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仲景傷寒補亡論》~ 卷六 (4)

回本書目錄

卷六 (4)

1. 陽明經證治八十七條

又曰:脈浮發熱,口乾鼻燥,能食者則衄。常氏云:可黃芩湯。

又曰:陽明病,下之,其外有熱,手足溫,不結胸,心中懊憹,飢不能食,但頭汗出者,梔子豉湯主之。

又曰:陽陰病,發潮熱,大便溏,小便自可,胸脅滿不去者,與小柴胡湯主之。

又曰:陽明病,脅下硬滿,不大便而嘔,舌上白苔者,可與小柴胡湯。上焦得通,津液得下,胃氣因和,身濈然而汗出解也。

又曰:陽明中風,脈弦浮大而短氣,腹都滿,脅下及心痛,久按之,氣不通,鼻乾不得汗,嗜臥,一身及目悉黃,小便難,有潮熱,時時噦,耳前後腫,刺之小瘥,外不解,病過十日,脈續浮者,與小柴胡湯。

又曰:脈但浮,無餘證者,與麻黃湯。若不尿,腹滿加噦者,不治。雍曰:千金通續前證為一證,似當理。

又曰:陽明病,自汗出,若發汗,小便自利者,此為津液內竭,雖硬不可攻之。當須自欲大便,宜蜜煎導而通之。若土瓜根及大豬膽汁,皆可為導。

又曰:陽明病,脈遲,汗出多,微惡寒者,表未解也,可發汗,宜桂枝湯。

又曰:陽明病,脈浮,無汗而喘者,發汗則愈,宜麻黃湯。

又曰:陽明病,發熱汗出,此為熱越,不能發黃也。但頭汗出,身無汗,劑頸而還,小便不利,渴飲水漿者,此為瘀熱在裡,身必發黃,茵陳蒿湯主之。

又曰:陽明證,其人喜忘者,必有蓄血。所以然者,本有久瘀血,故令喜忘。屎雖硬,大便反易,其色必黑,宜抵當湯下之。

又曰:陽明病,下之,心中懊憹而煩,胃中有燥屎者,可攻;腹微滿,初頭硬,後必溏,不可攻之。若有燥屎者,宜大承氣湯。

又曰:病人不大便五六日,繞臍痛,煩躁,發作有時者,此有燥屎,故使不大便也。常氏云:可小承氣湯。

又曰:病人煩熱,汗出則解,又如瘧狀,日晡所發熱者,屬陽明也。脈實者,宜下之;脈浮虛者,宜發汗。下之,與大承氣湯;發汗,宜桂枝湯。

又曰:大下後,六七日不大便,煩不解,腹滿痛者,此有燥屎也。所以然者,本有宿食故也。宜大承氣湯。

又曰:病人小便不利,大便乍難乍易,時有微熱,喘冒不能臥者,有燥屎也,宜大承氣湯。

又曰:食谷欲嘔者,屬陽明也,吳茱萸湯主之。得湯反劇者,屬上焦也。常氏云:可桔皮湯。(類要云:橘皮一兩,甘草一兩,生薑四兩,人參三兩,為末,水煎服。)

又曰:太陽病,寸緩,關浮,尺弱;其人發熱汗出,復惡寒,不嘔,但心下痞者,此以醫下之也。如其不下者,病人不惡寒而渴者,此轉屬陽明也。小便數者,大便必硬,不更衣十日,無所苦也。渴欲飲水者,少少與之,但以法救之。渴者,宜五苓散。

又曰:陽脈微而汗出少者,為自和也;汗出多者,為太過。陽脈實,因發其汗,出多者,亦為太過。太過為陽絕於里,亡津液,大便因硬也。常氏云:可與小柴胡湯和其津液;如便益堅,可調胃承氣湯。雍曰:通津液,用柴胡桂枝湯尤穩;如不得已,至用承氣湯,防下後變作狐惑,宜小小通之。

白話文:

又說,如果脈象浮在表面,發燒,口乾鼻燥,食慾卻很好,就可能流鼻血。常氏認為,可以用黃芩湯治療。

又說,陽明病,如果用了瀉下藥,身體外部仍然有熱,手腳溫熱,沒有胸部悶痛的狀況,但心中煩躁不安,肚子餓卻吃不下,只有頭部出汗,這時可以用梔子豉湯治療。

又說,陽明病,出現像潮水般的發熱,大便稀溏,小便正常,但胸脅脹滿不舒服,這時可以用小柴胡湯治療。

又說,陽明病,脅肋下有硬塊且脹滿,沒有大便卻想吐,舌頭上有白色舌苔,可以用小柴胡湯治療。這樣能讓上焦氣機通暢,津液就能往下輸布,胃氣自然調和,身體會微微出汗而痊癒。

又說,陽明中風,脈象呈現弦浮大且短促,呼吸急促,腹部脹滿,脅肋下及心口疼痛,按壓許久都無法緩解,鼻子乾燥不出汗,喜歡躺著,全身包括眼睛都發黃,小便困難,有潮熱,時常打嗝,耳朵前後腫脹,針刺後稍微好轉,但外部的症狀沒有解除。如果病程超過十天,脈象仍浮在表面,可以用小柴胡湯治療。

又說,如果脈象只是浮在表面,沒有其他症狀,可以用麻黃湯治療。如果小便不通,腹脹且頻繁打嗝,就無法醫治了。雍氏認為,《千金方》將上述兩種情況視為同一個證型,似乎有道理。

又說,陽明病,如果自己會出汗,又用發汗的藥物,小便順暢,這是因為體內津液已經耗竭。即使大便變硬也不能用瀉下藥,應該等身體想大便時,用蜜煎導法幫助排便。可以用土瓜根或是大豬膽汁來導引排便。

又說,陽明病,脈象遲緩,出汗很多,稍微怕冷,表示表證還沒解除,可以用發汗的方式治療,適合用桂枝湯。

又說,陽明病,脈象浮在表面,沒有出汗卻氣喘,用發汗的方式就能痊癒,適合用麻黃湯。

又說,陽明病,發燒且出汗,這是因為熱從體表散發出去,所以不會發黃。但如果只有頭部出汗,身體其他部位不出汗,汗水只到脖子就停止,小便不利,口渴想喝水,這是因為體內有瘀熱,身體一定會發黃,適合用茵陳蒿湯治療。

又說,陽明病的患者如果健忘,一定是有瘀血。原因是體內有長久的瘀血,所以導致健忘。雖然大便變硬,但大便反而容易排出,而且顏色一定是黑色,適合用抵當湯瀉下瘀血。

又說,陽明病,用了瀉下藥後,心中煩躁不安,胃中有乾燥的糞便,這時可以用瀉下藥。如果腹部微微脹滿,剛開始大便堅硬,之後變成稀溏,就不能用瀉下藥。如果確認有乾燥的糞便,適合用大承氣湯瀉下。

又說,病人五六天都沒大便,肚臍周圍疼痛,煩躁不安,發作時間有規律,這是因為有乾燥的糞便導致無法排便。常氏認為可以用小承氣湯治療。

又說,病人覺得煩熱,出汗後會感覺舒服,但又像瘧疾一樣,在午後發熱,這屬於陽明病。如果脈象有力,適合用瀉下藥;如果脈象浮而無力,適合用發汗的藥物。瀉下時可以用大承氣湯,發汗時可以用桂枝湯。

又說,用了瀉下藥後,六七天沒有大便,煩躁沒有解除,腹部脹滿疼痛,這是因為有乾燥的糞便。原因是體內本來就有積存的食物。適合用大承氣湯治療。

又說,病人小便不順暢,大便時而困難時而容易,時常有輕微發熱,呼吸急促,不能躺下,這是因為有乾燥的糞便,適合用大承氣湯治療。

又說,吃東西想吐,屬於陽明病,適合用吳茱萸湯治療。如果喝了藥湯反而更嚴重,就屬於上焦的問題。常氏認為,可以用桔皮湯治療(《類要》記載,桔皮一兩,甘草一兩,生薑四兩,人參三兩,磨成粉,用水煎服)。

又說,太陽病,如果寸脈緩,關脈浮,尺脈弱,病人發燒出汗,又怕冷,不嘔吐,只是心下感到痞悶,這是因為醫生用了瀉下藥的緣故。如果沒有用瀉下藥,病人不畏寒反而口渴,這就轉為陽明病。小便頻繁,大便一定變硬,如果十天都沒大便,也沒有其他不適,只是想喝水,就少量給他喝。只要按照正確的方法治療即可。口渴的人,可以用五苓散治療。

又說,陽脈微弱而出汗不多,表示身體正在自我調和;出汗過多,表示身體機能過於亢奮。如果陽脈有力,因為發汗導致出汗過多,也表示身體機能過於亢奮。亢奮表示陽氣在體內耗竭,津液耗盡,導致大便乾燥。常氏認為,可以用小柴胡湯調和津液。如果大便更加堅硬,可以用調胃承氣湯。雍氏認為,要通暢津液,用柴胡桂枝湯比較穩妥,如果不得已要用承氣湯,要預防用藥後病情變成狐惑病,應該少量通便就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