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仲景傷寒補亡論》~ 卷五 (1)
卷五 (1)
1. 卷五
2. 太陽經證治下九十一條
仲景曰:傷寒,醫下之,續得下利清穀不止,身疼痛者,急當救里。後身疼痛,清便自調,急當救表。救里,宜四逆湯;救表,宜桂枝湯。雍曰:此謂太陽證誤下之者。
又曰:病發熱頭痛,脈反沉,若不瘥,身體疼痛,當救其里,宜四逆湯。雍曰:此太陽病而得少陰脈,故急當救里。
又曰:太陽病,先下之而不愈,因復發汗,以此表裡俱虛,其人因致冒。冒家汗出自愈,所以然者,汗出表和故也。得里未和,然後復下之。常氏云:和表,用小柴胡湯;復下,用調胃承氣湯。雍曰:汗出表和,則不必復下。
又曰:太陽病未解,脈陰陽俱停(一作微),必先振慄,汗出而解。但陽脈微者,先汗出而解。千金云:宜桂枝湯。但陰脈微(一有而尺脈實四字)者,下之而解。若欲下之,宜調胃承氣湯(一云宜大柴胡湯)。
又曰:太陽病,發熱汗出者,此為營弱衛強,故使汗出。欲救邪風者,宜桂枝湯。雍曰:邪風,在衛之風也。
又曰:傷寒五六日,中風,往來寒熱,胸脅苦滿,默默不欲飲食,心煩喜嘔,或胸中煩而不嘔,或渴,或腹中痛,或脅下痞硬,或心下悸小便不利,或不渴身有微熱,或咳者,與小柴胡湯主之。
又曰:血弱氣盡,腠理開,邪氣因入,與正氣相搏,結於脅下。正邪分爭,往來寒熱,休作有時,默默不欲飲食。臟腑相連,其痛必下,邪高痛下,故使嘔也。(一云臟腑相連其病必脅膈中痛)小柴胡湯主之。服柴胡湯已,渴者,屬陽明也,以法治之。常器之云:亦與小柴胡湯;待其便堅,方可用調胃承氣湯。
又曰:得病六七日,脈遲浮弱,惡風寒,手足溫,醫二三下之,不能食而脅下滿痛,面目及身黃,頸項強,小便難者,與柴胡湯。後必下重。本渴而飲水嘔者,柴胡不中與也。食谷者噦。常氏云:可五苓散、小半夏橘皮湯。雍曰:出《千金》十八卷痰飲門。若證象陽旦小便難者,屬桂枝加附子湯。(見前卷)
又曰:傷寒四五日,身熱惡風,頸項強,脅下滿,手足溫而渴者,小柴胡湯主之。
又曰:傷寒陽脈澀,陰脈弦,法當腹中急痛,先與小建中湯;不瘥者,小柴胡湯主之。
又曰:傷寒中風,有柴胡證,但見一證便是,不必悉具。凡柴胡湯病證而下之,若柴胡證不罷者,復與柴胡湯,必蒸蒸而振,卻發熱汗出而解。雍曰:柴胡湯證,誤以他藥下之者也。
又曰:傷寒二三日,心中悸而煩者,小建中湯主之。
又曰:太陽病,過經十餘日,反二三下之,後四五日,柴胡證仍在者,先與小柴胡湯。嘔不止,心下急,鬱郁微煩者,為未解也;與大柴胡湯下之則愈。雍曰:嘔止小安者,勿服大柴胡也。
又曰:傷寒十三日不解,胸脅滿而嘔,日晡所發潮熱,已而微利。此本柴胡證,下之而不得利,今反利者,知醫以丸藥下之,非其治也。潮熱者實也。先宜小柴胡湯以解外,後以柴胡加芒硝湯主之。千金曰:柴胡加大黃芒硝桑螵蛸湯也。
白話文:
太陽經證治下九十一條
張仲景說:傷寒病人,醫生給他用了瀉下藥,之後又持續腹瀉,排出清稀的穀物殘渣不止,而且身體疼痛,這就要緊急救治裡證。如果只是後背疼痛,而大便已經自行好轉,則要緊急救治表證。救裡證,宜用四逆湯;救表證,宜用桂枝湯。雍氏曰:這是太陽病誤用瀉下藥的症狀。
又說:病人發熱頭痛,脈象卻沉弱,如果病症未愈,身體疼痛,就要救治裡證,宜用四逆湯。雍氏曰:這是太陽病合併少陰脈象,所以要緊急救治裡證。
又說:太陽病,先用瀉下藥治療而沒有痊癒,又再次發汗治療,這樣表裡都虛弱了,病人因此再次受寒。那些自行冒汗痊癒的人,是因為汗出使表證和解了。但裡證沒有和解,又再次使用瀉下藥,結果反而不好。常氏說:表證和解,用小柴胡湯;需要再次瀉下,用調胃承氣湯。雍氏曰:汗出表證和解,就不必再用瀉下藥了。
又說:太陽病未解,脈象陰陽都停滯(或作微弱),必然先有戰慄,汗出後才能痊癒。如果只是陽脈微弱,先出汗就能痊癒。千金方說:宜用桂枝湯。如果只是陰脈微弱(或作:陰脈微弱,尺脈實),則用瀉下藥才能痊癒。如果要使用瀉下藥,宜用調胃承氣湯(或作宜用大柴胡湯)。
又說:太陽病,發熱出汗,這是營氣虛弱,衛氣旺盛的緣故,所以才會出汗。如果要治療外邪,宜用桂枝湯。雍氏曰:外邪,指衛氣中的邪氣。
又說:傷寒五六天,中風,往來寒熱,胸脅部苦滿,默默不語,不想吃東西,心煩想吐,或者胸中煩悶但不嘔吐,或者口渴,或者腹部疼痛,或者脅下痞塊堅硬,或者心下悸動,小便不利,或者不渴但身體微熱,或者咳嗽,用小柴胡湯治療。
又說:血氣不足,腠理疏鬆,邪氣乘虛而入,與正氣相搏,結聚在脅下,正邪相爭,往來寒熱,時好時壞,默默不語,不想吃東西,臟腑相互連接,疼痛必向下傳,邪氣在上,痛在下方,所以會嘔吐。(或作:臟腑相連,其病必在脅膈中疼痛)小柴胡湯主治。服用小柴胡湯後,如果口渴,屬於陽明經證,應按照陽明經的治療方法處理。常氏也說:同樣用小柴胡湯,等到大便變硬後,才能用調胃承氣湯。
又說:患病六七天,脈象遲緩浮弱,惡寒畏風,手足溫熱,醫生用了二三次瀉下藥,不能進食,脅下滿悶疼痛,面部及身體發黃,頸項強直,小便困難,用柴胡湯治療。之後必然會大便溏瀉,本來口渴,喝水卻嘔吐,柴胡湯就不適合使用了。能吃穀物卻呃逆不止,常氏說:可以用五苓散、小半夏湯加橘皮。雍氏曰:出自千金要方第十八卷痰飲門。如果症狀表現為陽明經證,小便困難,屬於桂枝加附子湯的應用範圍(見前卷)。
又說:傷寒四五天,身體發熱惡風,頸項強直,脅下滿悶,手足溫熱而口渴,用小柴胡湯治療。
又說:傷寒,陽脈澀滯,陰脈弦緊,必然腹部劇烈疼痛,先用小建中湯,如果沒有好轉,用小柴胡湯治療。
又說:傷寒中風,有柴胡證的症狀,只要出現一種症狀就可以了,不必所有症狀都出現。凡是柴胡湯的主治病症,卻用瀉下藥治療,如果柴胡證的症狀沒有減輕,再次服用柴胡湯,必然會渾身發熱戰慄,然後發熱出汗而痊癒。雍氏曰:這是柴胡湯的證候,卻誤用了其他瀉下藥的結果。
又說:傷寒二三天,心中悸動煩悶,用小建中湯治療。
又說:太陽病,超過十幾天,反覆用了二三次瀉下藥,四五天后,柴胡證的症狀還在,先用小柴胡湯。如果嘔吐不止,心下急迫,鬱鬱寡歡,微感煩悶,這是病症沒有痊癒,用大柴胡湯瀉下就能痊癒。雍氏曰:嘔吐停止,略微好轉,就不要服用大柴胡湯了。
又說:傷寒十三天未愈,胸脅部滿悶嘔吐,午后發熱,然後略微腹瀉,這是柴胡證,用瀉下藥卻沒有腹瀉,現在反而腹瀉,就知道醫生用丸藥瀉下,不是正確的治療方法。午后發熱是實證,先用小柴胡湯來解表,然後用柴胡加芒硝湯治療。千金方說:是柴胡、大黃、芒硝、桑螵蛸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