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仲景傷寒補亡論》~ 卷九 (1)
卷九 (1)
1. 卷九
2. 汗後四十四條
仲景曰。二陽並病。太陽初得病時。發其汗。汗先出不徹。因轉屬陽明。續自微汗出。不惡寒。若太陽病證不罷者。不可下。下之為逆。如此可小發汗。設面色緣緣正赤者。陽氣怫鬱在表。當解之熏之。若發汗不徹。不足言。陽氣怫鬱不得越。當汗不汗。其人煩躁。不知痛處。
乍在腹中。乍在四肢。按之不可得。其人短氣。但坐。以汗出不徹故也。更發汗則愈。何以知汗出不徹。以脈澀故知之。常氏云。可柴胡桂枝湯。龐氏云。用麻黃湯。
又曰。未持脈時。叉手冒心。師因教試令咳而不咳者。此兩耳聾無聞也。所以然者。以重發汗。虛故如此。常氏云。可小柴胡湯。雍曰。先宜小建中湯。
又曰。發汗後。飲水多。必喘。以水灌之。亦喘。常氏云。治喘。可麻黃杏子石膏湯。雍曰。傷水者。五苓散。(釣崖曰宜小青龍湯)
又曰。發汗後。水藥不得入口為逆。若更發汗。必吐下不止。常氏云。可小半夏加橘皮湯。雍曰。可類要四味橘皮湯。
又曰。陽明病。本自汗出。醫更重發汗。病已瘥。尚微煩不了了者。此必大便硬故也。以亡津液。胃中乾燥。故令大便硬。當問其小便日幾行。若本小便日三四行。今日再行。故知大便不久出。今為小便數少。以津液當還入胃中。故知不久必大便也。常氏云。可小柴胡湯。雍曰。小便少者。津液還入胃。則不須服藥也。
又曰。發汗多。若重發汗者。亡其陽。譫語脈短者死。脈自和者不死。常氏云。可小柴胡湯。
又曰。傷寒發汗已。身目為黃。所以然者。以寒濕在裡不解故也。以為不可下也。於寒濕中求之。常氏云。可五苓散。雍曰。黃耆加茵陳湯。
又曰。病人有寒。復發汗。胃中冷。必吐蛔。常氏云。可理中丸。烏梅丸。
又曰。太陽病發汗。遂漏不止。其人惡風。小便難。四肢微急。難以屈伸者。屬桂枝加附子湯。龐氏曰。小便難。為有津液可作汗。若小便數。不可誤認為桂枝證也。
又曰。服桂枝湯。大汗出。脈洪大者。與桂枝湯如前法。(謂刺風池風府)若形似瘧。一日再三發者。汗出必解。屬桂枝二麻黃一湯。
又曰。服桂枝湯。大汗出後。大煩渴不解。脈洪大者。屬白虎加人參湯。
又曰。傷寒脈浮。自汗出。小便數。心煩。微惡寒。腳攣急。反與桂枝湯欲攻其表。此誤也。得之便厥。咽中干。煩躁吐逆者。作甘草乾薑湯以復其陽。若厥愈足溫者。更作芍藥甘草湯與之。其腳即伸。若胃氣不和譫語者。少與調胃承氣湯。
又曰。若重發汗。復加燒針者。與四逆湯。雍曰。此證首尾都無四逆證。恐是字誤。今詳重發汗復加燒針。恐是火劫亡陽驚狂者。則當與桂枝去芍藥加蜀漆牡蠣龍骨救逆湯。若止是火逆。因燒針煩躁。則當與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。亦救逆也。故恐四逆本是救逆湯字。校正日誤書入四逆一方也。
白話文:
汗後四十四條
張仲景說:兩種陽明病併發時,太陽經初得病時,要發汗。汗先出來但未透徹,就會轉屬陽明經,接著又微微出汗,不惡寒。如果太陽病的症狀沒有停止,不能下瀉,下瀉是逆治。這樣可以微微發汗。假如面色紅潤鮮豔,是陽氣鬱結在表,應該解表發汗。如果發汗不透,則不足以言之,陽氣鬱結不能疏泄,應該發汗卻不發汗,病人煩躁,不知道疼痛的部位,一會兒在腹部,一會兒在四肢,按壓也找不到,病人呼吸短促,只能坐著,都是因為汗出不透徹的緣故。再次發汗就會痊癒。怎麼知道汗出不透徹呢?從脈象澀滯就能知道。常氏說可用柴胡桂枝湯;龐氏說用麻黃湯。
又說:在沒有把脈之前,病人叉手捂胸,老師就教人試著讓他咳嗽,但他卻咳不出來,這是兩耳失聰聽不見的緣故。之所以這樣,是因為過度發汗,導致虛弱。常氏說可用小柴胡湯;雍氏說先應該用小建中湯。
又說:發汗後,喝水很多,一定會喘;用水灌下去,也會喘。常氏說:治療喘證,可用麻黃杏仁石膏湯;雍氏說:傷及津液者,用五苓散。(釣崖說宜用小青龍湯)
又說:發汗後,水藥喝不下去是逆證。如果再次發汗,一定會嘔吐不止。常氏說可用小半夏加橘皮湯;雍氏說可用類要四味橘皮湯。
又說:陽明病本來就是汗出,醫生又重發汗,病已經好轉,但還微微煩躁不安,這一定是因為大便秘結的緣故,由於津液虧損,胃中乾燥,所以導致大便秘結。應該問問他小便每天幾次。如果原來每天大小便三、四次,今天又解了小便,就知道大便不久就會排出。現在小便次數減少,是津液回歸胃中,所以知道不久一定會大便。常氏說可用小柴胡湯;雍氏說:小便少,津液回歸胃中,則不必服藥。
又說:發汗太多,如果再次重發汗,就會傷及陽氣,神志不清、脈象微弱者會死亡,脈象平和者不會死亡。常氏說可用小柴胡湯。
又說:傷寒發汗後,身體和眼睛變黃,這是因為寒濕在裡邊沒有去除的緣故,認為不能下瀉。應該在寒濕中求治。常氏說可用五苓散;雍氏說用黃耆加茵陳湯。
又說:病人有寒邪,又發汗,胃中寒冷,一定會吐蛔蟲。常氏說可用理中丸、烏梅丸。
又說:太陽病發汗後,汗液止不住地流出,病人惡風,小便困難,四肢微緊,難以屈伸,屬於桂枝加附子湯的證候。龐氏說:小便困難,是因為還有津液可以發汗;如果小便次數多,不可以誤認為是桂枝證。
又說:服用桂枝湯,大量出汗,脈象洪大,按照桂枝湯的原法處理(指的是針刺風池、風府穴)。如果症狀類似瘧疾,一天發作三次,出汗後就會痊癒,屬於桂枝二麻黃一湯的證候。
又說:服用桂枝湯,大量出汗後,煩渴不止,脈象洪大,屬於白虎加人參湯的證候。
又說:傷寒脈象浮,自汗出,小便次數多,心煩,微微惡寒,腳抽筋,反而用桂枝湯想要攻其表,這是錯誤的。得此病則肢體厥冷,咽喉乾燥,煩躁嘔吐,用甘草乾薑湯來恢復陽氣。如果厥冷好轉,腳變暖和,再用芍藥甘草湯。他的腳就會伸直。如果胃氣不和,神志不清,少用調胃承氣湯。
又說:如果重發汗,又加上燒針,用四逆湯。雍氏說:這個證候從頭到尾都沒有四逆證的症狀,恐怕是文字錯誤。現在仔細研究重發汗又加燒針,恐怕是火劫傷及陽氣,導致驚狂,則應該用桂枝去芍藥加蜀漆牡蠣龍骨救逆湯。如果只是火逆,因為燒針而煩躁不安,則應該用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,也是救逆的方劑。所以恐怕四逆本是救逆湯的文字,校正時誤寫成四逆一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