郭雍

《仲景傷寒補亡論》~ 卷十四 (1)

回本書目錄

卷十四 (1)

1. 陽毒五條

雍曰。傷寒陰陽二毒。最為疾勢重者。張仲景有升麻甘草二湯。今竟不見於仲景書中。惟脈經載其論證二篇。千金方中略言之。今二湯用藥加減。與仲景異同。金匱要略復合為一。曰。陰毒陽毒。升麻鱉甲湯主之。前後諸方書。皆無是說。然二疾。冰炭也。用藥正相反。諸書之間。

雖有升麻甘草二湯。方味皆同。又與要略異。以此不能無疑。惟活人書二方。用藥不同。最為當理。第不見活人書升麻湯所出方書。想朱氏必有所據。今從活人書用二藥。(士弱曰。二方載外臺秘要。云出古今錄驗方。)

王叔和脈經曰。陽毒為病。身重。腰背痛。煩悶不安。狂言。或走。或見鬼。或吐血下利。其脈浮動大數。面赤斑斑如錦文。咽喉痛。吐膿血。五日可治。至七日不可治。有傷寒一二日。便成陽毒。或服藥。吐下後。變成陽毒。升麻湯主之。龐氏云。又宜葛根龍膽湯。雍曰。此疾常有之。不知治。多大吐下血而死。雖用助陰去熱藥。亦須有解毒在其中。則可用。

活人書曰。陽毒病。陽氣獨盛。陰氣暴絕。必發躁。狂言妄走。面赤斑斑如錦文。咽痛。或下利赤黃。脈洪實滑促。宜用酸苦之藥。令陰氣復而大汗解矣。葶藶苦酒湯、升麻湯、大黃散梔子仁湯黑奴丸。可選而用之。雍曰。表裡皆大熱證者。宜黑奴丸。審知熱在裡不在表。

以朴硝大黃桃仁藥下之。其物則多服升麻也。蓋陽毒之作甚暴。非陰毒比。(下原文缺)雷時強人。(下原文缺)及小兒。便宜用升麻湯預防其毒。

又曰。近人治傷寒。脈洪大。內外結熱。舌卷焦黑。鼻中如煙煤者。則以水漬布薄之。疊布數重。新水漬之。稍挨去水。搭於胸上。須臾蒸熱。又漬令冷。如前薄之。乃換新水。日數十易。熱甚者。置病人於水中。熱勢才退。即已。亦良法也。

雍曰。置人水中之法。勢甚不得已。雖可用。亦難用。須內熱少衰。勢未解則可。不然。水迫外熱。並歸於內。則不可支也。大抵陽虛狂躁。與傷寒下證不同。下證只坐臥不安。陽毒則必欲起走。且有力。人不能制。雖見江河。亦入也。亦有偶然得解者。非常道也。雍曰。嶺南治熱瘴。

取蚯蚓研爛。新冷水漬取清汁飲之。此未試也。蓋說言獺肝治熱不治冷。余嘗苦病後潮熱。以冷水調少許末服之則止。然未嘗用治大熱也。漫書之以備用。

2. 陰毒七條

叔和脈經曰。陰毒為病。身重背強。腹中絞痛。咽喉不利。毒氣攻心。心下堅強。短氣不得息。嘔逆。唇青面黑。四肢厥冷。其脈沉細緊數。身如被杖。五六日可治。至七日不可治也。或傷寒病一二日。便結成陰毒。或服藥六七日以上至十日。變成陰毒。甘草湯主之。雍曰。

要略有咽喉痛字。千金二毒。並同脈經。金匱要略陽毒之為病。面赤斑斑如錦文。咽喉痛。吐膿血。陰毒之為病。面目青。身痛如被杖。咽喉痛。此與脈經證同語異。第語簡而易明。故重錄之。

龐氏曰。陰毒之為病。因汗下藥性冷所變。多在四五日也。或素來陽氣虛冷。始得病便成陰毒。或始因傷寒冷物。便成陰毒。服甘草湯。仍作返陰丹。喘促吐逆者。入口便定。服藥三五服不退。便於臍下一寸半灸之。大炷百壯。未愈。可至二百壯。若手足極冷。小便澀。小腹硬痛。

囊縮。即須於臍下四寸。如前灸之。仍用當歸四逆加吳茱萸湯。同返陰丹。頻頻與服。內外逼逐。亦可解。稍緩則死矣。其陰毒氣結在小腹。故小便澀。切不可用利小便藥。有以炒鹽及熱藥熨臍下者。其冷氣在少腹之間。被熱物所熨。無處通出。即衝上奔心。其死尤速也。當須預服溫劑。

然後熨之。非不當熨也。

又曰。陰毒。脈沉微欲絕。四肢逆冷。大躁而渴不止。宜服附子飲子。仍下硫黃丸。尤妙。

活人書曰。陰毒之為病。初得病。手足冷。背強嚥痛。糜粥不下。毒氣攻心。腹痛短氣。四肢逆冷。嘔吐不利。身如被打。宜服陰毒甘草湯、白朮散附子散正陽散肉桂散回陽丹、返陰丹、天雄散正元散退陰散之類。可選用之。雍曰。升麻甘草二湯。觀其用藥。性甚緩。

然諸家必先用之者。以古人治陰陽二毒者惟此二湯。故須用之以去其毒勢。而後輔之以他藥也。

又曰。陰毒本因腎氣虛寒。或因冷物傷脾。外傷風寒。內既伏陰。外又感寒。或先感外寒而內伏陰。內外皆陰。則陽氣不守。遂發頭疼腰重。

又曰。陰毒傷寒。心間煩躁。四肢逆冷。白朮散、返陰丹皆主之。雍曰。朱氏返陰丹。比之龐氏加附子乾薑桂心為六物。其灸法。先灸臍下一寸間。若其人手足冷。少腹硬。即更於臍下兩邊各一寸。三處齊灸之。仍與四逆返陰二藥頻服。方可解退。若加以小便不通。及陰囊縮入。

少腹絞痛欲死者。更於臍下二寸石門穴火灸之。仍可服二藥。切不可與尋常利小便藥也。

雍曰。從兄盛年恃健。不善攝生。因極飲冷酒食。內外有所感。初得疾。即便身涼自利。手足厥。額上冷汗不止。遍身痛。呻吟不絕。偃臥不能轉側。心神俱無。昏憒恍惚。呼醫視之。治不效。予言兄曰。此疾證甚重。而病人甚靜。又覺昏憒身重不能起。自汗自利。四肢厥。

此陰病無疑也。又遍身痛。不知處所。出則身如被杖。陰毒證也。安得不急治。醫者之言。繆誤不可聽。乃急令服四逆湯。灸關元及三陰交。未知。加服九鍊金液丹。利厥汗皆少止。稍緩藥艾。則諸證復出。再救急治。如此進退者三。比三日兩夜。灸十餘壯。服金液六十餘粒。

四逆湯一二斗。方能住火灸湯藥。陽氣雖復。而汗不出。證復如太陽證。未敢服藥以待汗。二三日後。大煩躁飲水。次則譫語。斑出熱甚。無可奈何。復與調胃承氣湯。得利。大汗而解。陰陽反復有如此者。前言煩躁不可投涼藥。此則可下證具。非止小煩躁而已。故不可同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