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仲景傷寒補亡論》~ 卷七 (7)
卷七 (7)
1. 厥陰經證治六十三條
又曰:下利有微熱而渴,脈弱者,令自愈。
又曰:下利脈數,有微熱汗出,令自愈。設復緊,為未解。雍曰:緊為有寒,須溫之,宜四逆湯。
又曰:下利手足厥冷,無脈者,灸之不溫。若脈不還,反微喘者死。少陰負趺陽者,為順也。常氏云:當灸氣海關元二穴。龐氏云:凡厥通用四逆湯,謂其脈浮遲,或微,或細,或沉,皆里有寒也。
又曰:下利,寸脈反浮數,尺中自澀者,必圊膿血。常氏云:可桃花湯。
又曰:下利清穀,不可攻表,汗出必脹滿。雍曰:宜通脈四逆湯。
又曰:下利,脈沉弦者,下重也。脈大者,為未止。脈微弱數者,為欲自止。雖發熱,不死。
又曰:下利脈沉而遲,其人面少赤,身有微熱,下利清穀者,必鬱冒。汗出而解。病人必微厥。所以然者,其面戴陽,下虛故也。雍曰:不解,宜通脈四逆湯少與之。其人下利清穀,裡寒外熱,正通脈四逆證也。
又曰:下利,脈數而渴者,令自愈。設不瘥,必圊膿血,以有熱故也。常氏云:可黃芩湯。
又曰:下利後脈絕,手足厥冷。晬時脈還,手足溫者生;脈不還者死。雍曰:宜通脈四逆湯。
又曰:傷寒下利,日十餘行,脈反實者死。
又曰:下利清穀,裡寒外熱,汗出而厥者,通脈四逆湯主之。
又曰:熱利下重者,白頭翁湯主之。
又曰:下利慾飲水者,以有熱故也。白頭翁湯主之。
又曰:下利腹脹滿,身體疼痛者,先溫其里,乃攻其表。溫里宜四逆湯;攻表宜桂枝湯。
又曰:下利譫語者,有燥屎也。宜小承氣湯。
又曰:下利後更煩,按之心下濡者,為虛煩也。宜梔子豉湯。
又曰:嘔家有癰膿者,不可治嘔。膿儘自愈。
又曰:嘔而脈弱,小便複利,身有微熱,見厥者難治。四逆湯主之。
又曰:乾嘔,吐涎沫,頭痛者,吳茱萸湯主之。
又曰:嘔而發熱者,小柴胡湯主之。
又曰:傷寒大吐大下之,極虛;復極汗出者,以其人外氣怫鬱,復與之水,以發其汗,因得噦。所以然者,胃中寒冷故也。常氏云:可吳茱萸湯。
又曰:傷寒噦而腹滿,視其前後,知何部不利,利之則愈。常氏云:前部不利,豬苓湯;後部不利,調胃承氣湯。雍曰:噦者胃中有寒,不宜更服調胃承氣湯。先宜服半夏生薑湯。腹滿如故,後部不利者,小承氣湯微和之。
龐氏曰:三陽皆有合病,凡十四證;唯三陰無合病。
白話文:
再說,腹瀉帶有輕微發熱且口渴,脈象虛弱的,會自行痊癒。
再說,腹瀉脈搏跳動快,有輕微發熱出汗的,會自行痊癒。如果脈象反而變得緊繃,表示病情沒有解除。雍氏說,脈象緊繃代表體內有寒氣,需要溫補,適合用四逆湯。
再說,腹瀉手腳冰冷,摸不到脈搏的,用艾灸也沒有變溫暖,如果脈象沒有恢復,反而出現輕微喘氣的,就會死亡。少陰脈的脈象壓過趺陽脈的,是順應病情發展的表現。常氏認為,應當灸氣海和關元兩個穴位。龐氏認為,凡是出現手腳冰冷的狀況,都可以使用四逆湯,因為這種情況的脈象通常浮、遲緩,或者微弱、細小,或者沉在裡面,都是體內有寒氣的表現。
再說,腹瀉,寸關脈反而浮數,尺脈反而澀滯的,必定會拉出膿血。常氏認為,可以使用桃花湯。
再說,腹瀉拉出未消化的食物,不可以發汗解表。如果發汗,必定會腹脹。雍氏認為,應該使用通脈四逆湯。
再說,腹瀉,脈象沉而弦的,代表腹部下墜感嚴重。脈象大的,代表腹瀉還沒停止。脈象微弱跳動快的,代表腹瀉快要自行停止了。即使發燒,也不會死亡。
再說,腹瀉脈象沉而遲緩,臉色稍紅,身體有輕微發熱,腹瀉拉出未消化的食物的,必定會頭暈眼花。如果出汗就會好轉。病人必定會出現輕微的手腳冰冷,之所以會這樣,是因為臉色紅潤是虛陽外浮,體內虛寒的緣故。雍氏認為,如果沒有好轉,應該少量給予通脈四逆湯。這種人腹瀉拉出未消化的食物,體內寒冷體外發熱,正是使用通脈四逆湯的症狀。
再說,腹瀉脈象跳動快且口渴的,會自行痊癒。如果沒有好,必定會拉出膿血,因為體內有熱的緣故。常氏認為,可以使用黃芩湯。
再說,腹瀉後脈象消失,手腳冰冷,過了一天脈象恢復,手腳變溫暖的就會活下來,脈象沒有恢復的就會死亡。雍氏認為,應該使用通脈四逆湯。
再說,傷寒導致腹瀉,一天拉十幾次,脈象反而變得有力的就會死亡。
再說,腹瀉拉出未消化的食物,體內寒冷體外發熱,出汗後手腳冰冷的,用通脈四逆湯治療。
再說,熱性腹瀉導致腹部下墜感嚴重的,用白頭翁湯治療。
再說,腹瀉想喝水的,是因為體內有熱的緣故,用白頭翁湯治療。
再說,腹瀉腹脹,身體疼痛的,先溫補體內,再發汗解表。溫補體內適合用四逆湯,發汗解表適合用桂枝湯。
再說,腹瀉說胡話的,是因為大便乾燥積聚在腸道裡,適合用小承氣湯。
再說,腹瀉後反而心煩,按壓心下感覺柔軟的,是因為虛煩,適合用梔子豉湯。
再說,嘔吐有膿的,不用治療嘔吐,膿排出後自然會好。
再說,嘔吐脈象虛弱,小便失禁,身體有輕微發熱,出現手腳冰冷的,難以治療,用四逆湯治療。
再說,乾嘔,吐出涎沫,頭痛的,用吳茱萸湯治療。
再說,嘔吐而且發熱的,用小柴胡湯治療。
再說,傷寒導致大吐大瀉,極度虛弱,又大量出汗的,因為這個人體表之氣鬱結,又給他喝水發汗,結果導致打嗝,之所以會這樣,是因為胃裡寒冷。常氏認為,可以用吳茱萸湯。
再說,傷寒打嗝而且腹脹,觀察前後部位,知道哪個部位不通暢,疏通它就會好。常氏認為,前部不通暢,用豬苓湯,後部不通暢,用調胃承氣湯。雍氏認為,打嗝是因為胃裡有寒,不宜再服用調胃承氣湯,應該先服用半夏生薑湯,如果腹脹依然如故,後部不通暢的,用小承氣湯稍微調和一下。
龐氏說,三陽經都有合併病症,總共有十四種情況,只有三陰經沒有合併病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