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仲景傷寒補亡論》~ 卷八 (7)
卷八 (7)
1. 可發汗五十八條
又曰。傷寒。心下有水氣。咳而微喘。發熱不渴。服湯已渴者。此寒去欲解也。屬小青龍湯證。
又曰。陽明中風。脈弦浮大而短氣。腹都滿。脅下及心痛。久按之。氣不通。鼻乾不得汗。嗜臥。一身及目悉黃。小便難。有潮熱。時時噦。耳前後腫。刺之小瘥。外不解。病過十日。脈續浮者。與小柴胡湯。脈但浮。無餘證者。與麻黃湯。若不溺。腹滿加噦者。不治。雍曰。發黃不溺而噦者。宜多服茵陳五苓散大通小便。若無表證。脈不浮。則十棗湯下之。
又曰。太陽病。十日以去。脈浮細而嗜臥者。外已解也。設胸滿脅痛者。與小柴胡湯。脈但浮者。與麻黃湯。
又曰。中風。往來寒熱。傷寒五六日以後。胸脅苦滿。默默不欲飲食。心煩喜嘔。或胸中煩而不嘔。或渴。或腹中痛。或脅下痞硬。或心下悸小便不利。或不渴身有微熱。或咳者。屬小柴胡湯。
又曰。傷寒四五日。身熱惡風。頸項強。脅下滿。手足溫而渴者。屬小柴胡湯證。
又曰。傷寒六七日。發熱。微惡寒。支節煩疼。微嘔。心下支結。外證未去者。柴胡桂枝湯主之。
又曰。少陰病。得之二三日。麻黃附子甘草湯微發汗。以二三日無里證。故微發汗也。雍曰。少陰病不可汗。惟此一證。可微發也。
又曰。脈浮。小便不利。微熱消渴者。與五苓散利小便發汗。
又曰。太陽病下後。脈促胸滿者。桂枝去芍藥湯主之。龐氏曰。芍藥味酸。脈促胸滿。成結胸。故去芍藥。全用甘辛發散毒氣也。
又曰。服桂枝湯或下之。仍頭痛項強。翕翕發熱。無汗。心下滿微痛。小便不利者。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湯主之。
龐氏曰。傷寒三日後。與諸湯不瘥。脈勢如故。陽氣猶在經絡。未入臟腑。宜桂枝石膏湯。此湯可夏至後代桂枝湯證用之。若加麻黃半兩。可代麻黃青龍用之。
又曰。傷寒療治四五日不瘥。身體毒熱面赤者。葛根龍膽湯主之。兼治陽毒風溫。
又曰。凡發散以辛甘為主。復用此苦藥。何也。辛甘者。折陰氣而助陽氣也。今熱盛於表。故加苦以發之。素問云。熱淫於內。以苦發之是也。
又曰。時行熱病。六七日未得汗。脈洪大或數。面目赤。身體大熱。煩躁。狂語欲走。大渴甚。又五六日以上不解。熱在胃中。口噤不能言。為壞傷寒。醫所不能治。如已死人。或精魄已竭。心下才暖。發開其口。灌藥下咽即活。兼治陽毒。麥奴丸。(活人書名黑奴丸)
又蒸法曰。傷寒連服發汗湯七八劑。汗不出者死。如中風法蒸之。使溫熱之氣外迎。無不得汗也。古今用效。薪火燒地良久。去火掃地。以水灑之。取蠶沙柏桃荊葉糠及麥麩皆可用。和鋪燒地上。可側手厚。鋪席。令人臥席上。溫覆之。熱月只可夾被覆。其汗立出。候周身至腳心皆濈濈。
白話文:
又說,如果傷寒病人,胸口下方有水氣,出現咳嗽且稍微喘氣、發燒但不口渴,吃了藥後反而覺得口渴,這表示寒氣將要散去,病就要好了,這種情況屬於小青龍湯證。
又說,陽明經中風,脈象呈現弦、浮、大且短的現象,同時出現呼吸急促、腹部脹滿、脅下和心口疼痛,按壓很久後氣仍然不通暢,鼻子乾燥無法流汗,喜歡躺著,全身和眼睛都發黃,小便困難,有潮熱,時常打嗝,耳朵前後腫脹,用針刺後稍微好轉,但體表的問題沒有解決。如果病超過十天,脈象仍然是浮的,就用小柴胡湯;如果脈象只是浮,沒有其他症狀,就用麻黃湯。如果不能排尿,腹脹和打嗝加劇,就無法醫治。有人說,發黃卻無法排尿且打嗝的,應該多服用茵陳五苓散來通利小便。如果沒有體表症狀,脈象也不浮,就用十棗湯來瀉下。
又說,太陽病經過十天,脈象變得浮細且喜歡睡覺,表示外表的病已經好了。如果出現胸悶脅痛,就用小柴胡湯;如果脈象只是浮的,就用麻黃湯。
又說,中風出現時冷時熱,傷寒五六天後,出現胸脅脹滿不舒服,默默不想吃東西,心煩想吐,或者胸中煩躁但不嘔吐,或者口渴,或者腹痛,或者脅下有硬塊,或者心悸小便不順利,或者不口渴但身體微微發熱,或者咳嗽,這些都屬於小柴胡湯證。
又說,傷寒四五天,身體發熱怕風,脖子僵硬,脅下脹滿,手腳溫熱但口渴的,屬於小柴胡湯證。
又說,傷寒六七天,發熱、稍微怕冷、關節痠痛、輕微嘔吐、心下有阻塞感,體表的症狀還沒解除的,用柴胡桂枝湯治療。
又說,少陰病在發病二三天,可以用麻黃附子甘草湯稍微發汗,因為二三天內沒有出現裡證,所以可以稍微發汗。有人說,少陰病不可以用發汗法,只有這種情況可以稍微發汗。
又說,脈象浮,小便不順暢,微微發熱且口渴的,可以用五苓散來利小便、發汗。
又說,太陽病用瀉下法後,脈象變得急促、胸部脹滿的,用桂枝去芍藥湯治療。有人說,芍藥味酸,如果出現脈象急促、胸部脹滿,會形成結胸,所以要去掉芍藥,完全用甘辛藥來發散毒氣。
又說,吃了桂枝湯或用瀉下法後,仍然頭痛、脖子僵硬、發熱但沒有出汗、胸口悶脹且微微疼痛、小便不順暢的,用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湯治療。
有人說,傷寒三天後,用了各種藥都沒有好轉,脈象還是和之前一樣,表示陽氣還在經絡中,還沒有進入臟腑,應該用桂枝石膏湯。這個方子可以在夏至之後代替桂枝湯證使用。如果加入半兩麻黃,可以代替麻黃青龍湯使用。
又說,傷寒治療四五天沒有好轉,身體發熱嚴重、臉色發紅的,用葛根龍膽湯治療,也可以治療陽毒風溫。
又說,凡是發散藥以辛甘為主,又用苦藥的原因是什麼呢?辛甘藥可以抑制陰氣,幫助陽氣,現在體表熱盛,所以加入苦藥來發散,就像《素問》說的「熱邪在內,可以用苦藥來發散」。
又說,流行性的熱病,六七天沒有出汗,脈象洪大或數,臉色發紅,身體發熱嚴重,煩躁不安、說胡話、想跑走、非常口渴,如果五六天以上沒有好轉,熱邪已經進入胃中,口不能說話,這就成了壞病,醫生也無法治療,就像是快要死的人。或者精氣已經耗盡,只有心口還有一點溫熱,這時打開他的嘴巴灌藥,就能救活。這個方子也可以治療陽毒,名叫麥奴丸(《活人書》中稱作黑奴丸)。
還有一種蒸法:傷寒連續服用七八劑發汗藥,如果還不出汗就會死亡。可以用中風的蒸法來治療,讓溫熱之氣從體外進入,沒有不出汗的。古今都有人使用這個方法且有效。將柴火燒地很久,然後把火移開,灑上水,取蠶沙、柏葉、桃葉、荊葉、糠和麥麩,混合鋪在燒熱的地上,厚度大約可以側手放進去,再鋪上蓆子,讓病人躺在蓆子上,蓋上被子。熱的時候只能蓋薄被子。這樣汗就會立刻出來,直到全身包括腳心都濕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