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仲景傷寒補亡論》~ 卷十 (1)
卷十 (1)
1. 卷十
2. 不可下四十七條
仲景曰。脈濡而弱。弱反在關。(龐云關下三分也)濡反在巔。(關上三分也)微反在上。(寸脈也)澀反在下。(尺部也)微則陽氣不足。澀則無血。陽氣反微。中風汗出。而反躁煩。澀則無血。厥而且寒。陽微不可下。下之則心下痞硬。龐氏以氣血俱不足。用小建中湯。常氏云。下後心下痞硬。用增損理中丸。
又曰。動氣在右。不可下。下之則津液內竭。咽燥鼻乾。頭眩心悸也。龐氏以咽燥鼻乾。宜竹葉湯。
又曰。動氣在左。不可下。下之則腹內拘急。食不下。動氣更劇。雖有身熱。臥則欲蜷。龐常皆云先服乾薑甘草湯。後服小建中湯。
又曰。動氣在上。不可下。下之則掌握熱煩。身上浮冷。熱汗自泄。欲得水自灌。常氏云。宜小建中湯。
又曰。動氣在下。不可下。下之則腹脹滿。卒起頭眩。食則下清穀。心下痞也。龐氏云。心下痞。宜半夏瀉心湯。
又曰。咽中閉塞。不可下。下之則上輕下重。水漿不下。臥則欲蜷。身急痛。下利日數十行。常氏云。咽中閉塞。可烏扇煎。下利。宜四逆散。
又曰。諸外實者。不可下。下之則發微熱。亡脈厥者。當臍握熱。雍曰。宜服去白朮理中湯。以術利腰臍間血故也。
又曰。諸虛者不可下。下之則大渴。求(一作引)水者易愈。惡水者劇。雍曰。宜小建中湯。
又曰。脈濡而弱。弱反在關。濡反在巔。弦反在上。微反在下。弦為陽運。微為陰寒。上實下虛。意欲得溫。微弦為虛。虛者不可下也。微則為咳。咳則吐涎。下之則咳止而利因不休。利不休則胸中如蟲齧。粥入則出。小便不利。兩脅拘急。喘息為難。頸背相引。臂則不仁。
極寒反汗出。身冷若冰。眼睛不慧。語言不休。而穀氣多入。此名除中。(一云消中)口雖欲言。舌不得前。雍曰。此不治之證。故諸家無治法。龐氏云。諸脈濡弱微虛細相搏。俱不可下。
又曰。脈濡而弱。弱反在關。濡反在巔。浮反在上。數反在下。浮為陽虛。數為亡血。浮為虛。數為熱。浮為虛。自汗出而惡寒。數為痛。振寒而慄。微弱在關。胸下為急。喘汗而不得呼吸。呼吸之中。痛在於脅。振寒相搏。形如瘧狀。醫反下之。故令脈數發熱。狂走見鬼。
心下為痞。小便淋瀝。小腹甚硬。小便則尿血也。常氏云。可小柴胡湯、鵲石散、延胡索散。
又曰。脈濡而緊。濡則衛氣微。緊則營中寒。陽微衛中風。發熱而惡寒。營緊胃氣冷。微嘔心內煩。醫為有大熱。解肌而發汗。亡陽虛煩躁。心下苦痞堅。表裡俱虛竭。卒起而頭眩。客熱在皮膚。悵怏不得眠。不知胃氣冷。緊寒在關元。技巧無所施。汲水灌其身。客熱應時罷。
慄慄而振寒。重被而覆之。汗出而冒巔。體惕而又振。小便為微難。寒氣因水發。清穀不容間。嘔變反腸出。顛倒不得安。手足為微逆。身冷而內煩。遲欲從後救。安可復追還。常氏云。可灸關元。雍曰。仍服通脈四逆湯。
白話文:
不可下四十七條
張仲景說,脈象濡弱,弱在關脈(龐氏注:關脈以下三分),濡在巔脈(關脈以上三分),微弱在上(寸脈),澀滯在下(尺脈)。脈象微弱則陽氣不足,澀滯則血虛。陽氣虛弱,會中風、汗出、煩躁;血虛則厥冷。陽氣虛弱時不可下瀉,下瀉則會心下痞硬。龐氏認為是氣血俱不足,用小建中湯治療;常氏說,下瀉後心下痞硬,用增損理中丸。
又說,動氣在右側,不可下瀉,否則津液內竭,咽喉乾燥、鼻乾、頭暈、心悸。龐氏認為咽喉乾燥、鼻乾,宜用竹葉湯。
又說,動氣在左側,不可下瀉,否則腹部拘急,食慾不振,動氣加劇,即使有發熱,臥床時也喜歡蜷縮。龐氏和常氏都認為應先服用乾薑甘草湯,再服用小建中湯。
又說,動氣在上,不可下瀉,否則手掌心發熱煩躁,身體浮腫冰冷,自汗不止,想喝水解渴。常氏認為,宜用小建中湯。
又說,動氣在下,不可下瀉,否則腹部脹滿,突然頭暈,進食後大便稀溏,心下痞塞。龐氏認為心下痞塞,宜用半夏瀉心湯。
又說,咽喉閉塞,不可下瀉,否則上半身輕,下半身重,水液無法嚥下,臥床時也喜歡蜷縮,全身疼痛,腹瀉日數十次。常氏認為,咽喉閉塞,可用烏扇煎劑;腹瀉,宜用四逆散。
又說,所有外證實證,不可下瀉,否則會發低熱,脈象消失,厥冷,肚臍周圍發熱。雍氏說,宜服用去白朮理中湯,因為白朮能利腰臍間之血。
又說,所有虛證,不可下瀉,否則會極度口渴,想喝水則容易痊癒,不想喝水則病情加重。雍氏說,宜用小建中湯。
又說,脈象濡弱,弱在關脈,濡在巔脈,弦脈在上,微弱在下。弦脈屬陽氣運轉,微弱屬陰寒,上實下虛,想要溫補。微弱弦脈屬虛,虛證不可下瀉。微弱脈象會導致咳嗽,咳嗽會吐涎沫,下瀉則咳嗽停止但腹瀉不止,腹瀉不止則胸中如蟲咬,粥吃進去就吐出來,小便不利,兩脅拘急,呼吸困難,頸背牽引疼痛,手臂麻木不仁。
極度寒冷而反倒出汗,身體冰冷如冰,眼睛無神,說話不止,但穀氣卻大量進入體內,這稱為除中(或消中),雖然想說話,但舌頭卻伸不出來。雍氏說,這是不可治癒的證候,所以各家醫書都沒有治療方法。龐氏說,各種脈象濡弱、微弱、虛弱、細弱互相搏結,都不可下瀉。
又說,脈象濡弱,弱在關脈,濡在巔脈,浮脈在上,數脈在下。浮脈屬陽虛,數脈屬血虛。浮脈屬虛,自汗惡寒;數脈屬熱,振寒發慄。關脈微弱,胸下緊迫,喘息汗出,呼吸困難,呼吸時脅肋疼痛,振寒交作,形狀像瘧疾。醫生卻下瀉,結果脈象數快發熱,狂躁,看見鬼怪。
心下痞塞,小便淋漓不暢,小腹部堅硬,小便帶血。常氏認為,可用小柴胡湯、鵲石散、延胡索散。
又說,脈象濡緊,濡則衛氣虛弱,緊則營氣寒凝。陽氣虛弱,衛氣受邪,發熱惡寒;營氣緊縮,胃氣虛冷,輕微嘔吐,心煩。醫生誤認為是大熱,解表發汗,結果陽氣耗損,虛煩躁擾,心下痞硬堅實,表裡俱虛竭,突然頭暈,客熱在皮膚,煩悶不安,睡不好覺,不知道是胃氣虛冷,寒凝在關元穴,醫術無用武之地,只好灌水降溫,客熱果然消失。
慄慄發抖,加被蓋,汗出冒頂,身體發抖,小便困難,寒邪因水而發作,飲食不能消化,嘔吐腹瀉,輾轉反側,手足厥冷,身體冰冷而內心煩躁,想從後面施治,已經來不及了。常氏說,可以灸關元穴;雍氏說,還應服用通脈四逆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