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仲景傷寒補亡論》~ 卷十四 (1)
卷十四 (1)
1. 陽毒五條
雍曰。傷寒陰陽二毒。最為疾勢重者。張仲景有升麻甘草二湯。今竟不見於仲景書中。惟脈經載其論證二篇。千金方中略言之。今二湯用藥加減。與仲景異同。金匱要略復合為一。曰。陰毒陽毒。升麻鱉甲湯主之。前後諸方書。皆無是說。然二疾。冰炭也。用藥正相反。諸書之間。
白話文:
雍氏說,傷寒病裡的陰毒和陽毒,是最為急迫沉重的病情。雖然張仲景有升麻甘草二湯,但現在在仲景的書中已經看不到了。只有脈經記載了他的論證二篇,千金方也簡略地提到過。現在的這兩劑藥方加減了藥物,與仲景的方子有相同也有不同之處。金匱要略又把兩劑藥方合起來變成了另外一種藥方,叫做陰毒陽毒升麻鱉甲湯。之前的各個方書裡都沒有這樣的說法。然而這兩種疾病就像冰炭一樣,因此用藥的方法恰恰相反。這在各個書中是都有記載的。
雖有升麻甘草二湯。方味皆同。又與要略異。以此不能無疑。惟活人書二方。用藥不同。最為當理。第不見活人書升麻湯所出方書。想朱氏必有所據。今從活人書用二藥。(士弱曰。二方載外臺秘要。云出古今錄驗方。)
白話文:
雖然有升麻湯和甘草湯這兩個藥方,藥味都相同,但與《要略》所載的升麻湯又不相同。因此,我對此不能沒有疑問。只有《活人書》中所載的兩個藥方,用藥不同,最為恰當。只是沒有看到《活人書》中所載的升麻湯出自哪本方書。我想朱氏必然有所依據。現在按照《活人書》中所載的,使用這兩種藥。(士弱說:《外臺祕要》中記載了這兩個方子,說它們出自《古今錄驗方》。)
王叔和脈經曰。陽毒為病。身重。腰背痛。煩悶不安。狂言。或走。或見鬼。或吐血下利。其脈浮動大數。面赤斑斑如錦文。咽喉痛。吐膿血。五日可治。至七日不可治。有傷寒一二日。便成陽毒。或服藥。吐下後。變成陽毒。升麻湯主之。龐氏云。又宜葛根龍膽湯。雍曰。此疾常有之。不知治。多大吐下血而死。雖用助陰去熱藥。亦須有解毒在其中。則可用。
白話文:
王叔和的《脈經》記載,陽毒是一種疾病,症狀包括身體沉重、腰背疼痛、煩悶不安、胡言亂語、走動、見鬼、吐血、腹瀉。脈象浮動大數,臉上發紅斑斑,如同錦緞的紋路,咽喉疼痛,吐出膿血。五天之內可以治療,七天之後就不能治療了。有的人患上傷寒一兩天後就會轉變成陽毒,有的人服用藥物,吐下後也會轉變成陽毒。升麻湯是治療陽毒的主要藥方,龐安常說,葛根龍膽湯也適合治療陽毒。雍伯曾經說,這種疾病很常見,很多人不知道怎麼治療,常常吐血、腹瀉而死。即使使用助陰去熱的藥物,也必須含有解毒成分才能使用。
活人書曰。陽毒病。陽氣獨盛。陰氣暴絕。必發躁。狂言妄走。面赤斑斑如錦文。咽痛。或下利赤黃。脈洪實滑促。宜用酸苦之藥。令陰氣復而大汗解矣。葶藶苦酒湯、升麻湯、大黃散、梔子仁湯、黑奴丸。可選而用之。雍曰。表裡皆大熱證者。宜黑奴丸。審知熱在裡不在表。
白話文:
《活人書》記載:陽毒病,是陽氣獨盛,陰氣突然斷絕。必定發躁狂、言行妄為,面孔赤紅斑點似錦織。咽喉痛,或腹瀉赤黃色。脈搏洪實滑促。宜用酸、苦性藥物,使陰氣恢復而大汗解脫。葶藶苦酒湯、升麻湯、大黃散、梔子仁湯、黑奴丸,可以選擇使用。雍氏說:表裡都大熱的證狀,宜用黑奴丸。仔細審知熱在裡不在表。
以朴硝大黃桃仁藥下之。其物則多服升麻也。蓋陽毒之作甚暴。非陰毒比。(下原文缺)雷時強人。(下原文缺)及小兒。便宜用升麻湯預防其毒。
白話文:
用朴硝、大黃、桃仁等藥物作為瀉下。但這些藥物副作用太多,應多服一些升麻來減輕副作用。因為陽毒發作的極為猛烈,不是陰毒可比的。(下文缺)雷電天氣,力度大的人。(下文缺)以及小孩。如果知道有危險,應該事先服用升麻湯來預防中毒。
又曰。近人治傷寒。脈洪大。內外結熱。舌卷焦黑。鼻中如煙煤者。則以水漬布薄之。疊布數重。新水漬之。稍挨去水。搭於胸上。須臾蒸熱。又漬令冷。如前薄之。乃換新水。日數十易。熱甚者。置病人於水中。熱勢才退。即已。亦良法也。
白話文:
又說:現代人治傷寒,脈搏洪大,身體內外皆熱,舌頭捲曲、焦黑,鼻中像煙煤一樣的人。可以用水浸濕布,把布摺疊幾層,再用新水浸濕。將水稍微擠掉後,放在病人的胸前。過一會兒,布就會被病人的體溫加熱。再把布浸在冷水中,重複之前的步驟。一天要換好幾次水。如果病人發燒很嚴重,可以把他放在水中。只要燒退了,就沒事了。這也是一個好的方法。
雍曰。置人水中之法。勢甚不得已。雖可用。亦難用。須內熱少衰。勢未解則可。不然。水迫外熱。並歸於內。則不可支也。大抵陽虛狂躁。與傷寒下證不同。下證只坐臥不安。陽毒則必欲起走。且有力。人不能制。雖見江河。亦入也。亦有偶然得解者。非常道也。雍曰。嶺南治熱瘴。
白話文:
雍氏說:「將人置於水中的方法,是非常不得已的情況才動用,雖然可以採用,但也很難做到。必須是病人高燒、狂亂的內熱稍微減弱,病情還未好轉的時候才能實行,否則,水壓促使外熱與內熱結合,病情就會難以控制。陽虛狂躁與傷寒下證不同,下證只是坐臥不安,而陽毒則一定想要起身走動,而且很有力氣,別人都按不住。即使見到江河,也還是會跳進去。偶爾能痊癒,那也不是正常情況。」雍氏又說:「嶺南治熱瘴。」
取蚯蚓研爛。新冷水漬取清汁飲之。此未試也。蓋說言獺肝治熱不治冷。余嘗苦病後潮熱。以冷水調少許末服之則止。然未嘗用治大熱也。漫書之以備用。
白話文:
取蚯蚓搗碎,用新冷水將其渣滓澄清後服下。這種方法我沒試過。據說獺肝可以治療熱症,但不能治療寒症。我曾經在患病後飽受潮熱的困擾,我用冷水調和少量蚯蚓粉服下後,症狀就停止了。但是,我從未用它來治療嚴重的熱症。我隨手寫下這個偏方,以備不時之需。
2. 陰毒七條
叔和脈經曰。陰毒為病。身重背強。腹中絞痛。咽喉不利。毒氣攻心。心下堅強。短氣不得息。嘔逆。唇青面黑。四肢厥冷。其脈沉細緊數。身如被杖。五六日可治。至七日不可治也。或傷寒病一二日。便結成陰毒。或服藥六七日以上至十日。變成陰毒。甘草湯主之。雍曰。
白話文:
《叔和脈經》說:陰毒這種疾病,症狀是全身沉重、背部僵硬、腹中絞痛,咽喉不適,毒氣攻入心臟,心下堅硬僵硬,呼吸急促、不能停息,嘔吐反胃,嘴脣青紫、臉色發黑,四肢冰冷。這種疾病的脈象沉細、緊而數,病人身體就像被人用棍棒毆打過一樣。得病五或六天還可以治療,到了第七天就不能治療了。有的人得傷寒病,一兩天後就演變為陰毒。有的人服藥六七天到十天以上,也可能演變為陰毒。治療陰毒的藥方是「甘草湯」,《雍氏脈經》中也有記載。
要略有咽喉痛字。千金二毒。並同脈經。金匱要略陽毒之為病。面赤斑斑如錦文。咽喉痛。吐膿血。陰毒之為病。面目青。身痛如被杖。咽喉痛。此與脈經證同語異。第語簡而易明。故重錄之。
白話文:
《金匱要略》中記載了兩種毒症,一種是陽毒,一種是陰毒。
陽毒的症狀是:臉色發紅,像錦緞一樣有斑點,咽喉疼痛,吐出膿血。
陰毒的症狀是:臉色青紫,全身疼痛,像被打了一頓,咽喉疼痛。
這兩種毒症的症狀與《脈經》中的描述相同,只是《金匱要略》的描述更簡潔明瞭,所以再次記錄下來。
龐氏曰。陰毒之為病。因汗下藥性冷所變。多在四五日也。或素來陽氣虛冷。始得病便成陰毒。或始因傷寒冷物。便成陰毒。服甘草湯。仍作返陰丹。喘促吐逆者。入口便定。服藥三五服不退。便於臍下一寸半灸之。大炷百壯。未愈。可至二百壯。若手足極冷。小便澀。小腹硬痛。
白話文:
龐安時說:陰毒之症,是因為服用性寒的發汗、瀉下藥物而引起的,常在四五天內發病。或者本來陽氣就很虛弱,或者因受寒涼而導致正氣受損,就會形成陰毒之症。 服用甘草湯後,仍然發作陰毒的,可以再服用返陰丹,喘促欲吐的,服下藥物後,就能平息。 服藥三、五次以後,陰毒症狀仍然不退,就在臍下一寸半灸之,用大炷灸百壯,如果病情還沒有好,可以灸到二百壯。如果手足非常寒冷,小便不暢,小腹硬痛,
囊縮。即須於臍下四寸。如前灸之。仍用當歸四逆加吳茱萸湯。同返陰丹。頻頻與服。內外逼逐。亦可解。稍緩則死矣。其陰毒氣結在小腹。故小便澀。切不可用利小便藥。有以炒鹽及熱藥熨臍下者。其冷氣在少腹之間。被熱物所熨。無處通出。即衝上奔心。其死尤速也。當須預服溫劑。
然後熨之。非不當熨也。
白話文:
囊腫。必須在臍下一寸的位置,像之前一樣灸。仍然使用當歸四逆湯加上吳茱萸湯。喝返陰丹,頻頻服下。內外逼迫,這樣才能治癒。稍有緩解就意味著死亡。它的陰毒之氣在小腹處凝聚,所以小便排得並不順利。絕不可服用利尿藥。有的人用炒鹽和熱藥熨臍下,其寒冷之氣在少腹之間,被熱力熨燙後,無處通出,便會衝向心臟,就會死的更快。應當事前服用溫熱藥劑。
又曰。陰毒。脈沉微欲絕。四肢逆冷。大躁而渴不止。宜服附子飲子。仍下硫黃丸。尤妙。
白話文:
又說,判斷為陰毒症,脈搏沉細,即將斷絕,四肢逆冷,煩躁不安,口渴不止,宜服附子湯劑,再服硫黃丸,效果尤佳。
活人書曰。陰毒之為病。初得病。手足冷。背強嚥痛。糜粥不下。毒氣攻心。腹痛短氣。四肢逆冷。嘔吐不利。身如被打。宜服陰毒甘草湯、白朮散、附子散、正陽散、肉桂散、回陽丹、返陰丹、天雄散、正元散、退陰散之類。可選用之。雍曰。升麻甘草二湯。觀其用藥。性甚緩。
然諸家必先用之者。以古人治陰陽二毒者惟此二湯。故須用之以去其毒勢。而後輔之以他藥也。
白話文:
《活人書》說,得了陰毒之症,一開始會出現手腳冰冷、背部僵硬、吞嚥疼痛、稀粥都難以下嚥等症狀。毒氣攻入心臟後,就會出現腹痛、呼吸急促、四肢逆冷、嘔吐不止,全身像被打過一樣。這時需要服用陰毒甘草湯、白朮散、附子散、正陽散、肉桂散、回陽丹、返陰丹、天雄散、正元散、退陰散等藥物來治療。這些藥物可以根據病情選擇使用。雍氏說,升麻甘草二湯的藥性比較緩和。
又曰。陰毒本因腎氣虛寒。或因冷物傷脾。外傷風寒。內既伏陰。外又感寒。或先感外寒而內伏陰。內外皆陰。則陽氣不守。遂發頭疼腰重。
白話文:
另外一種說法是,偏頭痛的根本原因是腎氣虛寒。或者由於吃生冷食物傷害脾胃,或者外感風寒。體內本身就有偏寒,外面又受寒。或者先感外寒,而體內有偏寒。內外都偏陰,那麼陽氣就守不住,於是發作頭痛、腰部沉重。
又曰。陰毒傷寒。心間煩躁。四肢逆冷。白朮散、返陰丹皆主之。雍曰。朱氏返陰丹。比之龐氏加附子乾薑桂心為六物。其灸法。先灸臍下一寸間。若其人手足冷。少腹硬。即更於臍下兩邊各一寸。三處齊灸之。仍與四逆返陰二藥頻服。方可解退。若加以小便不通。及陰囊縮入。
少腹絞痛欲死者。更於臍下二寸石門穴火灸之。仍可服二藥。切不可與尋常利小便藥也。
白話文:
還有一種說法是,陰寒之邪侵犯人體,引起傷寒,導致心煩意亂,四肢冰冷,可以用白朮散或返陰丹來治療。雍曰:朱氏的返陰丹,比起龐氏的返陰丹,增加了附子、乾薑、桂心,成為六味藥。其灸法是,首先在肚臍下一寸處施灸,如果患者手腳冰冷,小腹堅硬,則在肚臍下兩側各灸一寸,三處同時施灸。然後,再服用四逆湯和返陰丹,交替服用。這樣才能使病情好轉。如果患者還出現小便不通,陰囊縮小的症狀,就需要另外治療。
雍曰。從兄盛年恃健。不善攝生。因極飲冷酒食。內外有所感。初得疾。即便身涼自利。手足厥。額上冷汗不止。遍身痛。呻吟不絕。偃臥不能轉側。心神俱無。昏憒恍惚。呼醫視之。治不效。予言兄曰。此疾證甚重。而病人甚靜。又覺昏憒身重不能起。自汗自利。四肢厥。
白話文:
雍(字號)說。從兄在年紀最盛健壯時,恃強不善於保健。由於極度地喝冷酒進食,內外感受(了)寒邪。最初發病時,立即全身發涼自動腹瀉。手足冰涼,額頭上冷汗不斷。渾身疼痛,呻吟呼痛不止。平臥不能轉動身體,心神俱無。昏迷糊塗恍惚。請醫生診治,治療無效。我對從兄說。該病症狀很重。而病人很安靜。又覺得昏沉糊塗身體沉重不能起牀。自汗自動腹瀉。四肢冰涼。
此陰病無疑也。又遍身痛。不知處所。出則身如被杖。陰毒證也。安得不急治。醫者之言。繆誤不可聽。乃急令服四逆湯。灸關元及三陰交。未知。加服九鍊金液丹。利厥汗皆少止。稍緩藥艾。則諸證復出。再救急治。如此進退者三。比三日兩夜。灸十餘壯。服金液六十餘粒。
白話文:
這肯定是陰毒病證。另外全身疼痛,不知道疼痛部位。一外出,身體就像被打過一樣,這是陰毒證。怎麼能不緊急治療呢。醫生的話,謬誤不可聽。於是趕緊讓他服四逆湯,灸關元和三陰交穴。不知道加服九鍊金液丹,手腳的麻痹和疼痛症狀都有點緩解。略微減緩用藥和灸療,那麼各種症狀又復發。再進行急救治療,這樣進退反覆,三次治療。經過三天兩夜,灸療十幾次,服金液丹六十多粒。
四逆湯一二斗。方能住火灸湯藥。陽氣雖復。而汗不出。證復如太陽證。未敢服藥以待汗。二三日後。大煩躁飲水。次則譫語。斑出熱甚。無可奈何。復與調胃承氣湯。得利。大汗而解。陰陽反復有如此者。前言煩躁不可投涼藥。此則可下證具。非止小煩躁而已。故不可同也。
白話文:
四逆湯一、二斗藥下去,才能控制烤火的湯藥。陽氣雖然已經恢復,但沒有出汗。症狀又像太陽證。不敢服藥以等待出汗。經過二、三天後,煩躁得很喝水。接著就語無倫次,斑疹出現體溫非常高,無法可想。又給予調胃承氣湯。得利後,大汗而出而病症解除。陰陽反覆像這樣的人有。前面講到的煩躁不能給予涼藥。這樣的人可以給予下證。不只是輕微的煩躁而已。因此不可相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