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仲景傷寒補亡論》~ 卷六 (2)

回本書目錄

卷六 (2)

1. 陽明經證治八十七條

又曰:陽明病欲解時,從申至戌上。

又曰:陽明病,不能食。攻其熱必噦。所以然者,胃中虛冷故也。以其人本虛,故攻其熱必噦。常云:可溫中湯。金匱方小半夏湯亦可。

又曰:陽明病,脈遲,食難用飽。飽則微煩,頭眩,必小便難。此欲作谷癉。雖下之,腹滿如故。所以然者,脈遲故也。常氏云:茯苓湯、五苓散。雍曰:已發黃者,茵陳蒿湯。

又曰:陽明病,法多汗,反無汗。其身如蟲行皮中狀者,此以久虛故也。常氏云:可桂枝加黃耆湯。雍曰:以無汗,故如蟲行皮中狀,須小汗乃解,宜桂枝麻黃各半湯。此湯解身癢,能小汗故也。

又曰:陽明病,反無汗而小便利,二三日,嘔而咳,手足厥者,必苦頭痛。若不咳不嘔,手足不厥者,頭不痛。常氏云:類要用小建中湯誤也,可小柴胡湯。雍曰:手足厥者,宜小建中湯。

又曰:陽明病,但頭眩,不惡寒,故能食而咳。其人必咽痛。若不咳者,咽不痛。常氏云:可服茯苓甘草白朮生薑湯。(未見方)咽痛者,宜桔梗湯。

又曰:陽明病,無汗,小便不利,心中懊憹者,身必發黃。常氏云:可茵陳蒿湯調五苓散。

又曰:陽明病,被火,額上微汗出而小便不利者,必發黃。常氏云:可與茵陳蒿湯調五苓散。

又曰:陽明病,脈浮而緊者,必潮熱,發作有時。但浮者,必盜汗出。常氏云:可與柴胡桂枝湯。

又曰:陽明病,口燥,但欲漱水不欲咽者,此必衄。常氏云:可黃芩芍藥地黃湯。(當作黃芩芍藥甘草湯此句後增非郭氏語)

又曰:陽明病,本自汗出,醫更重發汗,病已瘥,尚微煩不了了者,此大便必硬故也。以亡津液,胃中乾燥,故令大便硬。當問其小便日幾行。若本小便日三四行,今日再行,故知大便不久出。今為小便數少,以津液當還入胃中,故知不久必大便也。

又曰:傷寒嘔多,雖有陽明證,不可攻之。常云:可小柴胡湯。

又曰:陽明病,心下硬滿者,不可攻之。攻之,利遂不止者死;利止者愈。常氏云:未攻者,可與生薑瀉心湯;利不止者,四逆湯。

又曰:陽明病,面合赤色,不可攻之。必發熱色黃,小便不利也。常氏云:可五苓散。雍曰:既不可攻,則調胃承氣不可用,但煎茵陳蒿湯調五苓散服之。

又曰:陽明病,不吐不下,心煩者,可與調胃承氣湯。

又曰:陽明病,脈遲,雖汗出,不惡寒者,其身必重,短氣,腹滿而喘。有潮熱者,此外欲解,可攻裡也。手足濈然汗出者,此大便已硬也,大承氣湯主之。若汗多,微發熱惡寒者,外未解也,其熱不潮,未可與承氣湯。若腹大滿不通者,可與小承氣湯微和胃氣,勿令大泄下。

又曰:陽明病,潮熱,大便微硬者,可與大承氣湯;不硬者,不可與之。若不大便六七日,恐有燥屎。欲知之法,少與小承氣湯。湯入腹中,轉失氣者,此有燥屎也,乃可攻之。若不轉失氣者,此但初頭硬,後必溏,不可攻之。攻之必脹滿不能食也。欲飲水者,與水則噦。其後發熱者,必大便復硬而少也。以小承氣湯和之。不轉失氣者,慎不可攻也。

白話文:

陽明經證治八十七條

還有一種說法是,陽明病想要好轉的時候,時間會從下午三點到晚上九點之間。

還有一種說法是,陽明病患者如果不能吃東西,強行用藥瀉熱,一定會打嗝,原因是胃裡虛寒。因為這個人本來就虛弱,所以用藥瀉熱就會打嗝。一般來說,可以用溫中湯,也可以用《金匱要略》裡的小半夏湯。

還有一種說法是,陽明病患者如果脈搏遲緩,吃飯難以飽足,吃飽了會稍微煩躁,頭暈,一定會小便困難,這是要形成穀疸的跡象。即使瀉下,腹部脹滿的情況還是和之前一樣。原因是脈搏遲緩。一般來說,可以用茯苓湯或五苓散。如果是已經出現黃疸的人,可以用茵陳蒿湯。

還有一種說法是,陽明病應該多汗,反而不出汗,身體皮膚有像蟲子爬的感覺,這是因為長期虛弱導致的。一般來說,可以用桂枝加黃耆湯。不出汗,所以皮膚會有像蟲子爬的感覺,需要稍微出點汗才能好轉,適合用桂枝麻黃各半湯。這個藥方可以止癢,因為能稍微出汗。

還有一種說法是,陽明病反而不出汗,小便順暢,兩三天後,出現嘔吐和咳嗽,手腳冰涼的,一定會頭痛。如果沒有咳嗽嘔吐,手腳不冰涼,就不會頭痛。一般來說,用小建中湯是錯誤的,可以用小柴胡湯。如果是手腳冰涼的,可以用小建中湯。

還有一種說法是,陽明病只有頭暈,不覺得冷,所以能吃東西卻咳嗽,這個人一定會咽喉痛。如果沒有咳嗽,咽喉就不會痛。一般來說,可以服用茯苓甘草白朮生薑湯(沒找到這個方子)。咽喉痛的,適合用桔梗湯。

還有一種說法是,陽明病沒有汗,小便不順暢,心中煩悶的,身體一定會發黃。一般來說,可以用茵陳蒿湯調和五苓散。

還有一種說法是,陽明病患者被火烤過後,額頭稍微出汗,小便不順暢的,一定會發黃。一般來說,可以給予茵陳蒿湯調和五苓散。

還有一種說法是,陽明病患者脈搏浮而緊的,一定會出現定時發作的潮熱。如果只是脈搏浮的,一定會出現盜汗。一般來說,可以用柴胡桂枝湯。

還有一種說法是,陽明病患者口乾舌燥,只想漱口不想吞水的,一定會流鼻血。一般來說,可以用黃芩芍藥地黃湯(應該是黃芩芍藥甘草湯,這句是後人加的,不是郭氏原話)。

還有一種說法是,陽明病患者本來就出汗,醫生又用了發汗的藥,病雖然好了,但還是稍微煩躁,這是因為大便一定很硬。因為身體的津液流失,胃裡乾燥,所以導致大便硬。應該問問他一天小便幾次,如果平時一天小便三四次,今天又小便了,就知道大便很快會出來。現在小便次數減少,是因為津液要回流到胃裡,所以知道大便很快就會出來。

還有一種說法是,如果傷寒導致嘔吐很多,即使有陽明病的症狀,也不能用瀉下的藥。一般來說,可以用小柴胡湯。

還有一種說法是,陽明病患者如果心下部位硬滿,不能用瀉下的藥,如果用了,腹瀉不止就會死,腹瀉停止就會好。一般來說,沒用瀉下藥的,可以用生薑瀉心湯,如果腹瀉不止的,用四逆湯。

還有一種說法是,陽明病患者臉色發紅,不能用瀉下的藥,一定會發熱,臉色發黃,小便不順暢。一般來說,可以用五苓散。既然不能用瀉下的藥,那麼調胃承氣湯就不能用,只能煎茵陳蒿湯調和五苓散服用。

還有一種說法是,陽明病患者不吐也不瀉,心中煩躁的,可以用調胃承氣湯。

還有一種說法是,陽明病患者如果脈搏遲緩,即使出汗,也不怕冷,身體一定會感覺沉重,呼吸短促,腹部脹滿而且喘氣,有潮熱的,這是病快要好的跡象,可以用瀉下的藥。如果手腳濕漉漉的出汗,說明大便已經很硬了,可以用大承氣湯來治療。如果汗很多,稍微發熱怕冷,說明表證還沒解除,如果發熱不是潮熱,就不能用承氣湯。如果腹部脹滿不通暢,可以用小承氣湯稍微調和胃氣,不要讓它大瀉。

還有一種說法是,陽明病患者出現潮熱,大便稍微硬的,可以用大承氣湯。如果大便不硬的,就不能用這個藥。如果六七天沒有大便,可能是因為有燥屎。想要知道是不是有燥屎,可以稍微用小承氣湯。藥湯進入腹部後,如果有放屁,說明有燥屎,才能用瀉下的藥。如果沒有放屁,說明只是大便前面硬,後面一定會變稀,不能用瀉下的藥。如果用了,一定會脹滿而吃不下東西。如果想喝水,喝水就會打嗝,之後會發熱,說明大便又變硬而且很少了,可以用小承氣湯來調和。如果沒有放屁,就千萬不能用瀉下的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