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仲景傷寒補亡論》~ 卷七 (4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七 (4)

1. 厥陰經證治六十三條

仲景曰:脈尺寸俱微緩者,厥陰受病也,當六七日發。以其脈循陰器,絡於肝,故煩滿而囊縮。 龐氏曰:脈微緩者,囊不縮。若外證發熱惡寒似瘧,為欲愈,宜桂枝麻黃各半湯。若尺寸俱沉短者,囊必縮,宜承氣湯下之。 雍曰:厥陰見沉短,「短」命脈。下證未具,更宜詳下證中。下證全則可下。

又曰:三陰皆受病,已入於府,可下而已。 雍曰:三陰可下,三陽可汗,此言其大略也。陽之中自有可汗不可汗證,陰之中自有可下不可下證。故陰陽之中,又當各詳其可汗可下而施行之。

又曰:厥陰之為病:消渴;氣上撞心;心中疼熱;飢而不欲食。食則吐蛔。下之,利不止。 龐氏云:可烏梅丸。 常氏以有餘證,故曰可烏梅丸、四逆湯。 雍曰:無厥證者,不用四逆。消渴下利,飢不欲食,宜理中湯。下利甚者,去白朮,加附子。氣上如奔豚者,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。吐蛔,服烏梅丸,兼理中丸。

又曰:厥陰中風:脈微浮為欲愈;不浮為未愈。

又曰:厥陰病欲解時:從醜至卯上。

又曰:厥陰病,渴欲飲水者,少少與之愈。

又曰:諸四逆厥者,不可下之。虛家亦然。 常氏曰:可當歸四逆湯。

又曰:傷寒先厥,後發熱而利者,必自止。見厥複利。 常氏云:可白頭翁湯。 雍曰:白頭翁治熱利,此當更審證冷熱用之。

又曰:傷寒,始發熱六日,厥反九日而利。凡厥利者,當不能食;今反能食者,恐為除中。(一云消中)食以索餅,不發熱者,知胃氣尚在,必愈。恐暴熱來出而復去也。後三日脈之,其熱續在者,期之旦日夜半愈。所以然者:本發熱六日,厥反九日,復發熱三日,並前六日,亦為九日,與厥相應,故期之旦日夜半愈。後三日脈之而脈數,其熱不罷者,此為熱氣有餘,必發癰膿也。 常氏曰:可服千金漏蘆湯。

又曰:傷寒脈遲。六七日,而反與黃芩湯徹其熱。脈遲為寒。今與黃芩湯,復除其熱,腹中應冷,當不能食;今反能食,此名除中,必死。

又曰:傷寒先厥後發熱,下利必自止。而反汗出,咽中痛者,其喉為痹。發熱無汗,而利必自止;若不止,必便膿血。便膿血者,其喉不痹。 常氏云:喉痹,可桔梗湯;便膿血,可桃花湯。

又曰:傷寒一二日,至四五日而厥者,必發熱。前熱者後必厥。厥深者熱亦深;厥微者熱亦微。厥應下之,而反發汗者,必口傷爛赤。 雍曰:仲景言「厥應下之」者,謂有當下之厥而誤汗也,非謂皆可下也。故仲景又曰:「諸四逆厥者,不可下」。然厥病至於發癰疽、便膿血,應下者,不必拘此。

又曰:傷寒病厥五日,熱亦五日。設六日當復厥,不厥者自愈。厥終不過五日。以熱五日,故知自愈。 龐氏續云:若六日厥者,必發熱愈甚,仍下利也。 雍曰:此恐論中語,而諸書皆不見。若六日厥,則知陽氣有餘,故知熱愈甚也。

白話文:

厥陰經證治六十三條

張仲景說,脈搏寸口俱微弱緩慢,是厥陰經受病的徵兆,大概六七天發病。因為厥陰經脈循行陰部,絡於肝臟,所以會感到腹部煩悶脹滿,陰囊縮小。龐氏說,脈搏微弱緩慢,陰囊不一定縮小。如果出現外在症狀如發熱、惡寒,類似瘧疾,這是病情將要好轉的跡象,應該服用桂枝麻黃各半湯。如果寸口脈搏俱沉弱而短促,陰囊必定縮小,就應該服用承氣湯瀉下。雍氏說,如果厥陰經病症表現為脈沉而短促,命脈虛弱,下焦症狀還未完全顯現,更應該仔細觀察下焦症狀,下焦症狀完全具備才能服用瀉下藥。

又說,三陰經都受病,已經深入臟腑,就可以用瀉下藥治療。雍氏說,三陰經的病症可用瀉下藥治療,三陽經的病症可用發汗法治療,這是總體的概括。陽經的病症中,也有可發汗和不可發汗的區別;陰經的病症中,也有可瀉下和不可瀉下的區別。所以,陰陽經的病症都需要仔細辨別,然後才能選擇合適的治療方法。

又說,厥陰經的病症,會有消渴(口渴多飲)、氣往上衝撞心臟、心胸疼痛灼熱、飢餓卻不想吃東西、吃了東西就吐蛔蟲等症狀,這種情況應該瀉下。瀉下不止的情況,龐氏認為可以用烏梅丸治療。常氏認為這是病邪有餘的證候,所以說可以用烏梅丸或四逆湯。雍氏說,如果沒有厥逆的證候,就不需要使用四逆湯。如果出現消渴、瀉下、飢餓卻不想吃東西等症狀,應該服用理中湯;如果瀉下很嚴重,就去除白朮,加附子;如果氣往上衝,像奔豚一樣,就服用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;如果吐蛔蟲,就服用烏梅丸,同時服用理中丸。

又說,厥陰經中風,脈搏微弱而浮,表示病情將要好轉;脈搏不浮,表示病情還沒有好轉。

又說,厥陰經疾病將要痊癒的時候,會在丑時到卯時之間(凌晨2點到6點)。

又說,患有厥陰經疾病,口渴想喝水,應該少量多次給水,這樣病情會好轉。

又說,各種四逆厥證,都不能用瀉下藥治療,虛弱的體質也是如此。常氏說,可以用當歸四逆湯治療。

又說,傷寒病先出現厥逆,然後發熱腹瀉,病情必然會自行停止。如果再次出現厥逆和腹瀉,常氏認為可以用白頭翁湯治療。雍氏說,白頭翁湯治療的是熱性腹瀉,這裏需要仔細辨別寒熱證候,然後再用藥。

又說,傷寒病發病初期發熱六天,厥逆卻在第九天才出現,並且腹瀉。一般來說,出現厥逆和腹瀉的病人,都不能吃東西,但是現在卻能吃東西,恐怕是脾胃氣虛(一說脾胃虛弱),可以吃些索餅(一種餅)。如果沒有發熱,說明胃氣尚存,病情必然好轉,只是擔心會突然再次發熱,然後又自行退去。三天後再診脈,如果熱症仍然存在,預計在第二天半夜就會痊癒。之所以這樣判斷,是因為最初發熱六天,厥逆在第九天出現,再次發熱三天,再加上之前的六天,一共也是九天,與厥逆出現的時間相應,所以預計在第二天半夜痊癒。三天後再診脈,如果脈搏頻數,熱症沒有消除,說明熱邪有餘,必然會化膿長瘡。常氏認為,可以服用《千金方》中的漏蘆湯。

又說,傷寒病脈搏遲緩,六七天後,反而用黃芩湯來清除體內熱邪。脈搏遲緩是寒證,現在卻用黃芩湯來去除熱邪,腹中應該感到寒冷,不能吃東西,但是現在卻能吃東西,這叫做「除中」,必然會死亡。

又說,傷寒病先出現厥逆,然後發熱腹瀉,腹瀉必然會自行停止,但是反而出現汗出,咽喉疼痛,說明咽喉部位發生痺證。如果發熱不汗出,腹瀉必然會自行停止。如果腹瀉不止,必然會排出膿血。排出膿血的病人,咽喉不會痺痛。常氏認為,咽喉痺痛可以用桔梗湯治療;排出膿血可以用桃花湯治療。

又說,傷寒病一二天,到四五天出現厥逆,必然會發熱。前期發熱,後期必然出現厥逆。厥逆嚴重,發熱也嚴重;厥逆輕微,發熱也輕微。厥逆應該用瀉下法治療,但是反而出現汗出,必然會出現口瘡,嘴唇紅腫潰爛。雍氏說,張仲景說厥逆應該瀉下,指的是有應該瀉下的厥逆症候,但是卻誤用了發汗法,並不是說所有厥逆症候都可以瀉下。所以張仲景又說,各種四逆厥證,都不能瀉下。但是厥逆病症發展到化膿長瘡、排出膿血的地步,就應該瀉下,不必拘泥於此。

又說,傷寒病出現厥逆五天,發熱也五天,如果第六天再次出現厥逆,則不會自愈;如果第六天沒有出現厥逆,就會自行痊癒。厥逆的持續時間不會超過五天,因為發熱持續了五天。所以,知道病情會自行痊癒。龐氏補充說,如果第六天出現厥逆,則發熱會更加嚴重,而且還會腹瀉。雍氏說,這恐怕是論著中的記載,其他書籍都沒有記載。如果第六天出現厥逆,說明陽氣有餘,所以發熱會更加嚴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