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仲景傷寒補亡論》~ 卷八 (6)
卷八 (6)
1. 可發汗五十八條
又曰。燒針令其汗。針處被寒。核起而赤者。必發奔豚。氣從小腹上搶心者。灸其核上各一壯。與桂枝加桂湯。
又曰。太陽病。項背強𠘧𠘧。無汗惡風者。葛根湯主之。
又曰。太陽與陽明合病。必自下利。不嘔者。屬葛根湯。
又曰。太陽與陽明合病。不下利。但嘔者。宜葛根加半夏湯。
又曰。太陽病桂枝證。醫反下之。利遂不止。脈促者。表未解也。喘而汗出者。宜葛根黃芩黃連湯。
又曰。太陽病。頭痛發熱。身疼腰痛。骨節疼痛。惡風。無汗而喘者。屬麻黃證。龐氏云。身疼痛骨節煩疼。凡脈浮數或脈浮緊。無汗。小便不數。病雖十餘日。尚宜麻黃湯也。
又曰。太陽與陽明合病。喘而胸滿者。不可下也。屬麻黃湯證。
又曰。太陽中風。脈浮緊。發熱惡寒。身疼痛。不汗出而煩躁。或頭痛者。大青龍湯主之。若脈微弱。汗出惡風者。不可服之。服之則厥逆。筋惕肉瞤。此為逆也。
又曰。傷寒脈浮緩。身不疼。但重。乍有輕時。無少陰證者。可與大青龍湯發之。雍曰。大青龍湯惟有此二證最為難識。故世醫多不能辨。用之亦多誤也。前曰太陽中風脈浮緊者。此即中風見寒脈也。後曰太陽傷寒脈浮緩者。此則傷寒見風脈也。龐氏曰。似桂枝證。反無汗而脈緊。
似麻黃湯證。反身不疼而脈緩。此為大青龍證。其言皆不難知。其要則在太陽中風脈浮緊。太陽傷寒脈浮緩而已。然大青龍發汗。過於麻黃湯遠甚。如中風見寒脈汗不出者。尚可用。設或中風見寒脈自汗出者。安敢更用青龍湯發表。故仲景又曰。若脈微弱汗出惡風者。不可服之。
服之則厥逆。筋惕肉瞤。此為逆也。蓋謂服之則汗漏不已。至於亡陽之極。則必厥逆而生筋惕肉瞤之證。不可治也。世醫所以多誤用者。正謂此。如是則大青龍之證。又當於中風見寒脈之中。再分有汗無汗。作為兩證。則大青龍當有三證。其兩證無汗者。可服大青龍。其一證有汗者。
不可服也。有汗一證。既不可服大青龍湯。則有證無藥矣。自仲景之後。古今未嘗議此一證。所以後人多誤。雍謂此一證。當用桂枝麻黃各半湯。仲景本以此湯治發熱惡寒形如瘧者。且瘧之發寒本因傷於寒。瘧之發熱本因傷於風。惟瘧具風寒二證。故與大青龍其源相似。但恐病重藥輕。
雍又妄意大青龍三證。皆可代用。惟無汗者。微加麻黃。有汗者。微減麻黃。用之則尤善。雖曰藥輕。其實對證。又無誤用之失。不猶愈乎。龐氏云。桂枝石膏湯夏至後可代桂枝證用之。更加麻黃去節半兩代麻黃湯青龍湯用之。然言無少陰證可用者。三陰俱不可發汗。獨少陰為甚也。
又曰。傷寒表不解。心下有水氣。乾嘔發熱而咳。或渴。或利。或噎。或小便不利少腹滿。或喘者。宜小青龍湯。
白話文:
有人說,用燒針來讓人發汗,如果針刺的地方受寒,出現紅腫硬塊,這人一定會發生奔豚病,感覺氣從肚子下方往上衝到心口。這時要用艾草灸那個紅腫硬塊的上方,各灸一壯,並搭配桂枝加桂湯服用。
又有人說,太陽病,脖子後背僵硬緊繃,沒有汗且怕風的,用葛根湯治療。
又有人說,太陽病和陽明病同時發作,一定會拉肚子,但不嘔吐的,屬於葛根湯的適用症。
又有人說,太陽病和陽明病同時發作,不拉肚子,只有嘔吐的,適合用葛根加半夏湯。
又有人說,太陽病是桂枝證,醫生反而用瀉下的藥,導致腹瀉不止,脈搏急促的,這是表證還沒解除。如果還出現喘氣和出汗的,應該用葛根黃芩黃連湯。
又有人說,太陽病,頭痛發燒,身體疼痛,腰痛,關節疼痛,怕風,沒有汗且喘氣的,屬於麻黃證。龐氏說,身體疼痛,關節煩躁疼痛,凡是脈象浮數或浮緊,沒有汗,小便正常,即使病了十幾天,也還是應該用麻黃湯。
又有人說,太陽病和陽明病同時發作,喘氣且胸悶的,不能用瀉下的藥,屬於麻黃湯的適用症。
又有人說,得了太陽中風,脈搏浮緊,發燒怕冷,身體疼痛,不出汗且煩躁,或者頭痛的,用大青龍湯治療。如果脈搏微弱,出汗怕風的,不能服用,服用了就會手腳冰冷、抽搐、肌肉顫動,這是病情加重的現象。
又有人說,傷寒,脈象浮緩,身體不疼痛,只是感覺沉重,有時感覺比較輕鬆,沒有少陰證狀的,可以用大青龍湯發汗。雍氏說,大青龍湯的這兩種情況最難辨識,所以很多醫生無法分辨,用藥也常常錯誤。前面說太陽中風脈搏浮緊,這就是中風時出現寒脈。後面說太陽傷寒脈搏浮緩,這就是傷寒時出現風脈。龐氏說,這種情況看起來像桂枝證,卻反而沒有汗而脈緊;看起來像麻黃湯證,反而身體不疼而脈緩。這就是大青龍證。這些說法都不難理解,關鍵在於太陽中風脈搏浮緊,太陽傷寒脈搏浮緩。然而,大青龍湯的發汗作用比麻黃湯強得多。如果中風時出現寒脈且不出汗,還可以用。如果中風時出現寒脈且自己出汗的,怎麼還敢用大青龍湯發汗?所以張仲景又說,如果脈搏微弱、出汗、怕風的,不能服用大青龍湯,服用了就會手腳冰冷、抽搐、肌肉顫動,這就病情加重了。這是因為服用了會導致汗出不止,最終會陽氣衰竭,必然會出現手腳冰冷、抽搐和肌肉顫動等症狀,無法治療。世俗的醫生之所以常常誤用,正是這個原因。因此,大青龍證還應該在中風出現寒脈的情況下,再分為有汗和無汗兩種情況。這樣,大青龍證就應該有三種情況,其中兩種無汗的,可以用大青龍湯。其中一種有汗的,不能用。有汗這種情況,既然不能用大青龍湯,就屬於有證無藥了。自從張仲景之後,古今都沒有討論過這種情況,所以後人常常誤用。雍氏認為,這種情況應該用桂枝麻黃各半湯。張仲景原本用這個湯治療發燒怕冷,症狀像瘧疾的人。而且瘧疾發冷的原因是受寒,瘧疾發燒的原因是受風。只有瘧疾同時有風寒兩種症狀,所以和可以用大青龍湯的情況相似,只是擔心藥力太輕,病重藥輕。雍氏又認為,大青龍湯的三種情況,都可以用大青龍湯代替,只是沒有汗的時候,稍微加一點麻黃;有汗的時候,稍微減一點麻黃。這樣用藥效果更好,雖然藥量輕,但符合病情,也不會用錯藥,不是更好嗎?龐氏說,夏至之後可以用桂枝石膏湯代替桂枝證,再加上麻黃去節一半的劑量,代替麻黃湯或大青龍湯。但是說沒有少陰證狀才能用,因為三陰經都不能用發汗藥,尤其是少陰經。
又有人說,傷寒表證還沒解除,心下有水氣,乾嘔發熱咳嗽,或者口渴,或者腹瀉,或者咽噎,或者小便不順暢,小腹脹滿,或者喘氣的,應該用小青龍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