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仲景傷寒補亡論》~ 卷九 (2)
卷九 (2)
1. 汗後四十四條
又曰。傷寒發汗。已解。半日許復煩。脈浮數。與桂枝湯。
又曰。發汗後。身疼痛。脈沉遲者。屬桂枝加芍藥生薑各一兩人參三兩新加湯。
又曰。發汗後。不可更行桂枝湯。汗出而喘。無大熱者。可與麻黃杏子甘草石膏湯。
又曰。發汗過多。其人叉手自冒心。心下悸欲得按者。屬桂枝甘草湯。
又曰。發汗後。其人臍下悸者。欲作奔豚。屬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。
又曰。發汗後。腹脹滿者。屬厚朴生薑半夏甘草人參湯。
又曰。發汗後。病不解。反惡寒者。虛故也。屬芍藥甘草附子湯。
又曰。發汗後。惡寒者。虛故也。不惡寒但熱者。實也。當和胃氣。屬調胃承氣湯。脈經作小承氣湯。仍二證通為一。
又曰。太陽病發汗後。大汗出。胃中干。煩躁不得眠。欲得飲水者。少少與飲之。令胃中和。自愈。若脈浮。小便不利。微熱消渴者。屬五苓散。
又曰。發汗已。脈浮數。煩渴者。屬五苓散。
又曰。傷寒汗出而渴者。宜五苓散。不渴者。屬茯苓甘草湯。
又曰。太陽病發汗。汗出不解。其人仍發熱。心下悸。頭眩。身瞤動。振振欲擗地。屬真武湯。
又曰。傷寒汗出解之後。胃中不和。心下痞硬。乾噫食臭。脅下有水氣。腹中雷鳴下利者。屬生薑瀉心湯。
又曰。傷寒發熱。汗出不解。心下痞硬。嘔吐而下利者。屬大柴胡湯。
又曰。陽明病。自汗出。若發汗後。小便自利者。此為津液內竭。雖硬不可攻之。須自欲大便。宜蜜煎導而通之。若土瓜根大豬膽汁。皆可為導。
又曰。太陽病三日。發汗不解。蒸蒸發熱者。屬胃也。宜調胃承氣湯。
又曰。大汗出。熱不去。內拘急。四肢疼。又下利厥逆而惡寒者。屬四逆湯也。
又曰。發汗後。不解。腹滿痛者。急下之。宜大承氣湯。
又曰。發汗多。亡陽譫語者。不可下。與柴胡桂枝湯和其營衛以通津液。後自愈。
問曰。古所謂陰陽交者。何也。素問三十三篇曰。有病溫者。汗出輒復熱。而脈躁疾。不為汗衰。狂言不能食。病名陰陽交。交者死也。岐伯曰。人所以汗出者。皆生於穀。穀生於精。今邪氣交爭於骨肉而得汗者。是邪卻而精勝也。精勝則當能食而不復熱。復熱者。邪氣也。
汗出者。精氣也。今汗出而輒復熱者。為邪勝也。不能食者。精無俾也。汗而熱留者。其壽可立而傾也。
問曰。素問言汗出而脈尚躁盛者死。何也。雍曰。此則陰陽交也。靈樞二十三篇曰。熱病已得汗。而脈尚躁盛。此陰脈之極也。死。其得汗而脈靜者生。熱病脈盛。躁而不得汗者。此陽脈之極也。死。脈盛。躁得汗。靜者生。
又問曰。何以謂之交也。雍曰。陰極則交陽。陽極則交陰。交則爭而亂矣。故不可極也。有生者何如。曰。靜則生。交則死也。陰脈脈靜。陽脈人靜。皆生之證也。
白話文:
汗後四十四條
有說,傷寒病發汗後,如果已經解除了,大約過半天又開始煩躁,脈搏浮而快,這時要給予桂枝湯。
又說,發汗後,身體疼痛,脈搏沉而慢的,這是屬於桂枝加芍藥、生薑各一兩、人參三兩的加味新湯。
又說,發汗後,不可以再用桂枝湯,如果汗出而且喘,但沒有高燒的,可以給予麻黃、杏仁、甘草、石膏湯。
又說,發汗過多,病人會用手捂住胸口,心下感覺悸動,想要按壓的,這是屬於桂枝甘草湯的證狀。
又說,發汗後,病人的肚臍下方感覺悸動,這是即將發生奔豚(一種氣衝上腹的疾病),要給予茯苓、桂枝、甘草、大棗湯。
又說,發汗後,腹部脹滿的,要給予厚朴、生薑、半夏、甘草、人參湯。
又說,發汗後,病沒有解除,反而更加怕冷的,這是因為虛弱的緣故,要給予芍藥、甘草、附子湯。
又說,發汗後,怕冷是因為虛弱,如果不怕冷只是發熱,那是屬於實證,應當調和胃氣,要給予調胃承氣湯。(有醫書記載是小承氣湯,但其實兩種情況是相同的。)
又說,太陽病發汗後,大汗淋漓,胃中乾燥,煩躁不安睡不著,想要喝水,要少量給水,讓胃氣調和,就會自己好。如果脈浮、小便不順暢、微微發熱且口渴的,要給予五苓散。
又說,發汗後,脈浮而快,感到煩渴的,要給予五苓散。
又說,傷寒病出汗後口渴的,適合用五苓散。如果不出汗而且不口渴的,要給予茯苓甘草湯。
又說,太陽病發汗後,汗出但病沒有解除,病人仍然發熱,心下悸動,頭暈,身體抽動,顫抖想要倒地的,要給予真武湯。
又說,傷寒病發汗後解除了,但胃氣不調和,心下痞悶發硬,打嗝有食物腐敗的氣味,脅下有水氣,腹中雷鳴且拉肚子的,要給予生薑瀉心湯。
又說,傷寒發熱,汗出但沒有解除,心下痞悶發硬,嘔吐且拉肚子的,要給予大柴胡湯。
又說,陽明病自己出汗,或發汗後,小便順暢的,這是因為津液內耗竭了,即使大便硬也不可以攻下,必須等到自己想大便時,可以用蜂蜜煎製的導劑來幫助排便。也可以用土瓜根或大豬膽汁來做導劑。
又說,太陽病三天了,發汗後病沒有解除,還持續發熱的,這是屬於胃的問題,要給予調胃承氣湯。
又說,大汗淋漓,熱還不退,體內感到拘束急迫,四肢疼痛,又拉肚子且四肢冰冷、怕冷的,要給予四逆湯。
又說,發汗後,病沒有解除,腹部脹滿疼痛的,要趕快攻下,適合用大承氣湯。
又說,發汗太多,導致亡陽且胡言亂語的,不可以攻下,要給予柴胡桂枝湯來調和營衛,使津液暢通,之後就會自然痊癒。
有人問,古人所說的陰陽交是什麼意思?《素問》第三十三篇說,有種發熱的病,出汗後反而更熱,脈搏躁動而急,並不是因為出汗而減弱,說胡話且不能進食,這種病叫做陰陽交,陰陽交是會死的。岐伯說,人之所以會出汗,都是因為從食物中來的,食物產生於精氣。現在邪氣在骨肉中交戰,而能出汗的,是邪氣消退而精氣勝利的表現。精氣勝了,就應該能進食而不再發熱。如果又發熱了,那就是邪氣還在。汗水是精氣的表現,現在汗出卻反而更熱,是因為邪氣勝過了正氣。不能進食,是因為精氣不足。出汗後熱還不退,這種病很快就會死亡。
有人問,《素問》說出汗而脈搏仍然躁動強盛的會死,是什麼原因?雍說,這就是陰陽交。在《靈樞》第二十三篇中說,發熱病已經出汗,但脈搏仍然躁動強盛,這是陰脈到達了極點,會死。如果出汗後脈搏平靜下來,就會好。發熱病脈搏強盛,躁動而沒有出汗的,這是陽脈到達了極點,會死。脈搏強盛,躁動但出汗後平靜的,就會好。
又有人問,為什麼說是陰陽交?雍說,陰氣到達極點就會轉為陽,陽氣到達極點就會轉為陰,陰陽交錯就會產生爭鬥和混亂,所以不可以過度。那能存活的是什麼情況呢?回答說,脈搏平靜的就能存活,陰陽交錯就會死。陰脈平和,陽脈也平和,都是可以存活的徵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