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仲景傷寒補亡論》~ 卷七 (1)
卷七 (1)
1. 卷七
2. 太陰經證治十條
仲景曰。脈尺寸俱沉細者,太陰受病也。當四五日發,以其脈布胃中,絡於嗌,故腹滿而嗌乾。龐氏云,宜大承氣湯下之。雍謂更當詳證而後可下。此即仲景辨太陰之說也,未可遽下。
又曰。太陰之為病,腹滿而吐,食不下,自利益甚,時腹自痛。若下之,必胸下結硬。雍曰,若太陰本證,臟寒自利不渴,當依仲景溫之以四逆輩。若本太陽病,因誤下腹痛,轉屬太陰者,依仲景用桂枝加芍藥湯,以太陽誤下,表證未解也。
又曰。太陰中風,四肢煩疼,陽微陰澀而長者,為欲愈。
又曰。太陰病欲解時,從亥至醜上。
又曰。太陰病,脈浮者,可發汗,宜桂枝湯。
又曰。自利不渴者,屬太陰,以其臟有寒故也。當溫之,宜服四逆輩。
又曰。傷寒三日,太陽脈弱,至四日,太陰脈大。龐氏云,脈大而胸滿多痰者,可吐之。無此證者,宜汗之。雍曰,吐用瓜蒂散,汗用桂枝湯,仍須脈浮,則可汗也。
又曰。傷寒脈浮而緩。(龐氏云亦大之類)手足自溫者,系在太陰。太陰當發身黃。(龐氏云。小便不利者,必發黃,以五苓散加茵陳主之。)若小便自利者,不能發黃。至七八日,雖暴煩下利,日十餘行,必自止,以脾家實,腐穢當去故也。龐氏云,可類要四味桔皮湯。
又曰。本太陽病,醫反下之,因而腹滿時痛者,屬太陰也。桂枝加芍藥湯主之。大實痛者,桂枝加大黃湯主之。
又曰。太陰為病,脈弱,其人續自便利。設當行大黃芍藥者,宜減之,以其人胃氣弱,易動故也。校正云,下利者,先煎芍藥二沸。雍曰,以脈弱,故知胃氣弱也。
白話文:
太陰經證治十條
張仲景說,脈象沉細,寸口、尺脈皆如此,就是太陰受病。大概四五天發病,因為脈氣在胃中運行,連接到咽喉,所以腹部脹滿,咽喉乾燥。龐氏認為,應該用大承氣湯瀉下。雍氏認為,應該詳細診斷後再決定是否瀉下,這也是仲景辨別太陰病的說法,不能輕易瀉下。
又說,太陰病的症狀是腹部脹滿、嘔吐、吃不下東西、腹瀉嚴重,時而腹部自發疼痛。如果瀉下,必定會導致胸下結塊變硬。雍氏說,如果這是真正的太陰病,表現為臟腑寒冷、腹瀉但不渴,應該依照仲景的療法,用溫熱的四逆湯之類的藥物治療。如果是本來是太陽病,因為錯誤瀉下導致腹痛,轉變為太陰病的,則應該依照仲景的療法,用桂枝加芍藥湯治療,因為太陽病的表證尚未解除。
又說,太陰中風,四肢煩痛,陽氣微弱,陰氣閉塞而時間較長,則預示著病情將要痊癒。
又說,太陰病將要痊癒的時候,會在亥時至丑時好轉(晚上九點到凌晨一點)。
又說,太陰病,脈象浮的,可以發汗,宜用桂枝湯。
又說,腹瀉但不渴,屬於太陰病,因為臟腑有寒邪。應該溫暖臟腑,宜服用四逆湯類的藥物。
又說,傷寒三天,太陽經脈弱,到第四天,太陰經脈有力。龐氏認為,脈象有力而胸部脹滿、痰多,可以催吐;沒有這些症狀的,應該發汗。雍氏說,催吐用瓜蒂散,發汗用桂枝湯,但仍需脈象浮才能發汗。
又說,傷寒脈象浮緩(龐氏認為也類似脈象有力),手腳溫暖,屬於太陰病。太陰病將會發黃疸。(龐氏說,小便不利者,必定會發黃,用五苓散加茵陳蒿治療。 )如果小便通暢,則不會發黃。到七八天,即使暴躁煩悶、腹瀉厲害,一天十多次,也會自然停止,因為脾胃實滿,穢濁之物需要排出。龐氏認為,可以用類似的四味桔皮湯。
又說,本是太陽病,醫生卻錯誤地使用瀉下藥,因而導致腹部脹滿、時而疼痛,屬於太陰病。可用桂枝加芍藥湯治療。如果腹部脹滿疼痛劇烈,則用桂枝加大黃湯治療。
又說,太陰病,脈象弱,病人持續腹瀉。如果需要使用大黃、芍藥,應該減少劑量,因為病人胃氣虛弱,容易受到影響。校正本說,瀉下的病人,應先煎芍藥兩沸。雍氏說,因為脈象弱,所以知道胃氣虛弱。
3. 少陰經證治四十七條
仲景曰。脈尺寸俱沉者。少陰受病也。當五六日發。以其脈貫腎。絡於肺。系舌本。故口燥舌乾而渴。龐氏云。宜大承氣湯。雍曰未可也。更宜詳餘證。可下則下之。
又曰。少陰之為病。脈微細。但欲寐也。
又曰。少陰病。欲吐不吐。心煩。但欲寐。五六日。自利而渴者。屬少陰也。虛故引水自救。若小便色白者。少陰病形悉具。小便白者。以下焦虛。有寒。不能制水。故令色白也。常氏云。可四逆湯、甘草乾薑湯。(金匱方)
又曰。病人脈陰陽俱緊。反汗出者。亡陽也。此屬少陰。法當咽痛而復吐利。常氏云。可豬膚湯。雍曰。少陰有伏氣。病亦如傷寒。法先咽痛。次必下利。與前證相似。古人謂之腎傷寒。其病輕。不傳經。治法不可同。咽痛則半夏桂枝甘草湯。下利用四逆湯。二三日即愈。
又曰。少陰病。咳而下利。譫語者。被火氣劫故也。小便必難。以強責少陰汗也。常氏云。桂枝去芍藥加蜀漆龍骨牡蠣救逆湯以救火逆。豬苓湯、五苓散以通小便。
又曰。少陰病。脈細沉數。病為在裡。不可發汗。
又曰。少陰病。脈微。不可發汗。亡陽故也。陽已虛。尺脈弱澀者。復不可下之。雍曰。可附子湯。
又曰。少陰病。脈緊。至七八日。自下利。脈暴微。手足反溫。脈緊反去者。為欲解也。雖煩下利。必自愈。
又曰。少陰病下利。若利自止。惡寒而蜷臥。手足溫者。可治。常氏云。可當歸四逆湯。
又曰。少陰病。惡寒而蜷。時自煩。欲去衣被者。可治。常氏云。吳茱萸湯。雍曰。凡少陰病。煩躁者。不可下。先服吳茱萸湯。以煩躁非實熱。且手足多逆冷也。
又曰。少陰中風。脈陽微陰浮者。為欲愈。
又曰。少陰病欲解時。從子至寅上。
又曰。少陰病。吐利。手足不逆冷。反發熱者。不死。脈不至者。灸少陰七壯。常氏云。少陰。太谿穴也。龐氏云。言發熱者。謂其身發熱也。太谿穴。在內踝後跟骨上動脈陷中。
又曰。少陰病八九日。一身手足盡熱者。以熱在膀胱。必便血也。常氏云。可桃仁承氣湯、芍藥地黃湯。(未見方)
又曰。少陰病。但厥無汗。而強發之。必動其血。未知從何道出。或從口鼻。或從目出。是名下厥上竭。為難治。常氏云。可芍藥地黃湯。雍曰。仍灸太谿。三陰交。及湧泉穴。
又曰。少陰病。惡寒。身蜷而利。手足逆冷者。不治。雍曰。灸太谿等穴。仍服四逆湯。
又曰。少陰病。吐利躁煩。四逆者死。龐氏云。煩躁者。內煩躁也。與吳茱萸湯。正宜細審其生死也。
又曰。凡少陰四逆者。宜溫之。雍曰。此正仲景吳茱萸湯證。不當不治。仍灸太谿。
又曰。少陰病。下利止而頭眩。時時自冒者死。龐氏云。此當是少陽冒昧。汗濈然出。脈勻小浮者。少陰無眩冒之證。雍日。千金翼作少陰。
白話文:
少陰經證治四十七條
張仲景說,脈象寸關尺三部都沉伏,這是少陰經受病的表現,大約五六天後發病。因為少陰經脈貫通腎臟,絡於肺臟,連繫舌根,所以病人會出現口乾舌燥,口渴等症狀。龐氏認為,應該服用大承氣湯。雍氏則說,不可輕易下瀉,應該仔細觀察其他症狀,可以下瀉的再下瀉。
又說,少陰病的脈象微弱細小,病人只想睡覺。
又說,少陰病患者想吐卻吐不出來,心煩意亂,只想睡覺,五六天後,大便稀溏且口渴,這是屬於少陰病的表現。因為身體虛弱,所以靠喝水來自行緩解。如果小便顏色發白,則少陰病的症狀就完全顯示出來了。小便發白,是因為下焦虛寒,寒邪不能制約水液,所以小便顏色發白。常氏認為,可以用四逆湯或甘草乾薑湯治療。(出自《金匱要略》)
又說,病人脈象陰陽俱緊,反而出汗,這是陽氣耗損的表現,屬於少陰病。治療法則常出現咽喉疼痛,接著又腹瀉。常氏認為,可以用豬膚湯。雍氏說,少陰病有潛伏之氣,病情也像傷寒一樣,一般先出現咽喉疼痛,然後必定腹瀉,與之前的症狀相似,古人稱之為「腎傷寒」。這種病症較輕,不會傳變到其他經絡,治療方法不能相同。咽喉疼痛則用半夏桂枝甘草湯,腹瀉則用四逆湯,二三日即可痊癒。
又說,少陰病患者咳嗽並腹瀉,還出現神志不清,這是因為被火邪所傷的緣故,小便必定困難,這是因為強行逼迫少陰經出汗造成的。常氏認為,可以用桂枝去芍藥加蜀漆龍骨牡蠣湯來救治火逆,用豬苓湯、五苓散來通利小便。
又說,少陰病患者脈象細小沉弱且頻數,病情在裡,不可以發汗。
又說,少陰病患者脈象微弱,不可以發汗,因為是陽氣耗損的緣故。陽氣已虛,尺脈弱而澀滯,更不可以下瀉。雍氏認為,可以用附子湯。
又說,少陰病患者脈象緊,到了七八天,自行腹瀉,脈象突然變弱,手足反而溫暖,脈象緊縮的現象消失了,這是病情將要痊癒的表現。即使腹瀉煩躁,也會自行痊癒。
又說,少陰病腹瀉,如果腹瀉自行停止,惡寒蜷臥,手足溫暖,是可以治療的。常氏認為,可以用當歸四逆湯。
又說,少陰病患者惡寒蜷縮,有時又煩躁,想脫掉衣被,是可以治療的。常氏認為,可以用吳茱萸湯。雍氏說,凡是少陰病患者煩躁的,不可以下瀉,先服用吳茱萸湯,因為煩躁不是實熱,而且手足大多冰冷。
又說,少陰中風,脈象陽氣微弱,陰氣浮盛,這是病情將要痊癒的表現。
又說,少陰病將要痊癒時,時間是在子時到寅時之間。
又說,少陰病患者嘔吐腹瀉,手足沒有冰冷,反而發熱,是不會死的。如果脈象摸不到,就在少陰經穴位灸七壯。常氏說,少陰經的穴位是指太谿穴。龐氏說,這裡所說的發熱,是指身體發熱。太谿穴位於內踝後跟骨上方的動脈凹陷處。
又說,少陰病八九天,全身手足都發熱,這是熱邪在膀胱,必定會便血。常氏認為,可以用桃仁承氣湯、芍藥地黃湯。(方劑未見記載)
又說,少陰病患者只有厥逆,不出汗,強行發汗,必定會傷及血液,不知道會從哪裡流出來,可能從口鼻,也可能從眼睛流出來,這叫做下厥上竭,是很難治療的。常氏認為,可以用芍藥地黃湯。雍氏說,還要灸太谿、三陰交和湧泉穴。
又說,少陰病患者惡寒,身體蜷縮並腹瀉,手足冰冷,是治不好的。雍氏說,灸太谿等穴位,還要服用四逆湯。
又說,少陰病患者嘔吐腹瀉,煩躁不安,四肢冰冷,這是要死的。龐氏說,煩躁是指內心煩躁。服用吳茱萸湯,應該仔細判斷其生死。
又說,凡是少陰病四肢冰冷的,應該溫暖治療。雍氏說,這正是仲景所說的吳茱萸湯的證候,不應該不治療,還要灸太谿穴。
又說,少陰病患者腹瀉停止,但頭暈目眩,時時感覺頭部脹滿,這是要死的。龐氏說,這應該是少陽經的冒昧症狀,汗液濈然而出,脈象均勻而略浮,少陰病沒有頭暈目眩的症狀。雍氏說,《千金翼方》中將此列為少陰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