郭雍

《仲景傷寒補亡論》~ 卷十九 (3)

回本書目錄

卷十九 (3)

1. 小兒瘡疹上四十七條

外臺曰。肘後言比歲有病。天下發斑瘡。頭面及身。須臾周遍。狀如火瘡。皆戴白漿。隨決隨生。不即療。劇者數日必死。療得瘥後。瘡瘢紫黯。彌歲方減。此惡毒之氣也。世人云。建武中於南陽擊虜所得。乃呼為虜瘡。諸家參詳作療用之有效方。取好蜜。通身摩瘡上。或以蜜煎升麻。數數拭之。亦佳。

白話文:

《外臺祕要》上說,《肘後備急方》一書中提到近幾年出現一種疾病,天下各地都有人患上斑瘡,這種病會長在頭面和身上,一會兒就遍佈全身,狀如火瘡,瘡口都覆蓋著白色的膿液,膿液隨著瘡口破裂而不斷地往外流,如果不立即治療,嚴重者幾天內就會死亡。即使治好了,瘡疤也會是紫黑色,要過一年才能逐漸褪去,這是一種非常毒的疾病。世人說,這種病是建武年間在南陽擊敗敵軍後得到的,所以稱之為「虜瘡」。各家醫生研究並製定了有效的治療方法,使用上好的蜂蜜塗抹在瘡口上。或者把蜂蜜加入升麻煎煮,然後用來擦拭瘡口,也是非常好的治療方法。

又曰。永徽四年。此瘡從西域東流於海內。但煮葵葉蒜齏啖之則止。鮮羊血入口亦止。巢氏曰。表虛里實。熱毒內盛。攻於臟腑。餘氣流於肌肉。遂於皮膚毛孔之中。結成此瘡。重者匝遍其身。狀如火瘡。若根赤頭白則毒輕。若紫色則毒重。其瘡如豌豆。亦曰豌豆瘡。脈洪數者。是其候也。

白話文:

據說永徽四年,這種瘡從西域流行到我國全國各地,只要用葵葉、蒜苗熬湯喝就可以止住這種瘡的生長,喝新鮮的羊血也可以止住。巢氏說,這是表虛裏實的證候,體內熱毒過盛,攻伐臟腑,餘氣流竄於肌肉,並在皮膚毛孔中結成這種瘡。嚴重的遍佈全身,就像火瘡。如果瘡的根部是紅色的、瘡口是白色的,說明毒性較輕,如果是紫色的,說明毒性較重。瘡的樣子像豌豆,也叫豌豆瘡。脈搏洪數,是這種瘡的證候。

活人書曰。小兒瘡疹與傷寒相類。頭痛。身熱。足冷。脈數。疑似之間。只與升麻湯丸。緣升麻解肌。兼治瘡子。已發未發。皆可服。但不可疏轉。此為大戒。傷寒身熱。固不可下。瘡疹發熱在表。尤不可轉也。世人不學。乃云。初覺以藥利之。宣其毒也。誤已。又云。瘡豆已出。

白話文:

《活人書》上說,小兒出疹子跟傷寒很像,都會出現頭痛、發熱、腳冷、脈搏快速等症狀,讓人難以分辨。這種時候,只要給孩子服用升麻湯丸就可以了。因為升麻可以解表散熱,又能治瘡疹,無論是還沒發疹還是已經發疹,都可以服用。但一定要注意,千萬不能讓病情轉入內,這是最大的禁忌。傷寒發熱,本身就不能用瀉藥,而瘡疹發熱是表症,更不能讓病情轉入內。有些人不懂醫術,卻說初期應該用藥通暢,把毒氣逼出來,這是錯誤的。還有的人說,等疹子長出來之後,才開始用藥,這也是錯的。

不可疏轉。出得已定。或膿血大盛。即用疏利。亦非也。大抵瘡症皆不可下。小兒身熱。耳冷。尻冷。咳嗽。輒用利藥。則毒氣入里殺人。但與化毒湯、紫草木通湯、鼠黏子湯。出得太盛。則用犀角地黃湯解之。若瘡出不快。煩躁不得眠者。水解散、麻黃黃芩湯、升麻黃芩湯、活血散主之。

白話文:

不可疏導轉移,膿血毒氣一旦確定流出,就立刻用藥來分散疏導,這也不是好方法。大多數的瘡症都是不能用瀉下的藥,小兒如果身體發熱,耳朵和屁股冷,還有咳嗽,便用瀉下的藥,毒氣就會侵入體內而殺人。應該以解毒湯、紫草木通湯、鼠黏子湯治療。毒氣流出太多,就用犀角地黃湯來減輕症狀。如果瘡症沒有很快流出毒氣,煩躁得不能入睡的,要用水解散、麻黃黃芩湯、升麻黃芩湯、活血散來治療。

瘡黑倒靨。豬尾膏、無比散、龍腦膏子。無不驗也。若熱毒攻咽喉痛。如聖湯。瘡毒入眼。決明散、撥雲散、密蒙花散、通聖散、蛤粉散主之。治瘡疹之法。無出此矣。

白話文:

瘡長得又黑又難看。豬油膏、無比散、龍腦膏。這些治療方法都有一定的效果。如果熱毒侵犯咽喉疼痛。可以採用聖湯來治療。瘡毒進入眼睛。可以用決明散、撥雲散、密蒙花散、通聖散和蛤粉來治療。治療瘡疹的方法,沒有比這些方法更好的了。

龐氏曰。天下豌豆瘡。自漢魏以前。經方家不載。或云建武中南陽徵虜所得。俗呼虜瘡。其後名醫雖論發斑候。是發汗吐下後。熱毒不散。表虛里實。熱氣湊於外。故身體發斑。又說豌豆疱瘡。表虛里實。一如發斑之理別之。熱毒內盛。攻於臟腑。餘氣流於肌肉。遂於皮膚毛孔中。

白話文:

龐安時說:天下所患的豌豆瘡,從漢魏以前,經方家的醫書中都沒有記載。有人說,在漢光武帝建武年間,是南陽徵虜所得的,俗稱被俘虜所感染的瘡。之後,名醫雖然討論了發斑痘瘡的症狀,但那是因為發汗吐瀉後,熱毒沒有散去,出現了表虛裏實的情況,熱氣聚集在外,所以身體發斑。又說豌豆痘瘡和發斑痘瘡的道理是一樣的,都是表虛裏實導致的。但豌豆痘瘡是熱毒內盛,侵襲到臟腑,餘毒流竄到肌肉,然後發於皮膚毛孔之中。

結成此瘡。既是裡實。熱毒內盛。則欲發未發。瘡斑未見。皆宜下之。瘡已瘥。則再下之。此病有三種。一則發斑。俗謂之麻子。其毒猶輕。二則豌豆。其毒最重。多是冬溫所變。凡覺冬間有非節之暖。瘡毒未發。即如法下之。次第服預防之藥。則毒氣內消。不得作矣。有不因冬暖四時自行者。

白話文:

導致這種瘡。既是體內有實熱,熱毒內盛,就要在發病前,瘡斑出現之前,進行瀉下治療。瘡已經治癒,則再進行瀉下治療。這種疾病有三種情況。第一種是發出斑點,俗稱麻子,這種毒性比較輕。第二種是豌豆,這種毒性最重,大多是冬季溫暖所導致。凡是覺得冬季有反常的溫暖,瘡毒還沒發作,就要照著方法進行瀉下治療。然後按順序服用預防的藥物,這樣毒氣就會在體內消散,就無法發作了。還有些瘡毒不是因為冬季溫暖,而是四時自行發生的。

亦如法下之。古方雖有治法。而不詳備。疑當時熱毒不甚。鮮有死者。近歲此疾。歲歲未嘗無也。甚者夭枉十有五六。雖則毒氣內壞不治。因醫為咎。又大半矣。若身痛壯熱頭疼。不與小汗。何由表散。大腑久秘。毒攻腰脅。或心腹脹滿。不與微利。何由釋去。故當消息汗下。

白話文:

也要依照這個方法去治療。古代的藥方雖然有治療的方法,但並不詳細和完整。懷疑是在當時,熱毒不太嚴重,很少有死者。近年來,這種疾病年年都有,嚴重的死亡率高達百分之十五、十六。雖然毒氣內攻,導致不治,但由於醫生的誤診,又有大半的原因。如果身體疼痛、發熱、頭痛,不讓患者微微出汗,怎麼能發散體表的邪氣?大腸長時間不通暢,毒氣攻入腰部和肋部,或心腹脹滿,不讓患者微微腹瀉,怎麼能讓邪氣排出?所以,應該根據病情,適當出汗發散和腹瀉。

然則寒藥固不當行。溫藥反增熱毒。若勢太甚。脈候洪數。涼性之藥。不阻表裡氣者。亦可通用。若寒氣阻滯。脈候浮遲。則溫性之藥。不阻表裡氣者。可冀冰釋。云不可汗下寒熱之藥。只可紫草一味者。乃滯隅之流。只是遭遇輕疾。以自瘥為功。若值重病。則拱手待斃也。

白話文:

然而,寒涼藥物絕對不應該使用。溫熱藥物反而會加重熱毒。如果病情過於嚴重,脈象洪數,可以使用涼性藥物,但不能阻隔表裡之氣。如果寒氣阻滯,脈象浮遲,則可以使用溫性藥物,但不宜阻隔表裡之氣,這樣才能期望寒熱得以解除。說不能使用汗下寒熱藥物,只能用紫草一種藥物來治療,這是淺薄的見解。這只是遇到輕微的疾病,以自然痊癒為功績。如果遇到嚴重的疾病,那就是坐等死亡。

世有權貴自信。不任醫師忌冷熱汗下。病或不救。則責醫者謬誤。斯又可為傷嘆。小兒多染此患。故此方多用小湯劑。大人宜倍用之。活人書小兒大人瘡疹。已發未發。皆宜服升麻湯。

白話文:

世間有些有權勢的人過於自信,不聽從醫生的叮囑,避免吃生冷的食物,也不願意出汗來退燒。如果病情沒有好轉,甚至死亡,就會責怪醫生誤診。這種情況實在令人扼腕嘆息。小兒特別容易染上這種疾病,因此這個方子多用於小湯劑。大人服用時,劑量應加倍。根據《活人書》的記載,小兒和大人得了瘡疹,無論是已經發作還是尚未發作,都適合服用升麻湯。

又曰。傷溫病。應發汗而不發汗。內有瘀血者。及鼻衄吐血不盡。內有餘瘀血。面黃大便黑者。並宜犀角地黃湯以消化瘀血。及瘡疹出得太盛。亦以此湯解之。

白話文:

另外還說,傷寒的溫病,應該要發汗卻沒有發汗,而內部有瘀血的人,以及鼻出血、吐血不止,內部有餘瘀血的,還有面色發黃和大便發黑等情況,都應該使用犀角地黃湯來消化瘀血。並在瘡疹發得過盛的時候,也用此湯來治療。

又曰。天行熱毒。生豌豆瘡。出不快。益煩躁昏憒。或雖出。身體尚熱者。宜麻黃黃芩湯以發其表。無汗者。宜用之。有汗者非。

白話文:

古文:又曰。天行熱毒。生豌豆瘡。出不快。益煩躁昏憒。或雖出。身體尚熱者。宜麻黃黃芩湯以發其表。無汗者。宜用之。有汗者非。

還有一種說法,是天行熱毒,生出了像豌豆一樣的瘡痘,出不痛快,更加煩躁昏迷,或者雖然已經出了,身體還是很熱的,應該使用麻黃黃芩湯來發汗解表。沒有汗的,應該用它。有汗的,就不要用了。

又曰。小兒時行。瘡豆出不快。煩躁不眠者。宜升麻黃芩湯加木香一錢半以殺其毒。有汗者尤宜服。

白話文:

另外還有說法,小孩急性傳染病,瘡疹發出來不痛快,煩躁不安睡不著覺,應該服用升麻黃芩湯,再加木香一錢半來治療、殺菌,有汗的患者特別適合服用。

又曰。小兒瘡豆。已出未出。並宜服化毒湯、紫草木通湯。

又曰。豆瘡欲出。未透皮膚。熱氣攻咽喉。眼赤心煩。宜鼠黏子湯。

白話文:

又說,小孩長疹子或痘子,不管是已經長出來還是還沒有長出來,都適合服用化毒湯和紫草木通湯。

又說,痘疹想要長出來但還沒有透出皮膚的時候,熱氣上攻喉嚨,眼睛紅且心情煩躁,應該服用鼠黏子湯。

又曰。天行頭痛。壯熱一日二日。及瘡疱未出。煩躁。或出尚身體發熱者。宜水解散去大黃芍藥。只用四味。

又曰。瘡子不出。宜活血散。以白芍一錢。溫熱水調下。

白話文:

此外,還有一種叫做「天行頭痛」的疾病,會出現頭痛、發熱一到兩天的症狀,並且可能伴有瘡皰未出的現象,讓人煩躁不安。如果瘡皰已經出現,但身體仍然發熱,則應該使用「水解散」方劑,去除大黃和芍藥,只使用四味藥。

又曰。瘡子倒靨。宜豬尾膏。小豬兒尾。鐵刀刺血一兩。入生龍腦少許。同研。和水調下。

又曰。疹瘡有一切惡候及黑陷。並宜服無比散。取下惡物便安。

白話文:

又有一種瘡很像潰瘍,應該用豬尾巴油膏來治。把小豬的尾巴用鐵刀刺破取一兩血,再加入一點生龍腦。一起研成細末後,用溫水調和服用。

又曰。豌豆瘡出未透。心煩狂躁。氣喘妄語。或見鬼神。或已發而陷伏。皆宜速治。宜龍腦膏子。

白話文:

又說,豌豆瘡還沒出來,心中煩躁不安,呼吸困難,胡言亂語。或見到鬼神,或已經發出來又陷下去,都應該儘快治療。此時適合使用龍腦膏子。

又曰。痘瘡入眼生翳。有決明散、撥雲散、密蒙花散、通聖散、蛤粉散。皆宜擇而用之。

白話文:

另外還說到,痘瘡進入眼睛會產生眼翳。可以使用決明散、撥雲散、密蒙花散、通聖散、蛤粉散。都可以選擇適合的來使用。

龐氏曰。溫毒發斑大疫難救兼治豌豆瘡不出。宜地黃膏。

又曰。天行發斑瘡。須臾遍身皆戴白漿。皆惡物也。

白話文:

龐先生說,遇到因為溫毒而出現斑疹的大流行病,很難救治,同時也可以用於治療不發出來的豌豆瘡,應該使用地黃膏。

他又說,若是碰到像天行癘病這種會發出斑疹的情況,很快就會全身出現白色的膿包,這些都是不好的症狀。

又曰。凡覺冬溫。將來春夏必發斑豆。小兒輩於冬暖時。預服漏蘆湯下之。下後。逐日空心飲甘草汁。直候腹疼乃止。或下後飲羊血一盞。則不發。

白話文:

又說:凡是感覺冬天溫暖的人,到了來年的春天和夏天,必發斑疹。小孩子在冬天感覺溫暖的時候,預先服藥下漏蘆湯,服藥後,每天空腹喝甘草汁。等到肚子疼了才停止。或者在服藥後喝一杯羊血,就不會發病。

雍曰。冬溫時。小兒逐日宜服鼠黏子湯。則斑豆喉痹赤目口瘡皆不發。下後。煎甘草黑豆竹葉湯亦好。三晉人不用黑豆。用槐豆尤勝。羊血。當依外臺法。若下後服之。非宜。

又曰。時行豌豆瘡。以槿皮二兩。細切。水一升。煮半升。去渣。分服之。此晉王中令方也。

白話文:

雍氏說:在冬季溫暖的時候,小孩每天服用鼠黏子湯,斑點、豆子、喉嚨腫痛、眼睛發紅、嘴巴破皮等病症都不會發生。下痢後,用甘草、黑豆和竹葉熬製的湯也很有效果。三晉人不用黑豆,改用槐豆的效果更好。吃羊血,應依照外臺祕要的方法。如果在腹瀉後服用羊血,是不合適的。

又曰。初得病。便驚狂不眠。渾身熱。汗出。問之。身不憎寒。亦不惡風。其脈如數。以漏蘆根湯下之。甚數者。以大承氣湯下之。瘡豆傷寒亦然。

白話文:

又說,剛得病時,就會出現驚恐狂躁睡不著覺的狀態,全身發熱,汗流不止。詢問病人,他說自己並不畏寒,也不怕風。脈搏又快又數。這時可用漏蘆根湯來治療。脈搏極數的,可以用大承氣湯來治療。瘡豆傷寒也是一樣。

又曰。小兒時行瘡豆。恐相傳染。先服漏蘆湯下之。本治熱毒癰疽赤白諸丹毒瘡癤。雍曰。今依朱氏法。但存其說。

又曰。瘡豆毒氣不出。煩悶。熱毒氣攻腰。或脅腹疼不可忍。大便不通。五杏湯主之。

白話文:

又說,小孩子的時行瘡痘,擔心互相傳染。先用漏蘆湯服用後,再將藥渣敷在患處。本方治熱毒癰疽,赤白丹毒瘡癤等。雍君說:現在依照朱氏的方劑,但只保留他的方說。

又曰。熱氣在表。已發汗未解。或吐下後。熱毒不散。煩躁譫語。此為表虛里實。熱氣燥於外。故身發斑如錦文。或不因汗下。始得病一日二日便發。皆由溫疫熱毒氣使然。甚則發豌豆瘡。其色白或赤。發於皮膚。頭作漿。戴白膿者。其毒則輕。其紫黑色者作根。隱隱在肌肉裡。

白話文:

古籍中還說:熱氣在體表,已經發汗卻沒有解除,或嘔吐排泄後,熱毒沒有散去,病人煩躁不安、說胡話。這是因為表虛裏實,熱氣燥熱在外,所以身上起了斑點,像是錦緞上的花紋。或者不是因為發汗、腹瀉而生病,染病後一兩天就發病。這些都是由溫疫熱毒引起的。嚴重的會發豌豆瘡,瘡的顏色是白色或紅色。發在皮膚上,頭上長出像漿糊一樣的東西,戴著白色膿液的,毒性較輕。那些紫色或黑色的生了根,隱隱在肌肉裡。

其毒則甚。十死一生。甚者五內七竅皆有瘡形如豌豆。故以名焉。脈洪數者。是其候也。雍曰。瘡靨則有紫黑色。初生者。皆赤根白頭。

白話文:

它的毒性非常嚴重,十個人感染有九個人會死。嚴重的會導致五臟七竅都長出豌豆大小的瘡。所以以此命名。脈搏洪數的人,是它的徵兆。雍說:瘡靨會有紫色或黑色的顏色。剛開始長出的,根部都呈紅色,頂部呈白色。

又曰。天行熱毒未解。欲生豌豆。發熱疼痛。宜解肌發汗。葛根石膏湯。

白話文:

另外又說:天上的熱毒尚未解除,人們容易長豌豆。它們會發熱疼痛,需要解肌發汗。用葛根石膏湯治療。

又曰。斑豆始有白疱。忽搐入腹。漸作紫黑色。有膿。日夜啼叫煩亂。宜鬱金散。

白話文:

還有一種情況是,斑豆上長了白色的水皰,突然間水皰縮入腹內,逐漸變成紫黑色,並且有膿。患兒日夜啼叫,煩躁不安。這種情況應該使用鬱金散來治療。

又曰。此疾小便澀。有血者。中壞也。瘡黑靨無膿。十死不治。斑豆煩喘。小便不利。鱉甲湯。定煩喘。竹瀝飲子。又定煩喘。麻黃甘草湯。

白話文:

另有說法,這種疾病小便澀痛,有血的人,中腑已經壞了。瘡口黑沒有膿,十個有這種情況的病人,十個都治不好。斑豆煩躁喘息,小便不利。鱉甲湯可以定煩喘。竹瀝飲子也可以定煩喘。麻黃甘草湯。

又曰。常行豆瘡。紫草湯最良。患其服之太少。不能中病。但多槌切好紫草以沃之。候溫去渣服。紫草半升。湯一升為准。

白話文:

另外還有一種方法,常規治療痘瘡,紫草湯是最好的。擔心病人服用的藥量太少,不能治癒疾病,只要把紫草槌切好,用它擦洗患處,等藥液溫暖後,將藥渣去掉,再服用。紫草半升,一升的藥湯為標準。

又曰。瘡出不快。碎紅花子一合。水半升。煎百沸。去渣服。

又曰。斑豆已出。不可發表。更增斑爛。以虛故也。

白話文:

又說,如果疹子出來得不順利,可以將一合的紅花籽碾碎,用半升水煎煮到沸騰一百次,然後去掉渣滓服用。

又說,如果斑豆已經出現,不可以再使用發散表邪的方法,否則會加重斑爛的情況,這是因為體質虛弱的緣故。

又曰。瘡出不快。表裡不解。煩喘。大便閉。氣攻腹滿。宜犀角升麻湯。

又曰。斑豆服涼藥太過。咳嗽。手足冷。脈遲。甘草乾薑湯。

白話文:

如果瘡口不快速痊癒,表、裡、症狀都沒有消除,出現煩躁、呼吸急促、大便不通、氣往上沖、肚子脹滿的症狀,可以使用犀角升麻湯來治療。

又曰。豆瘡已出定。芒硝豬膽汁和。研勻塗之。勿動。痂落無痕。仍臥黃土末上良。

又曰。天行豆瘡。預服三豆飲則不發。

白話文:

另外還有說法,水痘已經長出來固定了,將芒硝和豬膽汁混和均勻塗抹在痘瘡上,不要移動它。如此痂皮掉落後就不會留下疤痕。仍然讓患者躺在黃土粉末上最好。

又曰。瘡豆發斑。下利赤黃。或膿血。遍身發熱。宜梔子薤豉湯。(八卷)

雍曰。龐氏錢氏諸方。如活人書有缺藥症及用之不應者。則取之。

白話文:

另外還說:瘡癤發斑,腹瀉、便血、便膿,全身發熱。宜用梔子薤豉湯來治療。(出自《傷寒論》卷八)

錢氏曰。凡小兒面燥。囟赤。目亦赤。呵欠煩悶。乍涼乍熱。咳嗽噴嚏。足稍冷。夜臥驚悸多眠。並瘡疹症。惟用溫涼藥治之。

白話文:

錢氏說:凡是小孩臉上乾燥、囟門發紅、眼睛也發紅、打哈欠、煩悶、忽冷忽熱、咳嗽、打噴嚏、腳稍微有點冷、夜裡睡覺時驚悸、多做夢,同時還伴有瘡疹症狀的,只要用溫涼藥物來治療就可以了。

又曰。小兒在胎。食五臟血穢。生下。則其毒當出。故瘡疹之狀。皆如五臟之液。雍曰。世醫言初年不出。至老亦出。此說不經見。龐氏亦無是說。第俚俗有此言。恐錢朱未能免俗也。

又曰。發熱潮熱三日以上。熱入皮膚。即發瘡疹。而不甚咳者。熱留膚腠之間故也。

白話文:

又說,小兒在胎中,吸收了五臟的血液和穢物。出生後,這些毒素應該排出去。所以,瘡疹的症狀,都像是五臟的液體。雍說,世俗的醫生說,如果小時候沒有發出來,老了也會發出來。這種說法沒有見過,龐安時也沒有說過。只不過是民間俗語。恐怕錢乙朱肱也不能免俗吧。

又曰。瘡疹尻涼者。順候也。若瘡黑陷。耳尻反熱者。逆也。用牛李膏、百祥丸。多至三服。若不愈者。死病也。

白話文:

又說:瘡口周圍感覺清涼的。是順應自然規律的。如果瘡口變黑變深,耳朵周圍反而發熱的。那是自然規律的逆反。使用牛李膏、百祥丸。最多服用三次。如果不好轉的。是死症。

又曰。凡瘡疹一發便出盡者。必重。瘡夾疹出者。半輕半重也。出希者輕。裡外肥紅者輕。外黑裡赤者。微重。外白里黑。大重。瘡端里黑點如針孔者。勢劇也。青乾紫陷。昏睡。汗出不止。煩躁熱渴。腹滿啼喘。大小便不通者。困也。凡瘡當令乳母忌口。不可令小兒飢。及受風冷。必變紫黑。難治。

白話文:

還有說法是:所有瘡疹一發作就全部爆發出來的,必定病情嚴重。瘡夾雜疹子發作的,病情一半輕一半重。發作稀少的,病情輕微。裡外肥厚紅潤的,病情輕微。外表發黑裡面發紅的,病情略重。外表發白裡面發黑的,病情嚴重。瘡口裡面的黑點像針孔的,病情兇險。瘡口青乾紫陷,昏睡,汗水不止,煩躁發熱口渴,腹部脹滿啼哭喘氣,大小便不通暢的,病情危困。通常長瘡時應該讓哺乳的母親忌口,不要讓小兒挨餓,以及受到風寒,否則一定會變成紫黑色,難以治療。

又曰。有大熱者。宜利小便。有小熱者。宜解毒。若黑紫干陷者。百祥丸下之。不黑者。切不可下。

又曰。瘡疹更看時月逆順。大抵屬陽。故春夏病為順。秋冬病為逆。

白話文:

又說,如果體內有大火熱,應該利小便來治療。如果只有小火熱,則應該解毒。如果是出現黑紫色且乾燥凹陷的情況,應使用百祥丸來通便。如果不是黑色,則千萬不能通便。

又說,對於瘡疹要根據季節來看是否順逆。因為瘡疹大多屬於陽症,所以在春夏季節發病是順的,而在秋冬季節發病則是逆的。

又曰。春膿泡。夏黑陷。秋斑子。冬疹子。亦不為順。雍謂錢氏大抵拘於臟。謂膿泡為肺金。黑陷為腎水。斑子為心火。疹子為脾土。皆克四時。故不為順也。然則黑陷者。何時不為逆也。

白話文:

另有說法認為,春天生膿皰,夏天生黑色陷坑,秋天生斑點,冬天生疹子,這也不符合規律。雍正認為,錢氏的說法大多拘泥於臟腑,認為膿皰是肺金,黑色陷坑是腎水,斑點是心火,疹子是脾土,這些都違背了四時之氣的變化,所以不合規律。然而,黑色陷坑在什麼時候都不是不符合規律的呢?

又曰。重病猶十活四五。黑者無問何時。十難救一。其候或寒戰噤牙。或身黃腫紫。宜急以百祥丸下之。復惡寒不已。身冷汗出。耳輪反熱者。死病也。下後身熱氣溫。欲飲水者。可治之。宜解毒。不宜妄下。若能食而痂頭焦起。或未焦而喘實者。可下之。雍曰。平時醫者有候瘡痂頭焦而下者。

白話文:

另有說法,病情嚴重的,有十分之四、五是能救活的;但如果出現黑色的症狀,不論發病時間的早晚,都很難獲救,十個病人中連一個都難救活。徵兆是:或出現寒戰、緊閉牙關;或是身體出現黃腫、發紫。應該趕快服用「百祥丸」來通便。如果仍然寒戰不止,身體發冷,流出冷汗,耳朵周圍卻發熱,這將是致命的病症。通便後,如果體溫正常溫暖,想喝水,那麼就有可能治好。宜解毒,不宜亂通便。若是病人還能吃東西,瘡痂焦枯;或是還有呼吸的情況下,可進行通便。雍氏說,有時醫生觀察到瘡痂焦枯,就會給病人服藥通便。

云欲下餘熱。不作疱癰也。若症中果見有餘熱。及瘡後脈不衰。信可下。若症無餘熱。脈已衰弱。則如何敢下。瘡後兒已虛。又下則重虛之。非惟將息不起。又因虛別成大病。臟腑脆弱。故病未已。新病復加。則難治。不可不慎也。但當解餘熱。

白話文:

中醫認為,瘡瘍的治療應先瀉餘熱,以免發生膿包或癰疽。若症狀中確實有餘熱,或瘡後脈搏不衰,則可以瀉熱。但若症狀中沒有餘熱,脈搏已經衰弱,則不能再瀉熱。因為瘡後患者身體已經虛弱,再瀉熱則會加重虛症,不但無法休息復原,還可能因虛弱而引發其他大病。臟腑脆弱,因此在原有的疾病尚未痊癒時,又另外添了新病,治療起來就會更加困難。因此,在治療瘡瘍時,一定要慎重。只需要治療餘熱即可。

又曰。身熱煩渴。腹滿加喘。大小便澀而赤。悶亂大吐。此當利小便。不瘥者。宣風散下之。若六七日痂未焦。是內發熱。熱氣蒸皮膚。故不得痂焦也。宣風散導之。磨生犀角解之。

又曰。若瘡入腹為膿血。及連痂皮得出者。脾氣實也。出則安。若瀉米穀及乳不化者。是脾虛自瀉也。必難治。

白話文:

另外一說,病人身熱、煩渴,腹部脹滿外加喘氣,大小便乾燥髮紅,煩悶、混亂而嘔吐厲害,此時應使小便通暢。要是效果不好,就採用宣風散的藥方來瀉下。假使六七天後痂皮還未變焦變黑,就表示體內發熱,熱氣蒸騰到皮膚表面,所以痂皮無法變焦變黑,應服用宣風散來疏導熱氣,利用磨成粉末的犀牛角來解除熱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