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仲景傷寒補亡論》~ 卷五 (6)
卷五 (6)
1. 太陽經證治下九十一條
臨時更詳輕重。痞甚則先瀉心;發熱惡寒甚,則先柴胡;火逆甚,則先救逆。從所重治之。
又曰:心下痞,按之濡;其脈關上浮者,大黃黃連瀉心湯主之。
又曰:心下痞,而復惡寒汗出者,附子瀉心湯主之。
又曰:本以下之,故心下痞。與瀉心湯,痞不解;其人渴而口燥煩,小便不利者,五苓散主之。一方云:忍之一日乃愈。
又曰:傷寒汗出,解之後,胃中不和,心下痞硬,乾噫食臭,脅下有水氣,腹中雷鳴下利者,生薑瀉心湯主之。
又曰:傷寒中風,醫反下之。其人下利日數十行,穀不化,腹中雷鳴,心下痞硬而滿,乾嘔,心煩不得安。醫見心下痞,謂病不盡,復下之,其痞益甚。此非結熱,但以胃中虛,客氣上逆,故使硬也。甘草瀉心湯主之。
又曰:傷寒服湯藥,下利不止,心下痞硬。服瀉心湯已,復以他藥下之,利不止。醫以理中與之,利益甚。理中者,理中焦;此利在下焦。赤石脂禹餘糧湯主之。複利不止者,當利者小便。常氏云:可五苓散。
又曰:傷寒吐下後,發汗,虛煩,脈甚微,八九日,心下痞硬,脅下痛,氣上衝咽喉,眩冒,經脈動惕者,久而成痿。常氏云:可茯苓甘草白朮生薑湯。成痿者,振痿湯。雍曰:當作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。
又曰:傷寒發汗,若吐,若下,解後,心下痞硬,噫氣不除者,旋覆代赭湯主之。
又曰:下後,不可更行桂枝湯。若汗出而喘,無大熱者,可與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。
又曰:太陽病,外證未除,而數下之,遂協熱而利,利下不止,心下痞硬,表裡不解者,桂枝人參湯主之。
又曰:傷寒大下後,復發汗,心下痞,惡寒者,表未解也。不可攻痞,當先解表。表解,乃可攻痞。解表,宜桂枝湯;攻痞,宜大黃黃連瀉心湯。
又曰:傷寒發熱,汗出不解,心下痞硬,嘔吐而下利者,大柴胡湯主之。
又曰:病如桂枝證,頭不痛,項不強,寸脈微浮,胸中痞硬,氣上衝咽喉不得息者,此為胸有寒也。當吐之,宜瓜蒂散。
又曰:病人脅下素有痞,連在臍旁,痛引少腹入陰筋者,此名臟結,死。常氏云:可刺大赫,在腹部第二行。
又曰:傷寒病,若吐若下後,七八日不解,熱結在裡,表裡俱熱,時時惡風,大渴,舌上乾燥而煩,欲飲水數升者,白虎加人參湯主之。
又曰:傷寒無大熱,口燥渴,心煩,背微惡寒者,白虎加人參湯主之。
又曰:傷寒脈浮,發熱無汗,其表不解者,不可與白虎湯。渴欲飲水,無表證者,白虎加人參湯主之。
又曰:太陽少陽並病,心下硬,頸項強而眩者,當刺大椎、肺俞、肝俞。慎勿下之。
又曰:太陽與少陽合病,自下利者,與黃芩湯;若嘔者,黃芩加半夏生薑湯主之。
又曰:傷寒,胸中有熱,胃中有邪氣,腹中痛,欲嘔吐者,黃連湯主之。
白話文:
要根據病情的輕重緩急來詳細判斷。如果痞滿症狀嚴重,就先用瀉心湯來治療;如果發燒怕冷症狀嚴重,就先用柴胡湯來治療;如果火氣上逆的症狀嚴重,就先用藥來平息逆氣。總之,要針對最嚴重的症狀來治療。
另外,如果心下感覺痞塞,按壓時軟軟的,而且脈象在關部浮起,就用大黃黃連瀉心湯來治療。
另外,如果心下痞塞,又怕冷、出汗,就用附子瀉心湯來治療。
另外,原本就應該往下疏通的,卻因為使用瀉藥導致心下痞塞,使用瀉心湯後痞塞沒有解除,而且病人感到口渴、口乾、煩躁、小便不順暢,就用五苓散來治療。有一種說法是,忍耐一天,病就會好。
另外,傷寒病出汗後,症狀解除,但胃腸功能失調,心下痞塞硬脹,打嗝有酸臭味,脅下有水氣,肚子裡發出雷鳴聲並且腹瀉,就用生薑瀉心湯來治療。
另外,傷寒或中風,醫生反而用瀉藥來治療,病人腹瀉一天數十次,吃下的食物沒有消化就排出,肚子裡發出雷鳴聲,心下痞塞硬脹,噁心想吐,心中煩躁不安。醫生看到心下痞塞,認為病沒有好,又用瀉藥來治療,結果痞塞更加嚴重。這不是因為熱邪結聚,而是因為胃氣虛弱,邪氣向上逆行,才導致心下硬脹。這時就用甘草瀉心湯來治療。
另外,傷寒病服藥後腹瀉不止,心下痞塞硬脹,服用了瀉心湯後又用其他瀉藥來治療,腹瀉仍然不止。醫生用理中湯來治療,腹瀉更加嚴重。理中湯是用來調理中焦的,而這個腹瀉是發生在下焦的。這時就應該用赤石脂禹餘糧湯來治療。如果腹瀉仍然不止,應該用利小便的方法來治療。有人說,可以用五苓散來治療。
另外,傷寒病如果出現嘔吐、腹瀉或發汗後,病人感到虛弱煩躁,脈象很微弱,經過八九天,出現心下痞塞硬脹、脅下疼痛、氣往上衝到咽喉、頭暈目眩、經脈跳動,這可能長久下來會導致痿症。有人說可以用茯苓甘草白朮生薑湯來治療。如果真的變成痿症,就用振痿湯來治療。還有人說,應該用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來治療。
另外,傷寒病發汗、嘔吐或腹瀉後,症狀解除,但心下痞塞硬脹,打嗝不止,就用旋覆代赭湯來治療。
另外,腹瀉後,不能再用桂枝湯來治療。如果出現出汗、喘息,但沒有高燒,可以用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來治療。
另外,太陽病的外證還沒有解除,卻多次使用瀉藥,導致邪熱與腸道內熱結合而引起腹瀉,腹瀉不止,心下痞塞硬脹,表裡之證都沒有解除,就用桂枝人參湯來治療。
另外,傷寒病大瀉後,又發汗,出現心下痞塞、怕冷,這是外證還沒有解除,不能先治療痞塞,應該先解除外證。外證解除後,才可以治療痞塞。解除外證應該用桂枝湯,治療痞塞應該用大黃黃連瀉心湯。
另外,傷寒病發燒、出汗卻沒有解除,心下痞塞硬脹,同時有嘔吐和腹瀉,就用大柴胡湯來治療。
另外,如果出現像桂枝湯證的症狀,但頭不痛,頸項不僵硬,寸脈稍微浮起,胸中痞塞硬脹,氣往上衝到咽喉,無法呼吸,這是因為胸中有寒氣,應該用催吐的方法來治療,可以用瓜蒂散。
另外,病人脅下原本就有痞塊,連接到肚臍旁邊,疼痛牽引到小腹和陰部,這稱為臟結,是不治之症。有人說,可以針刺大赫穴(位於腹部第二行)。
另外,傷寒病如果出現嘔吐或腹瀉後,經過七八天沒有好轉,熱邪結聚在裡,表裡都有熱證,時常怕風,口渴嚴重,舌頭乾燥而煩躁,想要喝很多水,就用白虎加人參湯來治療。
另外,傷寒病沒有高燒,但口乾舌燥、煩躁不安、背部稍微怕冷,就用白虎加人參湯來治療。
另外,傷寒病脈象浮起,發燒卻不出汗,這是表證沒有解除,不能用白虎湯來治療。如果口渴想喝水,但沒有表證,就用白虎加人參湯來治療。
另外,太陽病和少陽病同時發生,出現心下硬脹、頸項僵硬和頭暈,應該針刺大椎穴、肺俞穴和肝俞穴,千萬不要用瀉藥。
另外,太陽病和少陽病同時發生,而且出現腹瀉,就用黃芩湯來治療。如果同時有嘔吐,就用黃芩加半夏生薑湯來治療。
另外,傷寒病胸中有熱,胃中有邪氣,肚子疼痛,想嘔吐,就用黃連湯來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