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仲景傷寒補亡論》~ 卷六 (1)
卷六 (1)
1. 卷六
2. 陽明經證治八十七條
仲景曰:尺寸俱長者,陽明受病也。當二三日發。以其脈俠鼻,絡於目,故身熱,目疼,鼻乾,不得臥。 龐氏曰:此證惡寒,可發汗。若惡寒罷,反自汗惡熱者,為胃家實,屬正陽陽明,宜調胃承氣湯。
仲景問曰:病有太陽陽明,有正陽陽明,有少陽陽明,何謂也? 答曰:太陽陽明者,脾約是也。正陽陽明者,胃家實是也。少陽陽明者,發汗利小便已,胃中燥煩實,大便難是也。 龐氏曰:本太陽病,若發汗,若下,若利小便;此亡津液,胃中乾燥,因轉屬陽明,名曰太陽陽明也。
本傳到少陽,因發汗,利小便;胃中燥,大便難者,名曰少陽陽明也。 病人本風盛氣實,津液消爍,或始惡寒,汗出後,惡寒既罷,而反發熱;或始得病,便發熱狂言者,名曰正陽陽明也。 凡陽明證,俱宜下。唯中寒惡寒為病在經,與太陽合病屬表,可發其汗。
又曰:陽明之為病,胃家實是也。千金作胃中寒者非。
又問曰:何緣得陽明病? 答曰:太陽病,若發汗,若下,若利小便;此亡津液,胃中乾燥,因轉屬陽明,不更衣,內實,大便難者,此名陽明也。
又問曰:陽明病,外證云何? 答曰:身熱,汗自出,不惡寒,反惡熱也。
又問曰:病有得之一日,不發熱而惡寒者,何也? 答曰:雖得之一日,惡寒將自罷,即自汗出而惡熱也。
又問曰:惡寒何故自罷? 答曰:陽明居中土也。萬物所歸,無所復傳。始雖惡寒,二日自止。此為陽明病也。
又曰:本太陽,初得病時發其汗,汗先出不徹,因轉屬陽明也。
又曰:傷寒,發熱無汗,嘔不能食,而反汗出濈濈然者,是轉屬陽明也。
又曰:傷寒三日,陽明脈大。
又曰:傷寒脈浮而緩,手足自溫者,是為系在太陰。太陰者,身當發黃。若小便自利者,不能發黃。至七八日,大便硬者,為陽明病也。
又曰:傷寒轉系陽明者,其人濈然微汗出也。
又曰:陽明中風,口苦咽乾,腹滿微喘,發熱惡寒,脈浮而緊。若下之,則腹滿小便難也。 常氏云:可桂枝麻黃各半湯、小柴胡湯。
又曰:陽明病,若能食,名中風;不能食,名中寒。
又曰:陽明病,若中寒者,不能食,小便不利,手足濈然汗出。此欲作固瘕。必大便初硬後溏。所以然者,以胃中冷,水穀不別故也。 常氏云:可理中湯、豬苓湯。
又曰:陽明病,初欲食,小便反不利,大便自調,其人骨節疼,翕翕如有熱狀,奄然發狂,濈然汗出而解者;此水不勝穀氣,與汗共並。脈緊則愈。 常氏云:疑闕麻黃湯一法。 又一本云:脈去則愈。 雍曰:千金翼作堅者則愈,無脈字。證既有誤,未可便用麻黃湯也。若脈浮而緊無汗者,則可用。 三書之誤,是誤以緊為堅,者為去,或漏脈字,或漏者字。當云脈緊者則愈。
白話文:
陽明經證治八十七條
張仲景說:如果寸脈和關脈都長,就是陽明經受病了。大概二三日就會發病。因為陽明經脈經過鼻旁,絡於眼睛,所以會發熱、眼睛痛、鼻子乾燥、睡不著覺。龐氏說:這種情況一開始會惡寒,可以發汗。如果惡寒停止了,反而自己出汗、發熱,這是胃氣實證,屬於正陽陽明,應該用調胃承氣湯。
張仲景問:有太陽陽明、正陽陽明、少陽陽明幾種情況,這是怎麼回事呢?回答說:太陽陽明,是指脾胃氣機鬱結;正陽陽明,是指胃家實證;少陽陽明,是指發汗、利尿之後,胃中乾燥煩躁,大便困難。龐氏說:本是太陽病,如果發汗、瀉下、利尿後,會損傷津液,胃中乾燥,因此轉化成陽明病,稱為太陽陽明。
本是少陽病,因為發汗、利尿,胃中乾燥,大便困難,稱為少陽陽明。病人原本風盛氣實,津液被消耗,或者一開始惡寒,汗出後惡寒停止,反而發熱;或者一開始生病就發熱、說胡話,這叫做正陽陽明。凡是陽明證,都應該瀉下,只有因受寒而惡寒,病在經絡,和太陽病合併屬表證的,可以發汗。
又說:陽明病就是胃家實證。《千金要方》中所說的胃中寒證是不對的。
又問:什麼原因會得陽明病?回答說:太陽病,如果發汗、瀉下、利尿,會損傷津液,胃中乾燥,因此轉化成陽明病;如果不更換衣服,內熱鬱積,大便困難,這就叫做陽明病。
又問:陽明病的外在症狀是什麼?回答說:身體發熱,自己出汗,不惡寒,反而惡熱。
又問:有的病人只得病一天,不發熱反而惡寒,這是怎麼回事?回答說:雖然只得病一天,惡寒很快就會停止,然後自己出汗,反而發熱。
又問:為什麼惡寒會自己停止?回答說:陽明經在中焦,是萬物歸宿的地方,沒有地方再傳遞病邪了。雖然一開始惡寒,但兩天後就會自己停止,這就是陽明病。
又說:本是太陽病,一開始發病時發汗,汗先出來但沒有完全排出,就會轉化成陽明病。
又說:傷寒,發熱無汗,嘔吐不能進食,反而出汗淋漓,這是轉化成陽明病了。
又說:傷寒三日,陽明脈大。
又說:傷寒脈浮而緩,手腳溫暖,這是病邪停留在太陰經。太陰經病,身體會發黃,如果小便通暢,就不能發黃。到七八天,大便乾燥,就是陽明病了。
又說:傷寒轉化成陽明病,病人會出微汗淋漓。
又說:陽明中風,口苦咽乾,腹部脹滿略微氣喘,發熱惡寒,脈浮而緊。如果瀉下,腹部脹滿,小便困難。常氏說:可以用桂枝麻黃各半湯、小柴胡湯。
又說:陽明病,如果能吃東西,叫做中風;不能吃東西,叫做中寒。
又說:陽明病,如果是中寒,不能吃東西,小便不利,手腳出汗淋漓,這是要形成癥瘕的徵兆,大便一定是先硬後軟。這樣的原因,是因為胃中寒冷,水谷不能區分。常氏說:可以用理中湯、豬苓湯。
又說:陽明病,一開始想吃東西,小便反而不利,大便自己恢復正常,病人關節疼痛,渾身發熱,突然發狂,出汗淋漓而痊癒,這是水液不能制約穀氣,與汗一起並行,脈緊則愈。常氏說:疑似闕麻黃湯這一法。又有一種說法是:脈去則愈。雍氏說:《千金翼方》中寫的是脈堅則愈,沒有「脈」字,此證已有錯誤,不能使用麻黃湯。如果脈浮而緊,無汗,則可以使用。三書的錯誤,是誤把「緊」當作「堅」,「者」當作「去」,或者漏掉了「脈」字,或者漏掉了「者」字,應該寫作「脈緊者則愈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