郭雍

《仲景傷寒補亡論》~ 卷十三 (4)

回本書目錄

卷十三 (4)

1. 心下痞二十五條

仲景曰。病發於陰。而反下之。因作痞也。龐氏曰。發熱惡寒。為發於陽。誤下。則為結胸。無熱惡寒。為發於陰。誤下。則為痞。朱氏曰。傷寒本無痞。因身冷。醫反下之。遂成痞。枳實理中丸最良。

白話文:

仲景說:疾病是從陰部開始的,卻反過來用瀉下的方法治療,因此會形成痞症。龐安時說:發熱怕冷是疾病從陽部開始的,如果誤用瀉下的方法治療,就會形成結胸證。不發熱怕冷是疾病從陰部開始的,如果誤用瀉下的方法治療,就會形成痞證。朱肱說:傷寒本來沒有痞證,是因為身體受寒,醫生卻反過來用瀉下的方法治療,所以才形成了痞證。枳實理中丸是治療痞證的最佳藥方。

又曰。心下滿而硬痛者。為結胸。但滿而不痛。名為痞。宜半夏瀉心湯。朱氏曰。此湯藥蓋本理中。又參黃芩湯也。審知是痞。先用桔梗枳殼湯尤妙。緣桔梗枳殼行氣下膈。故先之。龐氏曰。設使下後。津液入里。胃虛上逆。寒結在心下。故宜用辛甘發散之。今用半夏以下氣。用苦以去濕。兼通心氣。又甘草力大。使乾薑黃連不能相惡。此用半夏瀉心湯之意也。

白話文:

又說,如果心部以下的地方感到飽滿並且發硬疼痛,這是因為胸中結聚了東西。如果只是感到飽滿不疼痛,就叫做「痞」,應該用半夏瀉心湯來治療。朱氏說,這個湯藥其實是基於理中湯,又加入了黃芩湯。如果明確知道了是「痞」,那就先用桔梗枳殼湯,這更好。這是因為桔梗枳殼能夠行氣,降低膈膜,所以先用這個藥。龐氏說,如果服藥後,體液進入到體內,胃中氣虛而上逆,寒邪凝聚在心部以下的地方,因此應該用辛甘的藥來發散。現在用半夏來降低氣,用苦味藥來去除濕,同時疏通心氣。另外甘草的藥力很大,能夠讓乾薑和黃連不產生相斥的現象。這就是使用半夏瀉心湯的用意。

又曰。脈浮而緊。而復下之。緊反入里。則作痞。按之自濡。但氣痞耳。常氏云。可小陷胸湯生薑瀉心湯。雍曰。宜半夏瀉心湯。

白話文:

又說:脈相浮起而緊,而再向下,緊脈反而入裡,就會形成痞病,按壓時能感到自己濕潤,只是氣痞罷了。常氏說:可以用小陷胸湯、生薑瀉心湯。雍氏說:宜用半夏瀉心湯。

又曰。心下痞。按之濡。其脈關上浮者。大黃黃連瀉心湯主之。龐氏曰。寒濕迫心氣不行。欲作熱也。朱氏曰。結胸與痞。關脈皆須沉。若關浮則熱結。故以三黃瀉心也。

白話文:

另外還說:心下痞滿,按壓有濡濕感,脈象關脈浮。服用大黃黃連瀉心湯來治療。龐安時說:寒濕逼迫心氣,使之運行不暢,想要發熱。朱震亨說:結胸和痞滿,關脈都應沉穩。如果關脈浮起,那麼就是熱結,所以用三黃來瀉心。

又曰。心下痞。而復惡寒汗出者。附子瀉心湯主之。(大黃黃連瀉心湯內加附子

白話文:

還有一種情況是,心下痞塊,同時又畏寒、出汗,這時就應該用附子瀉心湯來治療。(在「大黃黃連瀉心湯」裡加入附子)

又曰。本以下之故。心下痞。與瀉心湯。痞不解。其人渴而口燥煩。小便不利者。五苓散主之。(一云。忍之一日乃愈。)

白話文:

另外還有一種說法,考慮到病因,位於心以下的部位感覺痞悶,服用了瀉心湯,痞悶的症狀沒有消除,病人感到口渴、口燥煩躁,小便不利,可用五苓散治療。(另一種說法是,忍耐一天,自然就會痊癒。)

又曰。傷寒汗出解之後。胃中不和。心下痞硬。乾噫食臭。脅下有水氣。腹中雷鳴下利者。生薑瀉心湯主之。龐氏云。胃中不和。為少陽本氣所制。故用生薑之辛味也。(本字當作木字)

白話文:

另外還說。傷寒病已發汗而解除後。胃中不和諧。心下部位堅硬。口中乾燥,想嘆氣,吃東西有臭味。脅下有水氣。腹中如雷鳴,並有腹瀉。可用生薑瀉心湯來治療。龐安常說。胃中不和諧,是因為少陽經的本氣受到抑制。所以使用生薑的辛味。(「本」字應寫作「木」字)

又曰。傷寒中風。醫反下之。其人下利。日數十行。穀不化。腹中雷鳴。心下痞硬而滿。乾嘔。心煩不得安。醫見心下痞。謂病不盡。復下之。其痞益甚。此非結熱。但以胃中虛。客氣上逆。故使硬也。甘草瀉心湯主之。龐氏云。胃虛。故加甘味。

白話文:

又說:病人患上傷寒中風後,醫生反而用瀉法治療。病人因此出現腹瀉,每天拉肚子幾十次,食物沒有消化,腹中雷鳴作響,心窩以下部位堅硬飽滿,乾嘔、心煩而不安。醫生見心窩部位堅硬,認為疾病沒有消除,於是又用瀉法治療。病人的堅硬部位更加嚴重。這不是由於熱結,而是由於胃中虛弱,邪氣上逆,因此使心窩以下部位堅硬。可以用甘草瀉心湯來治療。龐安時說:胃虛弱,所以添加甘味。

又曰。傷寒服湯藥。下利不止。心下痞硬。服瀉心湯已。復以他藥下之。利不止。醫以理中與之。利益甚。理中者。理中焦。此利在下焦。赤石脂禹餘糧湯主之。複利不止。當利其小便。龐氏云。五苓散主之。

白話文:

另有人說,傷寒服用湯藥,但腹瀉不止,且心感到悶硬,服用瀉心湯後,雖然有效,但再服用其他下瀉的湯藥,腹瀉還是不止。醫生給他服用理中湯,結果腹瀉得更厲害。理中湯是理中焦的藥方,而現在的情況是腹瀉在下焦,應該使用赤石脂禹餘糧湯治療。如果服用了赤石脂禹餘糧湯後,腹瀉仍不止,那麼應該利尿。龐氏說,這個時候應該服用五苓散。

又曰。傷寒大下後。復發汗。心下痞。惡寒者。表未解也。不可攻痞。當先解表。表解。乃可攻痞。解表。宜桂枝。攻痞。宜大黃黃連瀉心湯。龐氏曰。前加附子。是汗出多而惡寒。表將解而里結未除也。此證是發汗無汗而惡寒。故先須解表也。朱氏曰。結胸與痞。表未解者。不可攻也。

白話文:

又說,傷寒病人在大下後,又出汗,心下痞滿,怕冷,是表證未解除的緣故。這時不可攻下痞滿,要先解表。表解後,纔可以攻痞滿。解表,宜用桂枝湯。攻痞滿,宜用大黃黃連瀉心湯。龐安時說,在桂枝湯中加入附子,是因汗出多而怕冷,表證將要解除,裡證結滯未除。這個證是發汗不出汗而怕冷,故先必須解表。朱丹溪說,結胸與痞滿,在表證未解除時,不可攻下。

又曰。傷寒發熱。汗出不解。心下痞硬。嘔吐而下利者。大柴胡湯主之。龐氏云。汗出嘔吐下利。是胃中津液燥。里有結實。非胃虛也。故大柴胡湯下之。

白話文:

又說:傷寒發熱,汗出不止,心下痞滿堅硬,嘔吐並腹瀉的,應用大柴胡湯治療。龐安時說:汗出、嘔吐、腹瀉,這是胃中津液枯燥,胃中有積滯,不是胃虛啊。所以用大柴胡湯治療。

又曰。傷寒發汗。若吐。若下。解後。心下痞硬。噫氣不除者。旋覆代赭石湯主之。朱氏曰。有旋覆代赭湯證。其人或咳逆氣虛。先服四逆湯。胃寒。先服理中丸。次服此湯良。

白話文:

還有一種說法。傷寒發汗。如果是嘔吐或腹瀉。在解表後(汗後或下後),仍有心下痞硬、噫氣不除的,可以用旋覆代赭石湯來治療。朱氏說:有旋覆代赭湯的證狀。這樣的人或咳逆,氣虛。先服用四逆湯。胃寒的,先服理中丸。然後服用此湯效果好。

又曰。太陽病。外證未除。而數下之。遂協熱而利。利下不止。心下痞硬。表裡不解者。桂枝人參湯主之。

白話文:

另外說,太陽病症,外感還沒痊癒就多次下利,因而熱勢盛烈而腹瀉不止,腹中痞滿,外表及內部鬱結不解,應使用桂枝人參湯來治療。

又曰。傷寒吐下後。發汗。虛煩。脈甚微。八九日。心下痞硬。脅下痛。氣上衝咽喉。眩冒。經脈動惕者。久而成痿。常氏云。可服茯苓甘草白朮生薑湯、振痿湯。(此湯未見方。恐是誤寫。)

白話文:

另外也說,傷寒患者在嘔吐、腹瀉後,又使用了發汗的方法治療,導致虛熱煩躁,脈搏極其微弱,在八、九天後,出現了心下痞硬、脅下疼痛、氣往上衝到咽喉、頭暈目眩、經脈跳動異常的症狀。如果久治不愈,就會發展成為癱瘓。常氏說,此時可以服用茯苓、甘草、白朮、生薑湯,振痿湯來治療。(振痿湯的方劑沒有記載,可能是寫錯了。)

又曰。太陽中風。下利嘔逆。表解者。乃可攻之。其人漐漐汗出。發作有時。頭痛。心下痞硬。滿引脅下痛。乾嘔短氣。汗出不惡寒者。此表解里未和也。十棗湯主之。朱氏曰。此湯尤難用。須是表證罷。身涼不惡寒者。乃可用。若表未解者。切不可用也。雍曰。十棗湯乃攻裡大峻藥也。

白話文:

另外一種情況是,太陽中風,伴有上吐下瀉。如果表證解除,這時可以攻裡。患者常常出汗,發作時間不確定,伴有頭痛,心下痞硬,疼痛感傳染到脅下,乾嘔短氣,出汗而不怕冷。這是表證解除而裡證還沒有痊癒。這時可以使用十棗湯。朱氏說,十棗湯的使用尤其困難。一定要表證已罷,並且身體涼爽不怕冷,纔可以服用。如果表證未解除,絕對不能服用。雍氏說,十棗湯是攻裡的大峻藥。

非和里藥也。設或誤用。殺人過於承氣。常氏言。此證傳寫之誤。故朱氏亦畏而戒之。宜代用檳榔散

白話文:

這不是治療痙攣的藥。如果錯誤用藥,可能會比承氣湯更致命。常氏說,這類證據是抄寫流傳錯誤的。因此,朱氏也害怕並告誡人們。應改用檳榔散。

又曰。太陽病。醫發汗。遂發熱惡寒。因復下之。心下痞。表裡俱虛。陰陽氣並竭。無陽則陰獨。復加燒針。因胸煩。面色青黃。膚瞤者。難治。今色微黃。手足溫者。易愈。常氏云。痞者。可生薑瀉心湯。發熱惡寒。可小柴胡湯。火逆。可桂枝去芍藥加蜀漆牡蠣龍骨救逆湯

白話文:

又說,太陽病,醫生讓病人發汗,結果病人發熱惡寒。於是又讓病人瀉下。病人出現心下痞滿,表裡俱虛,陰陽二氣同時衰竭的症狀。沒有陽氣,陰氣獨存,再加燒針灸,導致胸中煩熱。面色青黃,皮膚粗糙的人,難以治癒。如果現在面色微黃,手足溫暖,則容易治癒。常氏說,痞滿的,可以用生薑瀉心湯。發熱惡寒的,可以用小柴胡湯。火逆的,可以用去芍藥的桂枝加蜀漆、牡蠣、龍骨的救逆湯。

又曰。病如桂枝證。頭不痛。項不強。寸脈微浮。胸中痞硬。氣上衝咽喉不得息者。此為胸有寒也。當吐之。宜瓜蒂散

白話文:

另外還有說,證狀和桂枝湯證一樣。頭不痛,項也不強,寸脈微浮,胸中痞硬,氣上衝咽喉不得息者,這是因為胸中有寒氣的緣故,應當催吐治療。宜用瓜蒂散。

又曰。太陽少陽並病。心下硬。頸項強而眩者。當刺大椎肺俞肝俞。慎勿下之。雍曰。其詳見並病中。

又曰。太陽病。寸緩。關浮。尺弱。其人發熱。汗出。復惡寒。不嘔吐。但心下痞者。此以醫下之也。常氏云。可生薑半夏二瀉心湯。雍曰。此證汗出。發熱惡寒。表證不罷。宜先服柴胡桂枝湯。次服枳實理中丸。

白話文:

又說:太陽病,寸脈緩,關脈浮,尺脈弱,這個人發熱、出汗,又怕冷,不嘔吐,但心口疼痛,這是醫生用瀉法的結果。常氏說:可以使用生薑、半夏二種藥物一起煮的湯來治療。雍氏說:這種情況有出汗、發熱、怕冷的症狀,表證沒有消失,應該先服用柴胡、桂枝湯,然後服用枳實、理中丸。

又曰。太陰之為病。腹滿而吐。食不下。自利益甚。時腹自痛。若下之。必心下結硬。常氏云。可增損理中丸桂枝加芍藥湯

白話文:

原著文提到,太陰病的症狀是,腹部膨滿、嘔吐、吃不下東西,腹瀉很嚴重,時常腹部疼痛。如果用瀉藥治療,必定會導致心下結硬。常氏說,可以用理中丸、桂枝加芍藥湯來增損治療。

又曰。陽明病。心下硬滿者。不可攻之。攻之。遂利不止者。死。常氏云。可半夏瀉心湯也。已攻而利者。四逆湯。

白話文:

另外,陽明病,心下堅硬而脹滿的,不可攻之。如果攻之,腹瀉不止者,會死亡。常氏說:可用半夏瀉心湯來治療。攻之之後,腹瀉不止的,可用四逆湯來治療。

又曰。脈雙弦而遲者。必心下硬。脈大而緊者。陽中有陰也。可下之。宜大承氣湯

白話文:

又說:脈搏像一根粗弦一樣慢而長,必定是心臟部位有腫塊。脈搏粗大而緊,陽氣內有陰邪,宜用大承氣湯攻下。

活人書曰。已痞。服瀉心湯不愈。然後可用陷胸湯下之。

又曰。外證未解。而心下妨悶者。非痞也。謂之支結。柴胡桂枝湯主之。脅胸滿。微結。小柴胡加乾薑牡蠣湯主之。

白話文:

又說,外部症狀未見緩解,而心中感到悶悶不樂的,這不是胃脘部痞滿。而是稱為支結。用柴胡桂枝湯治療。脅肋及胸中感到滿滿的,有輕微的結塊感,用小柴胡湯加上乾薑牡蠣來治療。

王仲弓曰。生薑瀉心半夏瀉心二陽和平。宜常用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