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仲景傷寒補亡論》~ 卷六 (6)

回本書目錄

卷六 (6)

1. 少陽經證治十一條

仲景曰:脈尺寸俱弦者,少陽受病也,當三四日發,其脈循脅,絡於耳,故胸脅痛而耳聾。三陽皆受病,未入於府者,可汗而已。

又曰:少陽之為病,口苦、咽乾、目眩也。

又曰:少陽中風,兩耳無所聞,目赤,胸中滿而煩者,不可吐下,吐下則悸而驚。龐氏云:可小柴胡湯。常氏云:吐下驚而悸者,可桂枝去芍藥加龍骨牡蠣湯。雍曰:此證當服柴胡加龍骨牡蠣湯,用桂枝非也。

又曰:傷寒脈弦細,頭痛發熱者,屬少陽,少陽不可發汗,發汗則譫語,此屬胃,胃和則愈,胃不和則煩而悸。(一作躁)龐氏云:多少陽者宜調胃承氣湯,此屬少陽陽明證,少陽宜和表,鮮有汗證。仲景少陽和表,宜小柴胡湯。

又曰:本太陽病不解,轉入少陽,脅下硬滿,乾嘔不能食,往來寒熱,尚未吐下,脈沉緊者,與小柴胡湯。龐氏云:脈緊者,與小柴胡加牡蠣湯。

又曰:若已吐下、發汗、溫針,譫語,柴胡湯證罷,此為壞病,知犯何逆,以法治之。龐氏曰:犯何逆?犯四溫病,壞病也。雍曰:千金方通前合為一證,則小柴胡首尾備見為當,溫針譫語,亦宜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。

又曰:三陽合病,脈浮大,上關上,但欲眠睡,目合則汗。常氏云:可柴胡桂枝湯。龐氏云:不言弦者,隱於長大也。

又曰:傷寒六七日,無大熱,其人躁煩者,此為陽去入陰故也。常氏云:可八石散、茯苓湯。龐氏云:四五日或七八日。

又云:傷寒三日,三陽為盡,三陰當受邪,其人反能食而不嘔,此為三陰不受邪也。龐氏云:病到陰,必吐利也。

又曰:傷寒三日,少陽脈小者,欲已也。龐氏云:謂小而平勻也。

又曰:少陽病欲解時,從寅至辰上。

白話文:

少陽經證治十一條

  1. 脈象顯示寸關尺三部都弦細,這是少陽經受病的徵兆,通常三四天後發病。少陽經循行於脅肋,絡於耳,所以患者會出現胸脅疼痛和耳聾。若三陽經都受邪,但邪氣尚未深入臟腑,只要發汗即可。

  2. 少陽經病的表現是口苦、咽喉乾燥、頭暈目眩。

  3. 少陽經中風,兩耳失聰,眼睛紅腫,胸中滿悶煩躁,這種情況不能催吐瀉下,否則會導致心悸驚恐。龐氏認為可以使用小柴胡湯;常氏認為若因吐瀉而心悸驚恐,則應用桂枝去芍藥加龍骨牡蠣湯;雍氏認為此證應服用柴胡加龍骨牡蠣湯,而非桂枝湯。

  4. 傷寒病人脈象弦細,伴隨頭痛發熱,屬於少陽經病。少陽經病不宜發汗,發汗則會導致神志不清(譫語)。此病屬於胃氣失調,胃氣調和則病癒,胃氣不和則煩躁不安,心悸(或躁動)。龐氏認為少陽經病氣較盛者,宜用調胃承氣湯。此屬於少陽陽明合病,少陽經應當和解表邪,很少出現汗證。仲景治療少陽表證,常用小柴胡湯。

  5. 本為太陽經病,未癒而轉入少陽經,表現為脅肋下硬滿、乾嘔不能進食、往來寒熱、尚未吐瀉,脈象沉緊,應服用小柴胡湯。龐氏認為脈象緊者,宜用小柴胡加牡蠣湯。

  6. 如果已經進行了吐瀉、發汗、溫針治療,但仍神志不清(譫語),且小柴胡湯證候消失,這是病情惡化的表現,需判斷病因,依法治療。龐氏認為,此種惡化是犯了四溫病的禁忌。雍氏認為《千金要方》將此病與前證合為一證,小柴胡湯從始至終都適用,若溫針後仍神志不清(譫語),則應使用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。

  7. 三陽經合病,脈象浮大,上關脈有力,患者只想睡眠,閉眼即汗出。常氏認為可以使用柴胡桂枝湯。龐氏認為,雖然沒有提到脈弦,但弦脈隱藏於脈象的洪大之中。

  8. 傷寒病發六七天,無明顯高熱,但患者煩躁不安,這是陽氣轉入陰分之故。常氏認為可以使用八石散、茯苓湯。龐氏認為發病四五天或七八天也可能出現這種情況。

  9. 傷寒病發三天,三陽經邪氣已盡,三陰經將要受邪,但患者反而能進食不嘔吐,這是三陰經未受邪氣的表現。龐氏認為,若病邪已入陰經,必然會出現嘔吐洩瀉。

  10. 傷寒病發三天,少陽經脈象細小,預示病情將要痊癒。龐氏認為,是指脈象細小但勻稱。

  11. 少陽經病將要痊癒時,寅時(3-5點)至辰時(7-9點)之間會有好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