脈數者,不可下。下之必煩,利不止。常氏云:可柴胡桂枝湯。

又曰:少陰病,脈浮,不可發汗,亡陽故也。陽已虛,尺脈弱澀者,復不可下之。雍曰:宜建中湯。

又曰:脈浮大,應發汗,醫反下之,此為大逆。雍曰:誤下宜四味理中丸。誤下則中氣受傷,故用是湯。

又曰:脈浮而大,心下反硬。有熱屬臟者,攻之不令發汗。屬腑者,不令溲數。溲數則大便硬。汗多則熱愈。汗少則便難。脈遲尚未可攻。常氏云:可小柴胡湯。雍曰:此一證中有誤字。脈經云:攻之不令微汗。屬腑溲數則堅。汗多則愈。汗出小便難。文皆有誤,不能通。

又曰:二陽並病,太陽初得病時,發其汗。汗先出不徹,因轉屬陽明,續自微汗出,不惡寒。若太陽證不罷者,不可下。下之為逆。常氏以太陽證不罷,宜柴胡桂枝湯。

又曰:結胸證,脈浮大者,不可下。下之則死。常氏云:可小陷胸湯、增損理中丸、聖餅灸法。

又曰:太陽與陽明合病,喘而胸滿者,不可下。常氏云:可麻黃杏子甘草石膏湯。

又曰:太陽與少陽並病,心下硬,頸項強而眩者,不可下。常氏云:可小柴胡湯。雍曰:仲景刺大椎、肺俞、肝俞,見太陽證中。

又曰:諸四逆厥者,不可下之。虛家亦然。常氏云:可當歸四逆湯。龐氏云:若下證悉見,四逆者,是失下後,氣血不通使然。但手足微厥,掌心常溫,時復指稍溫,即可下之,勿拘忌也。

又曰:病欲吐者,不可下。常氏云:可半夏加橘皮湯。

白話文:

不可隨意攻下的四十七條情況

一種情況是,如果把脈時發現脈象浮而且大,浮代表體內氣盛,大代表血虛。血虛表示體內陰液不足,只有陽氣獨自下行到陰部,這時小便應該是赤黃且難以排出,腹部應該是空虛的。但現在卻反而小便順暢、大量出汗,這表示原本應該虛弱的衛氣反而變得旺盛,津液大量外洩,導致體內精血耗盡,造成煩躁失眠,血氣急速衰敗,肌肉消瘦,最終形成像黑色的液體排出(也有一說是排泄物像黑液)。如果醫生又用猛烈的藥物來攻擊腸胃,這就會加重虛弱。這種虛弱是客氣(外邪)造成的,它會逐漸消退,但最終會像排出汙泥一樣死亡。常氏認為,這種情況可以服用小建中湯。但如果已經使用過攻下藥,就無法治療了。

另一種情況是,把脈時發現脈象浮而且緊,浮代表有風邪,緊代表有寒邪。風邪會傷害衛氣,寒邪會傷害營血,導致營衛功能都出問題,造成骨節煩疼。這時應該用發汗的方式治療,而不是攻下。常氏認為,可以服用桂枝麻黃各半湯。雍氏認為,張仲景在可以發汗的情況下,只用麻黃湯。

還有一種情況是,把脈時發現足背動脈(趺陽脈)遲緩,這是胃氣正常的表現。如果發現足背動脈浮而且快,浮代表損傷胃氣,快代表擾動脾氣,這並非疾病本身的問題,而是因為醫生亂用攻下藥造成的。這會導致營衛之氣內陷,脈象會先從快轉弱,但現在卻反而只剩下浮的脈象。這種人一定會大便硬結,打嗝後才會感覺好一些。原因是因為原本是快脈擾動脾氣,後來脈象轉弱,所以知道脾氣已經受損而無法運作,才會大便硬結,打嗝後症狀才會緩解。現在脈象反而變成浮脈,而且快脈變成弱脈,代表邪氣仍然滯留在體內。

患者會感到肚子餓,因為邪熱阻礙了消化,並出現潮熱口渴。原本快脈應該轉為遲緩,但如果脈象前後不一致,而且脈數沒有規律,就會產生惡瘡。常氏認為,可以服用小柴胡湯治療,惡瘡可以用漏蘆湯治療。

還有一種情況是,把脈時發現脈象持續快而且無法停止,停止後就代表邪氣鬱結,正氣無法恢復,而且正氣會因此鬱結在臟腑中,使得邪氣反而浮現到體表,和皮膚毛髮相結合。這種脈象的人絕對不能攻下,如果攻下就會煩躁不安,腹瀉不止。常氏認為,可以服用柴胡桂枝湯。

還有少陰病,如果出現浮脈,絕對不能發汗,因為這樣會導致陽氣外洩。如果陽氣已經虛弱,而且尺脈(手腕內側脈)虛弱無力,就更不能攻下。雍氏認為,這種情況應該服用建中湯。

還有一種情況是,脈象浮而且大,應該用發汗的方式治療,但醫生反而使用攻下藥,這是一種嚴重的錯誤。雍氏認為,誤用攻下藥應該服用四味理中丸。因為誤用攻下藥會傷害中焦之氣,所以要用這個方子來治療。

還有一種情況是,脈象浮而且大,但是心下卻反而感到硬結,如果有熱邪在臟腑中,就應該攻下,但不能發汗;如果熱邪在腑(胃腸等)中,就不要讓小便次數過多。小便次數過多就會導致大便硬結。如果汗出很多,熱邪就會減退;如果汗出很少,就會大便困難。如果脈象遲緩,還不能攻下。常氏認為,可以服用小柴胡湯。雍氏認為,這段文字有錯字,根據脈經的說法,應該是「攻下後不能出微汗」,如果熱邪在腑,小便次數過多就會導致大便硬結;如果汗出多,熱邪就會消退,如果汗少,就會小便困難。這段文字語意不通,應該有誤。

還有一種情況是,同時出現太陽病和陽明病的症狀,太陽病剛開始時,就發汗,但汗沒有完全發出來,就轉到陽明病,而且持續出微汗,沒有惡寒。如果太陽病的症狀沒有消失,就絕對不能攻下,如果攻下就會產生不良的後果。常氏認為,如果太陽病的症狀還在,應該服用柴胡桂枝湯。

還有一種情況是,結胸病,如果脈象浮而且大,絕對不能攻下,如果攻下就會導致死亡。常氏認為,可以服用小陷胸湯、增損理中丸,或使用聖餅灸法。

還有一種情況是,太陽病和陽明病同時發生,而且出現喘氣和胸悶的症狀,絕對不能攻下。常氏認為,可以服用麻黃杏子甘草石膏湯。

還有一種情況是,太陽病和少陽病同時發生,而且心下硬結、頸項僵硬、頭暈目眩,絕對不能攻下。常氏認為,可以服用小柴胡湯。雍氏認為,張仲景會用針刺大椎穴、肺俞穴和肝俞穴的方式來治療太陽病的症狀。

還有一種情況是,各種四肢逆冷(手腳冰涼)的症狀,都不能使用攻下藥,虛證也是如此。常氏認為,可以服用當歸四逆湯。龐氏認為,如果攻下藥的適應症都出現了,但是出現四肢冰冷,這是因為誤用攻下藥後,氣血不通造成的。如果只是手腳稍微冰涼,但手掌心溫暖,有時手指稍有暖意,就可以攻下,不必拘泥於禁忌。

還有一種情況是,病人想吐,絕對不能攻下。常氏認為,可以服用半夏加橘皮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