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仲景傷寒補亡論》~ 卷八 (3)
卷八 (3)
1. 不可發汗四十條
又曰:傷寒頭痛,翕翕發熱,形象中風,常微汗出,自嘔者;下之益煩,心中懊憹如飢;發汗則致痓,身強難以屈伸;熏之則發黃,不得小便;灸則發咳唾。常氏云:可小柴胡湯、桂枝加葛根湯、茵陳蒿湯、小青龍湯。雍曰:各隨證用之。頭痛發熱汗出,即小柴胡湯;心煩喜嘔,亦柴胡;痓而身強,用桂枝加葛根湯;不得小便而咳唾,則小青龍湯;熏之發黃,則茵陳蒿湯也。
又曰:太陽與少陽並病,頭項強痛,或眩冒,時如結胸,心下痞硬者,不可發汗;當刺大椎第一間、肺俞、肝俞。發汗則譫語脈弦;五六日讝語不止,當刺期門。
又曰:太陽發汗,因致痓。雍曰:前本病云:太陽病發汗太多,因致痓。
又曰:少陰病,咳而下利,譫語者,此被火氣劫故也;小便必難,以強責少陰汗也。常氏云:可桂枝去芍藥加蜀漆牡蠣龍骨救逆湯;小便難者,五苓散。
又曰:少陰病,但厥無汗,而強發之,必動其血,未知從何道出,或從口鼻,或從目出者,是名下厥上竭,為難治。常氏云:可芍藥地黃湯。雍曰:仍灸三陰交、湧泉二穴;三陰交難取,湧泉尤奇。
王叔和曰:冬時發其汗,必吐利,口中爛,生瘡。(千金翼同)
又曰:汗出多熱,發其汗亦堅。雍曰:堅字宜作痓。前有云:發汗太多,因致痓也。
又曰:病人脈數,數為熱;當消穀引食而反吐者,以醫發其汗,令陽氣微,膈氣虛,脈乃數也。數為客熱,不能消穀,胃中虛冷,故令吐也。常氏云:可與小半夏湯、溫中湯。
又曰:傷寒四五日,其脈沉,煩而喘滿;脈沉者,病為在裡,不可發汗;津液越出,大便為難,表虛里實,久則譫語。常氏云:可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;脈沉裡實譫語者,調胃承氣湯。
又曰:傷寒有五,皆熱病之類也;同病異名,同脈異經。雖俱傷於風,其人自有痼疾,則不得同法。其人素傷於風,因復傷於熱,風熱相搏,則發風溫;四肢不收,頭痛身熱,常汗出不解;治在少陰,厥陰不可發汗。汗出譫語,獨語內煩,躁擾不得臥,善驚,目亂無精。治之復發其汗,如此死者,醫殺之耳。(出醫律)朱氏曰:風溫不可發汗,宜葳蕤湯。雍曰:仲景以風溫濕溫為傷寒四種壞病;難經以濕溫為五種傷寒;皆屬傷寒也;余見風溫本門。
又曰:傷寒濕溫,其人常傷於濕,因而中暍,濕熱相搏,則發濕溫;病苦兩脛逆冷,腹滿叉胸,頭目痛苦,妄言;治在足太陰,不可發汗。汗出必不能言,耳聾,不知痛所在,身青,面色變;名曰重暍。如此死者,醫殺之耳。(出醫律)朱氏曰:白虎加蒼朮湯。
又曰:濕溫多汗,其脈陽濡而弱,陰小而熱。
龐氏曰:不當汗而強汗之,則津液枯槁而死。
白話文:
再說,傷寒引起的頭痛,身體微微發熱,看起來像中風,常常會稍微出汗,還會自己嘔吐的人,如果用瀉下的藥,會讓病情更加煩躁,心中感到鬱悶難受像肚子餓一樣。如果這時用發汗的方法,就會導致抽搐,身體僵硬難以彎曲伸展;如果用熏蒸的方法,會導致出現黃疸,而且小便會不順暢。如果用艾灸,就會引起咳嗽和吐口水。常醫師說,可以使用小柴胡湯、桂枝加葛根湯、茵陳蒿湯、小青龍湯等方子。雍醫師認為,應該根據不同的症狀來選擇用藥。如果頭痛發熱還出汗,就用小柴胡湯;如果心煩想吐,也用小柴胡湯;如果抽搐而且身體僵硬,就用桂枝加葛根湯;如果小便不順暢而且咳嗽吐口水,就用小青龍湯;如果熏蒸後出現黃疸,就用茵陳蒿湯。
又說,太陽經和少陽經同時生病,出現頭部和脖子僵硬疼痛,或者頭暈目眩,有時感覺胸口好像結成硬塊,心下部位感覺痞塞不舒服,這種情況不可以用發汗的方法。應該針刺大椎穴、第一間肺俞穴和肝俞穴。如果用發汗的方法,就會出現胡言亂語而且脈象弦急,如果胡言亂語持續五六天不止,就應該針刺期門穴。
又說,太陽病使用發汗的方法,反而導致抽搐。雍醫師說,之前的醫書就說過,太陽病使用發汗的方法過多,就會導致抽搐。
又說,少陰病出現咳嗽而且腹瀉,還胡言亂語,這是因為用火治療損傷了身體,小便一定會不順暢,這就是強迫少陰經發汗導致的。常醫師說,可以使用桂枝去芍藥加蜀漆牡蠣龍骨救逆湯來治療,小便不順暢的,可以用五苓散來治療。
又說,少陰病只是手腳冰冷而沒有汗,如果強行用發汗的方法,一定會擾動體內的血液,不知道會從哪裡流出來,可能從口鼻流出,或者從眼睛流出,這種情況叫做下厥上竭,是很難治療的。常醫師說,可以使用芍藥地黃湯來治療。雍醫師認為,還應該艾灸三陰交穴和湧泉穴,三陰交穴可能比較難取穴,湧泉穴的效果尤其好。
王叔和說,冬天用發汗的方法,一定會導致嘔吐和腹瀉,而且口中會潰爛長瘡。(《千金翼》中也有相同的記載)
又說,出汗多而且發熱,再用發汗的方法也會導致抽搐。雍醫師說,這裡的“堅”字應該改成“痓”字,之前也有說過,發汗過多就會導致抽搐。
又說,病人脈搏跳動很快,脈快代表體內有熱,應該消化食物卻反而嘔吐的人,是因為醫生用了發汗的方法,導致體內陽氣虛弱,胸膈部位的氣也虛弱,脈搏才會跳動快。這種快是虛熱,不能消化食物,胃中虛冷,所以才會嘔吐。常醫師說,可以使用小半夏湯或溫中湯。
又說,傷寒四五天,脈象沉弱,感到煩躁而且呼吸急促胸悶,脈象沉弱代表病邪在體內,不能用發汗的方法,如果發汗就會使津液流失,大便困難,出現表虛裡實的情況,時間久了就會出現胡言亂語。常醫師說,可以使用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。脈象沉弱而且裡實、出現胡言亂語的,可以用調胃承氣湯。
又說,傷寒有五種,都屬於熱病一類,雖然病名不同,脈象不同,所屬經絡不同,但都是因為感受風邪所致。但每個人的身體狀況不同,有原本就有的疾病,所以不能用相同的方法治療。有的人原本就容易感受風邪,又再次感受熱邪,風熱交雜,就會發風溫。出現四肢無力,頭痛身熱,常常出汗無法緩解的症狀,病在少陰經和厥陰經,不可以用發汗的方法,如果發汗就會胡言亂語,自言自語而且內心煩躁,坐立不安睡不著覺,容易驚嚇,眼睛昏花沒有精神。如果再次用發汗的方法來治療,這種情況會導致病人死亡,這是醫生害死了病人(出自醫律)。朱醫師說,風溫不可以用發汗的方法,應該用葳蕤湯。雍醫師認為,張仲景將風溫和濕溫列為傷寒四種壞病,難經將濕溫列為五種傷寒,都屬於傷寒的範疇。我在風溫篇中看到過這些內容。
又說,傷寒濕溫,這種人常常容易感受濕邪,因此又中暑,濕熱交雜,就會發濕溫。會出現兩條小腿發涼,腹部脹滿,胸悶,頭痛眼花,說胡話。病在足太陰經,不可以用發汗的方法。如果發汗就一定會說不出話,耳聾,不知道哪裡疼痛,身體發青,面色改變,這種情況叫做重暍。這樣死掉的,也是醫生害死了病人。(出自醫律)。朱醫師說,應該用白虎加蒼朮湯。
又說,濕溫多汗,脈象陽濡而弱,陰小而熱。
龐醫師說,不應該用發汗的方法卻強行用發汗的方法,就會導致體內的津液枯竭而死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