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仲景傷寒補亡論》~ 卷五 (7)
卷五 (7)
1. 太陽經證治下九十一條
又曰:風濕相搏,骨節煩疼,掣痛不得屈伸,近之則痛劇,汗出短氣,小便不利,惡風不欲去衣,或身微腫者,甘草附子湯主之。
又曰:傷寒脈浮滑,此表有熱,里有寒,白虎湯主之。 雍曰:此一證傳寫之誤。校正者謂:熱結在裡,表裡俱熱。此即仲景吐下後,欲飲水數升,白虎加人參湯之證,又非此也。 仲景別條云:傷寒脈浮,發熱無汗,其表不解,不可與白虎。表不解者,尚不可服,況里有寒者乎?
詳此證,當作傷寒脈浮滑,此表裡有熱,白虎湯主之。是亦仲景之言。故仲景厥陰論中,脈滑而厥,亦為里有熱,亦用白虎也。
又曰:傷寒脈結代,心動悸,炙甘草湯主之。
又曰:脈,按之來緩,時一止,復來者,名曰結。 又脈來動而中止,更來小數,中有遠者反動,名曰結,陰也。 脈來動而中止,不能自還,因而復動,名曰代,陰也。 得此脈者,必難治。 雍曰:宜炙甘草湯。難治者,謂代陰脈也。 金匱要略云:脈結心悸,炙甘草湯是也。 仲景曰:
傷寒八九日,風濕相搏,身體疼煩,不能自轉側,不嘔不渴,脈浮虛而澀者,桂枝附子湯主之。 若其人大便硬,小便自利者,去桂枝,加白朮湯主之。 雍曰:桂枝附子湯,非桂枝加附子湯也。朱氏名曰桂附湯者是也。所主不同,而世多誤用,故朱氏少辨其名。
今桂枝加附子湯,系桂枝第六方。桂枝附子湯,系桂枝第十七方。去桂加白朮者,謂自桂枝附子湯中去桂枝加白朮,非謂桂枝加附子湯中加減也。宜詳之。
又曰:病欲吐者不可下。 常氏云:可小半夏加橘皮湯。
又曰:太陽病,有外證未解,不可下,下之為逆。 常氏云:可桂枝麻黃各半湯。 雍曰:依可汗證中,用桂枝二麻黃一湯。
又曰:病發於陽,而反下之,熱入因作結胸。 病發於陰,而反下之(官本及脈經汗之皆作下之),因作痞。 脈浮而緊,而復下之,緊反入里,則作痞。 常氏云:可小陷胸湯、瀉心湯。 雍曰:宜用半夏瀉心湯。
白話文:
太陽經證治下九十一條
另外提到,風邪和濕邪互相侵襲,導致關節痠痛,疼痛時會抽痛,無法彎曲伸直,靠近就會更加劇烈疼痛。還會伴隨出汗、呼吸急促、小便不順暢、怕風而不想脫衣服,或是身體稍微腫脹的,可以用甘草附子湯來治療。
另外提到,傷寒脈象呈現浮滑,這代表體表有熱,體內有寒,應該用白虎湯來治療。雍先生說,這一段是傳抄錯誤,應該是體內有熱結,體表和體內都有熱。這就像張仲景說的,吐或瀉後,會想要喝很多水的情況,應該用白虎加人參湯來治療,但這裡講的不是這種情況。張仲景在其他條文也說過,傷寒脈象呈現浮,發燒但不出汗,體表的問題還沒解決,不能使用白虎湯。體表問題還沒解決都不能使用了,更何況是體內有寒的狀況呢?
仔細分析這段,應該寫成傷寒脈象呈現浮滑,這代表體表和體內都有熱,應該用白虎湯來治療。這也是張仲景的意思,所以張仲景在厥陰篇中說,脈象滑而手腳冰冷,也是體內有熱,也是用白虎湯治療。
另外提到,傷寒脈象呈現結代,心悸,應該用炙甘草湯來治療。
另外提到,脈搏按下去感覺來得緩慢,有時會停一下再跳,又恢復跳動,這種脈象叫做「結」。另外一種脈象是跳動時會停止,過一段時間又跳得比較小力,中間停頓的時間比較長的,又再跳動的,叫做「結」,屬於陰性的脈象。脈搏跳動時停止,但無法自己恢復跳動,需要一段時間才又跳動的,叫做「代」,屬於陰性的脈象。出現這種脈象的人,通常很難治療。雍先生認為,應該用炙甘草湯治療,所謂難治,是指出現「代陰脈」的狀況。《金匱要略》中說,脈象結,伴隨心悸,可以用炙甘草湯治療,這是張仲景的說法。
傷寒第八九天,風邪和濕邪互相侵襲,導致身體疼痛煩躁,無法翻身,也不會想吐或口渴,脈象呈現浮、虛又澀的,應該用桂枝附子湯治療。如果這個人有大便乾硬,小便正常的情況,就把桂枝拿掉,加入白朮來治療。雍先生說,桂枝附子湯,不是桂枝加附子湯。朱氏將其命名為桂附湯,指的就是桂枝附子湯,兩者所治療的病症不同,但世人常常誤用,所以朱氏特別將名稱加以區別。現在說的桂枝加附子湯,是桂枝的第六個方子。而桂枝附子湯,是桂枝的第十七個方子。把桂枝拿掉加入白朮,指的是從桂枝附子湯中拿掉桂枝,再加入白朮,而不是從桂枝加附子湯中加以改變。應該要仔細分辨。
另外提到,想吐的病症不能用瀉下的方式治療,常先生認為,可以用小半夏加橘皮湯來治療。
另外提到,太陽病,有體表的病症還沒解除,不能用瀉下的方式治療,用了反而會造成病情惡化。常先生認為,可以用桂枝麻黃各半湯來治療。雍先生認為,應該按照可以發汗的病症,用桂枝二麻黃一湯來治療。
另外提到,病症是從陽經開始,反而用瀉下的方式治療,就會導致熱邪進入體內而形成結胸。病症是從陰經開始,反而用瀉下的方式治療,就會導致胸腹痞塞。(官本及《脈經》都將「汗之」寫成「下之」)如果脈象呈現浮而緊,又用瀉下的方式治療,緊脈反而會進入體內,形成痞塞。常先生認為,可以用小陷胸湯或瀉心湯來治療。雍先生認為,應該用半夏瀉心湯來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