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仲景傷寒補亡論》~ 卷八 (4)
卷八 (4)
1. 可發汗五十八條
仲景曰:大法,春夏宜發汗。龐氏作春宜汗。
又曰:凡發汗,欲令手足俱周,時出以漐漐然一時間許,益佳。不可令如水流漓。若病不解,當重發汗。汗多必亡陽,陽虛不得重發汗也。
又曰:凡服湯發汗,中病便止,不必盡劑也。
又曰:凡云可發汗,無湯者丸散亦可用,要以汗出為解。然不如湯隨證良驗。
又曰:太陽病,外證未解,脈浮弱者,當以汗解,宜桂枝湯。
又曰:太陽病,脈浮而數者,可發汗,屬桂枝證。(一法用麻黃湯) 雍曰:麻黃、桂枝二湯,分惡風惡寒、有汗無汗用之,如太陽本證。 龐氏曰:惡寒者,不當風而憎寒;惡風者,當風而憎寒,皆屬表證。
龐氏論桂枝證曰:凡桂枝湯證,病有常自汗出,小便不數,手足溫和,或手足指稍露之則微冷,覆之則溫,渾身熱,微煩而又憎寒,始可行桂枝湯。若病者身無汗,小便數,或手足厥冷,不惡寒反惡熱,或飲酒後,切不可桂枝湯也。此則中風自汗,用桂枝湯證。 又論麻黃證曰:傷寒之脈,緊盛而按之澀是也。脈浮而緊;浮為風,緊為寒。風傷衛,寒傷營。營衛俱病,骨節煩疼。外證必發熱、無汗或喘。其人但憎寒,手足指末必微厥,厥久而復溫,掌心不厥。此傷寒無汗用麻黃證也。
又曰:脈緊必無汗。設有汗,不可誤作桂枝證。
仲景曰:陽明病,脈遲,汗出多,微惡寒者,表未解也,可發汗,屬桂枝湯。
又曰:病人脈浮大,問病者,言但便硬爾。設利者為逆。大便硬為實,汗出而解。何以故?脈浮,當以汗解。
又曰:傷寒其脈不弦緊而弱。弱者必渴。被火者必譫語。弱者發熱脈浮,解之當汗出愈。 常氏云:可柴胡桂枝湯。渴者,五苓散;被火譫語者,龍骨牡蠣救逆湯。
又曰:病人煩熱,汗出則解。又如瘧狀,日晡所發潮熱者,屬陽明也。脈浮虛者,當發汗,屬桂枝湯。
又曰:病常自汗出者,此為營氣和。營氣和者,外不諧,以衛氣不共營氣和諧故爾。以營行脈中,衛行脈外。復發其汗,營衛和則愈,屬桂枝湯。 脈經云:病常自汗出,此為營氣和。營氣和而外不解,此外衛不和也。營行脈中,為陰主內;衛行脈外,為陽主外。復發其汗,衛和則愈。
雍曰:二者語小異,而理皆通。脈經尤明,恐本論為後人筆削。蓋營氣獨和而衛氣未和也,故其病外不解。營衛二氣本相和,共循脈內外而行也。今寒不傷營而營氣獨和,風反傷衛而衛氣不和,則營衛不相通,不得諧循脈內外而並行,是以其外不解也。必復發去衛中所中之邪風,然後營衛諧和而病解矣。所以用桂枝者,以桂枝能和衛而不能至營也。所以不用麻黃者,以麻黃俱入營衛,反復動已和無疾之營氣,使營衛俱虛,俱出而為汗,遂令汗漏不止,則人殆矣。此古人解表精微之意,因世人疑營氣和而外不解之語,故詳明之。
白話文:
可發汗五十八條
張仲景說,發汗是大法,春夏季節適合發汗。龐氏則說春天適合發汗。
又說,凡是發汗,都應該讓手腳都微微出汗,汗出得像濕潤的樣子,持續一會兒最好,不可像水一樣大量流失。如果病症沒有好轉,就應該再次發汗。但汗出太多會損傷陽氣,陽氣虛弱的人就不能再次發汗。
又說,凡是服用湯劑發汗,病情好轉就停藥,不必喝完整劑藥物。
又說,凡是說可以發汗的,沒有湯劑,丸劑散劑也可以使用,重點是讓汗出就代表病症減輕。但是,湯劑根據病情對症下藥的效果更好。
又說,太陽病,外在症狀還沒解除,脈象浮弱的人,就應該用發汗的方法治療,可以使用桂枝湯。
又說,太陽病,脈象浮而數的人,可以發汗,屬於桂枝湯的治療範圍。(一種方法是用麻黃湯)雍氏說,麻黃湯和桂枝湯,根據惡風惡寒、有汗無汗的情況來使用,就像太陽病的本證一樣。龐氏說,惡寒的人不當風卻怕冷,惡風的人當風卻怕冷,都屬於表證。
龐氏論述桂枝湯的病症說:凡是符合桂枝湯證的病人,通常會自然出汗,小便次數不多,手腳溫和,或者手腳指頭稍微露出來會有點冷,蓋上就溫暖了,全身發熱,微微煩躁又怕冷,才可以服用桂枝湯。如果病人沒有出汗,小便次數多,或者手腳厥冷,不怕冷反而怕熱,或者飲酒後,絕對不能服用桂枝湯。這是中風自汗,使用桂枝湯的證候。又論述麻黃湯的證候說:
傷寒的脈象緊而有力,按壓時感覺澀滯,就是這種情況。脈象浮而緊,浮是風,緊是寒,風傷衛氣,寒傷營氣,營衛都生病了,骨節酸痛,外在症狀一定會發熱無汗或者喘息,病人只是怕冷,手腳指尖一定會微微厥冷,厥冷一會兒又恢復溫暖,掌心不會厥冷,這是傷寒無汗的情況,可以使用麻黃湯。
又說,脈象緊一定不會出汗,如果出了汗,就不能誤認為是桂枝湯的證候。
張仲景說,陽明病脈象遲緩,汗出很多,微微惡寒,是表證沒有解除,可以發汗,屬於桂枝湯的治療範圍。
又說,病人脈象浮大,詢問病人,他說只是大便不通,如果大便通暢就是逆證,大便不通就是實證,汗出後病症減輕,這是為什麼呢?脈象浮,就應該用發汗的方法治療。
又說,傷寒的脈象不弦緊而弱,脈象弱的人一定口渴,被火邪侵犯的人一定會神志不清,脈象弱的人發熱脈象浮,治療方法應該讓汗出而痊癒。常氏說,可以使用柴胡桂枝湯,口渴的人,使用五苓散,被火邪侵犯神志不清的人,使用龍骨牡蠣救逆湯。
又說,病人煩熱,汗出後病症減輕,又像瘧疾一樣,日晡時發作潮熱的,屬於陽明病。脈象浮虛的人,應該發汗,屬於桂枝湯的治療範圍。
又說,病人經常自己出汗,這是營氣平和的表現。營氣平和,外在症狀卻沒有解除,這是因為衛氣與營氣沒有協調好,因為營氣在脈中運行,屬陰主內;衛氣在脈外運行,屬陽主外。再次發汗,營衛和諧則痊癒,屬於桂枝湯的治療範圍。《脈經》說,病人經常自己出汗,這是營氣平和的表現。營氣平和而外在症狀沒有解除,這是因為衛氣不平和。營氣在脈中運行,屬陰主內;衛氣在脈外運行,屬陽主外。再次發汗,衛氣和諧則痊癒。
雍氏說,這兩段話略有不同,但是道理都相通。《脈經》的說法更加明確,恐怕本論是後人修改的。大概是營氣單獨平和而衛氣沒有平和,所以外在症狀沒有解除。營衛二氣原本是相和的,共同在脈內外運行。現在寒邪沒有傷到營氣而營氣單獨平和,風邪反而傷到衛氣而衛氣不平和,那麼營衛就互不相通,不能協調地在脈內外運行,所以外在症狀沒有解除。必須再次發汗,去除衛氣中受邪風侵犯的部分。
然後營衛協調平和,病症就減輕了。所以使用桂枝湯,是因為桂枝能調和衛氣,而不能到達營氣。所以不用麻黃湯,是因為麻黃同時作用於營衛,反而會擾動已經平和沒有疾病的營氣,使營衛都虛弱,都通過出汗來排出邪氣,就會導致汗液流失不止,人就會危險了。這是古代人治療表證的精妙之處。因為世人對「營氣平和而外在症狀沒有解除」這句話有疑惑,所以詳細解釋一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