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仲景傷寒補亡論》~ 卷四 (10)

回本書目錄

卷四 (10)

1. 太陽經證治上九十五條

又曰:發汗後腹脹滿者,厚朴生薑半夏甘草人參湯主之。

又曰:傷寒,若吐若下後,心下逆滿,氣上衝胸,起則頭眩,脈沉緊;發汗則動經,身為振振搖者,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主之。

又曰:發汗,病不解,反惡寒者,虛故也。芍藥甘草附子湯主之。

又曰:發汗,若下之,病仍不解,煩躁者,茯苓四逆湯主之。

又曰:發汗後,惡寒者,虛故也。不惡寒,但熱者,實也。當和胃氣,與調胃承氣湯。雍曰:虛者,芍藥甘草附子湯。

又曰:太陽病,發汗後,大汗出,胃中干,煩躁不得眠,欲得飲水者,少少與飲之,令胃氣和則愈。若脈浮,小便不利,微熱消渴者,五苓散主之。

又曰:發汗已,脈浮數,煩渴者,五苓散主之。

又曰:傷寒汗出而渴者,五苓散主之。不渴者,茯苓甘草湯主之。

又曰:中風發熱,六七日不解而煩,有表裡證,渴欲飲水,水入則吐者,名曰水逆。五苓散主之。

又曰:未持脈時,病人叉手自冒心;師因教試令咳,而不咳者,此必兩耳聾無聞也。所以然者,以重發汗,虛故如此。常器之云:素無熱人,可與芍藥附子湯;素有熱人,可與黃耆建中湯。

又曰:發汗後,飲水多,必喘;以水灌之,亦喘。常云:可與麻黃杏子甘草石膏湯。

又曰:發汗後,水藥不得入口為逆。若更發汗,必吐下不止。常云:可與半夏茯苓湯。

又曰:發汗吐下後,虛煩不得眠。若劇者,必反復顛倒,心中懊憹,梔子豉湯主之。若少氣者,梔子甘草豉湯主之。若嘔者,梔子生薑豉湯主之。

又曰:發汗,若下之,而煩熱,胸中窒者,梔子豉湯主之。

又曰:傷寒五六日,大下之後,身熱不去,心中結痛者,未欲解也。梔子豉湯主之。

又曰:傷寒下後,心煩腹滿,臥起不安者,梔子厚朴湯主之。

又曰:凡用梔子湯,病人舊微溏者,不可與服之。

又曰:太陽病發汗,汗出不解,其人仍發熱,心下悸,頭眩,身瞤動,振振欲擗地者,真武湯主之。

又曰:咽喉乾燥者,不可發汗。常氏云:可與小柴胡湯。

又曰:瘡家雖身疼痛,不可發汗;汗出則痓。常氏云:可小柴胡湯。

又曰:淋家不可發汗;發汗必便血。

又曰:衄家不可發汗;汗出,必額上陷,脈急緊,直視,不能眴,不得眠。常氏云:可犀角地黃湯。

又曰:亡血家不可發汗;發汗則寒慄而振。常氏云:可與芍藥地黃湯。

又曰:汗家重發汗,必恍惚心亂;小便已,陰疼,與禹餘糧丸。方本闕。常氏云:禹餘糧石一味,火煅散服亦可。雍曰:用禹餘糧不用石,石乃殼也。

又曰:病人有寒,復發汗,胃中冷,必吐蛔。常氏云:可服烏梅丸。雍曰:宜服理中丸。

又曰:本發汗,而復下之,此為逆也。若先發汗,治不為逆。本先下之,而反汗之,為逆。若先下之,治不為逆。雍曰:此為病當先汗,而反先下之,故為逆也。若已汗而復下之者,不為逆也。或病當先下,而反先汗之,故為逆也。若已下而後汗之者,不為逆也。如太陽證,當汗,而反下之;少陰證,當下,而反汗之,皆為逆也。

白話文:

又說,發汗後,如果腹部脹滿,用厚朴、生薑、半夏、甘草、人參煮的湯來治療。

又說,傷寒,如果出現嘔吐或腹瀉後,感到心口堵塞不舒服,氣向上衝到胸部,一起身就頭暈,脈象沉而緊,如果再發汗就會導致經脈動盪,身體顫抖,用茯苓、桂枝、白朮、甘草煮的湯來治療。

又說,發汗後,病沒有好轉,反而怕冷,這是因為身體虛弱,用芍藥、甘草、附子煮的湯來治療。

又說,發汗或腹瀉後,病還是沒有好轉,而且出現煩躁,用茯苓四逆湯來治療。

又說,發汗後,如果怕冷,這是因為身體虛弱。如果不怕冷,只是發熱,這是因為身體有實熱,應該調理胃氣,用調胃承氣湯。雍氏說,虛弱的話,就用芍藥甘草附子湯。

又說,太陽病發汗後,出了很多汗,胃裡感到乾燥,煩躁睡不著,想喝水,就少量地給他喝,等到胃氣調和了就會好。如果脈象浮,小便不順暢,稍微發熱而且口渴,就用五苓散來治療。

又說,發汗後,脈象浮而快,感到煩躁口渴,用五苓散來治療。

又說,傷寒出汗後感到口渴,用五苓散來治療。如果不出汗也不渴,用茯苓甘草湯來治療。

又說,中風發熱,六七天沒有好轉而且煩躁,有表證和裡證,口渴想喝水,但是喝下去又吐出來,這稱為水逆,用五苓散來治療。

又說,還沒診脈的時候,病人雙手交叉放在胸口,醫生叫他試著咳嗽,如果不咳,這一定是兩耳都聽不見了。之所以會這樣,是因為發汗過度,導致身體虛弱。常器之說,平常沒有發熱的人,可以用芍藥附子湯,平常有發熱的人,可以用黃耆建中湯。

又說,發汗後,喝很多水,一定會氣喘。用水澆灌也一樣會氣喘。常氏說,可以用麻黃、杏仁、甘草、石膏煮的湯來治療。

又說,發汗後,水藥喝不下去,這是因為氣逆。如果再發汗,一定會吐瀉不止。常氏說,可以用半夏茯苓湯來治療。

又說,發汗、嘔吐、腹瀉後,感到虛煩睡不著,如果情況嚴重,一定會反覆翻身,心中煩悶。用梔子豉湯來治療。如果感到氣短,用梔子甘草豉湯來治療。如果想吐,用梔子生薑豉湯來治療。

又說,發汗或腹瀉後,感到煩熱,胸口悶住不舒服,用梔子豉湯來治療。

又說,傷寒五六天,大瀉之後,身體發熱沒有消退,心裡感到疼痛,這是病還沒好,用梔子豉湯來治療。

又說,傷寒腹瀉後,心煩腹脹,躺臥不安,用梔子厚朴湯來治療。

又說,凡是用梔子湯,病人以前大便就比較稀,就不要給他服用。

又說,太陽病發汗,出汗後病沒有好轉,這個人仍然發熱,心跳加快,頭暈,身體肌肉抽動,顫抖好像要倒在地上,用真武湯來治療。

又說,喉嚨乾燥的人,不可以發汗。常氏說,可以用小柴胡湯。

又說,身上有瘡的人,雖然感到疼痛,也不可以發汗,發汗會引起抽搐。常氏說,可以用小柴胡湯。

又說,有淋病的人不可以發汗,發汗一定會便血。

又說,容易流鼻血的人不可以發汗,發汗後額頭一定會凹陷,脈搏又急又緊,眼睛直視,眼皮不能眨動,睡不著覺。常氏說,可以用犀角地黃湯。

又說,失血過多的人不可以發汗,發汗會感到寒冷發抖。常氏說,可以用芍藥地黃湯。

又說,汗多的人再次發汗,一定會感到恍惚心亂,小便之後,陰部會疼痛,可以用禹餘糧丸。這個藥方原本缺了。常氏說,禹餘糧石一味藥,用火煅燒後磨成粉末服用也可以。雍氏說,要用禹餘糧,不要用禹餘糧石,因為石頭只是外殼。

又說,病人有寒氣,又發汗,導致胃裡寒冷,一定會吐出蛔蟲。常氏說,可以服用烏梅丸。雍氏說,應該服用理中丸。

又說,本來應該發汗的,反而用腹瀉的方法,這是錯誤的。如果先發汗,治療方向就沒有錯。本來應該腹瀉的,反而用發汗的方法,這是錯誤的。如果先用腹瀉,治療方向就沒有錯。雍氏說,這是因為病應該先發汗,卻反而先用腹瀉,所以是錯誤的。如果已經發汗了,又用腹瀉,就沒有錯。或是病應該先腹瀉,卻反而先發汗,所以是錯誤的。如果已經腹瀉了,然後再發汗,就沒有錯。例如太陽病,應該用發汗的方法,卻反而用腹瀉的方法,少陰病,應該用腹瀉的方法,卻反而用發汗的方法,都是錯誤的。